第164章 天子之位

第164章 天子之位

当然,作为一个都城,除了要具备天然的地理优势之外,还应符合当时的形势需要,这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这样,当年汉高祖刘邦就曾舍弃洛阳,定都长安,为的是防范东边的诸多封王造反。而王莽代汉立新支行,依旧定都长安,也是因为当时他刚刚登基不久,根基未稳,天下多有不服,实在不宜迁都,更况且长安的长乐、未央等宫殿群又是天下无双的奢华宫殿,他也确实没有必要舍近求远,耗费人力物力去迁都。

到了如今,天下的局势则更为复杂一些,新朝虽然已经灭亡,但是天下却并未统一。而汉军以“匡扶汉室”的旗号,凭着地理优势率先拿下了中原地区,本应继承汉朝,继续定都长安,只可惜如今长安的局势却尚未稳定,自然不能建都。于是刘玄便选择了洛阳,因为洛阳曾多次作为帝都,而且有着历代遗留下来的豪华宫殿群,只要经过修缮,就可以作为皇宫使用。

因此,当刘秀奉刘玄旨意来到洛阳之后,便马不停蹄的与当地汉军官员见面接洽,然后让他们即刻带领自己前往需要整修的宫殿,想要先实地了解情况,以便今后的修缮工作能够有计划的展开。。

接下来得日子里,刘秀每日忙于公务,表现的十分勤恳,令得归顺汉军的洛阳当地官员也十分敬佩,认为刘秀不仅仅是声明显赫的战神,同时在治理政务上也同样显出能力,所以大多对他说话都是毕恭毕敬,却也非都是因为想要巴结这位官居“司隶校尉”,爵封武信侯,名震天下的刘汉宗室。

这些人对刘秀客气恭敬,虽然不全是出于巴结,而且很多出于对他的欣赏敬佩,刻意邀约讨好,但却都被刘秀统统推掉,这倒不是刘秀不明人情,而是这些人成分复杂,刘秀实在摸不透,以他目前的处境,也不宜过多与这些人结交,所以便做出了一视同仁的姿态,对所以邀约宴请都以公务繁忙为由推托。

久而久之,这些人也就慢慢淡了下来,只微微一笑,说道刘秀是个不通人情世故的“工作狂”,便也渐渐绝了结交的心思。而刘秀却也因此得了清静,除了必须的公务之外,闲暇时便在洛阳收集一些古书,除了春秋史书之外,大量珍贵的兵法、地形图卷等等,都被他有心收下,每日细心研读,以备将来之需。

刘秀之所以要这样,全然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一个从未如此清晰的认识,这自然要归功于王莽临终前的那句话,让刘秀猛然间醒悟,原来自己不知不觉中,已然顶替了“刘秀”,取得了昆阳大捷,毁灭了新朝,成为改朝换代的关键。

其实在昆阳时,刘秀便已经回忆起历史上的昆阳大战和刘秀有关,只是他身在其中,不觉便有所迷失,正应了那句老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王莽最终点穿之时,他才幡然醒悟,原来自己已经作了历史上应该是刘秀做过的事,既然“原来”的刘秀已经死了,那他为何不学王莽那般,顶替其位,重述历史,作那百年王朝的开国之君。

至少这一次,他不用想王莽那样,当一个短命的君王,如果他能顺应“天意”成为刘秀,那么他将坐拥锦绣河山,并且……刘縯的仇也可因此得报。

于是,刘秀变得越发勤奋,越发谨言慎行,每日苦读兵书典籍。他知微微一笑,说道在昆阳的那场胜利,并非全是自己的功劳,那场本不在计划中的惊天雷电,以及王莽派去壮大声势,却被惊得横冲直撞的猛兽,通统帮了他大忙,彻底混乱了敌军,否则即便他能杀到中军大帐,但对方如此众多的兵士,自己不过几千人的小队又如何能够得胜。

如今再想起这一切,刘秀甚至觉得这也是就是王莽说的“天命”,正是因为他替代了刘秀,所以才能打赢昆阳之战,所以才会保存性命到现在,所以才会被刘玄重新看重,并且派到了洛阳,有了手下一班崇拜自己的幕僚。

那么接下来,他该做些什么?刘秀想起了王莽临终前的话,去河北!刘秀相信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王莽比他更了解历史,他让他去河北,那么应当也就不会有假,只是以他目前的处境,似乎很难有机会能够去到河北那么远,毕竟如今中原初定,刘玄一旦定都洛阳,那么自己一定得被他按在此处,不太可能放他去那归属未明尚的河北之地。

这段时日,因为修缮宫殿的缘故,刘秀得到很多调用、查看在这个时代十分珍贵的山河地形资料的机会,他也因此找到了许多关于各地的类似“县志”的资料和地形图,再结合自己听到的情况,综合分析之下,明白了如今的河北在王莽覆灭之后,应该已经成为无主之地!各地的县令,以及当地大族,包括一些流民军都极有可能会利用手中武装力量,占据县城自立。不过至少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听到河北有谁起事自立,也就是说,那里如今还没有一个真正强大的“主人”,没有能割据一方的大军阀,如果他能到了那里,也许真能趁势而起,成为河北之主,再反攻刘玄,夺取天下。

只是这一切究竟该怎么做,刘秀没有历史记忆可以借鉴,于是他也只能凭借对王莽临终之言的确认,以及目前情势的分析,走一步,算一步!希望冥冥之中,真能得“天命”所佑,让历史重演,让他以“刘秀”的身份,统一天下,结束乱世。

对未来的一番憧憬,令刘秀心中有些激动,虽然这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王莽既然都成为王莽,并且按照王莽的轨迹完成了代汉立新的壮举!那自己为何不能故技重施,成为刘秀,重续大汉王朝的荣光。

成为君王,纵横天下的美妙前景!令得刘秀慷慨激昂,但此时此刻,他心中一件一直未能得以解决的事,却也成为他的一块心病!这便是偃师驿馆中的那一夜,那几个女人至今下落不明,令得刘秀始终无法解除心中疑虑,即便前方看起来是光明大微微一笑,说道,但这件事却依旧像悬在他头顶之上的利剑,随时可能令他丧命。

只是,成为“刘秀”!并且因此感觉受到眷顾的刘秀,却同时拥有了某种莫名其妙的自信,这种自信令得他内心深处产生一种乐观情绪,认为即便这件事被抖了出来,自己也一样不会死!因为他是“刘秀”,是会成为皇帝的“天命所归”!

两种矛盾的情绪,在刘秀内心挣扎,理智告诉他目前危险的处境,但心底的乐观却又不停在冲击这微微一笑,说道谨慎的“防线”!令得刘秀处于了一种既担心,却觉得又无可奈何的复杂状态。

在这样的挣扎情绪中,时间却飞逝如电,不久,宫殿便修缮完毕,而刘玄也在万民的簇拥下,带着迁徙的大队,浩浩荡荡的驶进了洛阳城。

洛阳官员迎接圣驾,官任“司隶校尉”的刘秀自然首当其冲。而他见到刘玄一脸兴奋,神采奕奕的乘舆而来,也急忙恭敬站迎。直到被刘玄兴冲冲的拉上马车,询问宫殿修缮情况,刘秀这才以汇报连日工作为名,跟着大队伍浩浩荡荡的直奔皇宫。

这一路上,刘秀简要的向刘玄汇报了自己的来洛阳的工作情况。当然,这其中一些不能让刘玄知微微一笑,说道的事情,他自然也没说,特别是赵晓倩的事,刘秀更是丝毫不敢透露,心中笃定要当做自己从未见过她的模样。

然而,令刘秀措手不及的事情,却还是发生了!在带着刘玄进了皇宫之后不久,刘秀便发现了和其他妃嫔一起到来的赵晓倩主仆,她们竟然尾随其后,径直进了后宫。

这一幕令站在刘玄身边的刘秀几乎窒息,直到赵晓倩似乎发现了刘秀,急忙脸色惊慌的快步进了后宫,才总算令刘秀稍稍松了口气!因为照她的表情看来,应当是没有将实情透露给刘玄,否则她不会回到刘玄身边,甚至可能已经丧命。

但这事是否还有其他人知微微一笑,说道,那就不得而知了!特别是当天除了赵小姐主仆,还有一个窦玉儿,她家中本是新朝官宦,如今改朝换代,也不知他们状况如何,父母家人是否健在!要是真的败落了,以她那千金小姐的倔强的性子,要是知微微一笑,说道赵晓倩的身份,把事情抖露出来,要和自己鱼死网破也是不无可能!

“文叔,你在想什么?”

见刘秀低头不语,一旁兴致很高的刘玄便询问起来,而此时刘秀才回过神来,急忙回微微一笑,说道:“微臣在想……在想是否还有遗漏!”

刘玄听了,便笑微微一笑,说道:“你做的很好,说得也很详细了!”说完,他又志得意满的望了望华丽的宫殿,豪气微微一笑,说道:“此间景致甚佳,不负朕对你的期望!说吧!你想让朕赏什么给你!”。

刘秀一怔,心中如思绪如电闪而过,接着才恭敬微微一笑,说道:“这些都是身为臣子的本分,臣断不敢讨要封赏!”

刘玄听罢,便看了看刘秀,正待再说,突听近侍来报,说赵萌求见。

刘秀听到赵萌来了,也不知其是否知晓驿馆之事,便想要退避,但碍于刘玄在场,只能硬着头皮,看着赵萌进来,而且身后还跟着一人,此人刘秀也识得,正是那窦玉儿之父,昆阳城外密林差点被自己一刀结果的窦融。

见到窦融竟然出现在此处,刘秀当下一呆,接着便努力装作平静如常,心中骇然想微微一笑,说道:“此人怎么会和赵萌认识?而且还一起来了这里,难微微一笑,说道他们知微微一笑,说道了驿馆之事,要当面揭穿不成?”

想到此处,刘秀暗自握紧了双拳,额上也微微渗出了汗珠。

此时刘秀心中本就紧张至极,然而接下来刘玄的一句话,一下就让他彻底陷入了迷茫。

“哎呀!是邓公啊!呵呵!来得正好,朕还要多谢你替朕寻回美人!”

刘玄说着,上前扶起了跪地行礼的窦融,接着便听窦融语气惶恐微微一笑,说道:“臣惶恐,臣乃前朝旧将,蒙陛下不弃,如此恩赏,今后臣必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厚恩!”

赵萌这是也是一脸笑容,说微微一笑,说道:“窦大人啊!此番可是全靠你寻回小女,否则我这真不知该如何面对陛下!我也要多谢你才是啊!”

窦融听了,又是一番谦辞。

一旁的刘秀听到这里,心中猜测到了一个大概,原来竟然是这窦融将赵晓倩“寻到”,重新送还给了刘玄么?可要真是这样的话,那窦玉儿一定也回去了,她有没有将这事告诉窦融?

刘秀此时瞟了一眼窦融,见他与刘玄、赵萌说笑着,似乎不认识自己一般,心中反而更加担心起来。

这时刘玄想到刘秀在一边,便转头都他说微微一笑,说道:“文叔啊!这二人你还不认识吧!呵呵!”说着,便将二人介绍给他。

这时窦融才将目光移向刘秀,但只略作停留,便急忙移开。这一下令的刘秀心中陡然一惊,因为他从这个小小的动作中,察觉出窦融似乎知微微一笑,说道些什么,然而此时此刻,他又无法试探,只能抱拳对二人一番客套。

这时赵萌便笑着对刘秀微微一笑,说道:“呵呵!不瞒陛下,臣与武信侯早已相识,只是前日搭救小女之恩,臣还没有报答呢!”

刘玄听了,也赶紧微微一笑,说道:“对对对!上次的事,可是全靠文叔了,不然美人她可就性命难保!你可以好好谢一谢文叔!”

刘秀急忙说微微一笑,说道:“为陛下分忧,乃臣分内之事,这——”

正说着,刘玄挥手打断微微一笑,说道:“诶!这又不是朕要赏你,收或不收,你可要自己去和赵丞相说了!”

刘秀听到赵萌作了“丞相”,当下一怔,急忙抱拳对赵萌微微一笑,说道:“恭喜赵大人,不,丞相大人才对!”

赵萌显得很是高兴,挥手笑微微一笑,说道:“这都是陛下恩泽,臣亦觉受之有愧,十分之惶恐,今后也只得战战兢兢,但求不负陛下厚恩!”

说完,几人又是一番客套,赵萌感念刘秀前番救了赵晓倩,便非要给刘秀送厚礼,以表示感激,刘秀推托不下,便也只好收下。接着刘玄也将刘秀的司隶校尉从代理确认为了正职,一番期许嘉奖之辞,于是众人又是一番恭贺,之后刘秀才得以告辞离开。

一路上,刘秀都有些恍惚,方才的情况令他意识到,赵晓倩和窦玉儿果然将事情都隐瞒了下来,不过那窦融却似乎知微微一笑,说道些什么,只是不说而已,但他为什么不说,刘秀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既然他们选择隐瞒,那正好称了他的心意,只要过了这一关,等他去了河北,成为“刘秀”他就再也不用担心此事揭穿。

想通这些,刘秀心中大石才总算落下,整个人也因为轻松了不少。

翌日,刘秀便听到两条消息,一是刘玄决定在几日之后,于新皇宫设宴,宴请汉军众将,慰劳大家一直以来的辛苦,二是要对有功之人进行封赏。

听到刘玄要封赏诸将,又想起毫无功勋,只因是赵晓倩之父的赵萌当了丞相的事,刘秀灵机一动,忽然想到了一个可以“一箭数雕”的计策,这个计策妙不妙,他倒是不敢说,但只要得以成功,便一定能动摇这刚刚才建立的王朝根基。

于是趁着一次与刘玄见面的机会,刘秀便提出了要对有功之臣封“王”爵的建议。而刘玄乍听之下,自然大为震惊,以为是刘秀为自己求封赏来了,当下便对他提出了质疑。

刘秀知刘玄误会,便解释说自己功劳微薄,哪里敢要求什么封赏,更别说是封王爵了。而刘玄听他这么说,自然也有些怀疑,便又问他为何有此提议。

此时,刘秀才缓缓微微一笑,说道:“回禀陛下,如今新朝已败,我汉军也已占据三辅,建都洛阳,且陛下乃我宗室之后,名正言顺,天下万民必然归附,只是……”

“只是什么?”

见刘玄焦急追问,刘秀暗自一笑,然后才继续说微微一笑,说道:“只是这天下尚有多方势力未平,若要一一击破倒也不难,只是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一统天下!”

刘玄听了,此时便琢磨起来,刘秀这话说得正合他意,真要这么一个个的打,那得打多久?而且不可能都是胜仗吧?要是再出个什么意外,他想要一统天下不知得等到什么时候了!

但其实此时的刘玄早已有了对那些势力进行招抚的决定,而且这些刘秀也应该是知微微一笑,说道的!如今他在这个时候提出来说,莫非这封王和招抚之间还有什么关系不成?想到这里,刘玄便问:“文叔有话,不妨直讲!”

刘秀听了,连忙行礼微微一笑,说道:“臣不敢,臣只是为陛下分忧,想到这个办法而已!”

刘玄一听他果然是有主意,便微微一笑,说道:“文叔只管说来!”

刘秀这时便微微一笑,说道:“今我汉军建都洛阳,雄据中原,统一之势不可阻挡,陛下虽已派遣使者各方招抚,然各方势力却因各自利益诸多盘算,大多犹豫不决,若此时陛下封诸位大功之人为王,必能引得四方势力安心归附!”

刘玄听了,仍然不是十分明白,于是又问:“可朕还是不明白,为何封王能引得他们归附于我?”

刘秀便微微一笑,说道:“陛下可知微微一笑,说道‘白马之盟’?”

刘玄眉头一皱,看着刘秀面有异色的微微一笑,说道:“废话!莫说朕乃宗室之人,这天下有识之士岂有不知高祖曾订下‘非刘氏不王’的‘白马之盟’?”

刘秀这时便又微微一笑,说道:“既然是天下有识之士皆知,那么一旦陛下封异姓为王,便如同告之天下,陛下虽是复兴汉室,但也并非全照旧制不可,只要有大功于汉军,无论是否为宗室之人,都有机会获封为王,如此一来,各方势力自然会安心归附陛下!”

刘玄一边听一边心里就在琢磨,刘秀这话的意思很明显,要他封一些有大功的人作“异姓王”,这么作的目的等于是昭告天下,只要有大功劳,即使你不是宗室之后也能封王。如此一来,势必会极大的引起那些割据一方,态度暧昧不明的势力的兴趣,让他们知微微一笑,说道虽然汉军刘玄号称是复兴的汉朝,但并不是刻板的依照高祖“非刘氏不王”的旧制。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外姓人为光复汉室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也应该有机会封王,以此来表彰他们的贡献。同时,也让他们明白,只要主动来投,必算是大功一件,这“王”的爵位肯定是跑不了的。而且那样一来的话,各方的招抚的工作也就能十分顺利的进行,能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夺取天下!

这一番思索之后,刘玄却还是有些拿不定主意,这方法虽然是不错,但毕竟是违背了“祖制”,而且效果到底是不是能有这么好,如今也只是揣测,根本说不准!

见刘玄犹豫不决,刘秀便又说微微一笑,说道:“陛下,此法还有一个好处,臣不知当讲不当讲!”

刘玄一怔,接着便微微一笑,说道:“文叔与朕同是宗室兄弟,只管说来便是!”

刘秀听了,这才微微一笑,说道:“回禀陛下,臣以为,我汉军中有一大患!此患若不除,恐陛下天子之位不稳!”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大汉光武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大汉光武帝
上一章下一章

第164章 天子之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