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封王
刘玄一凛,旋即直直的看着刘秀,说微微一笑,说道:“接着说!”
刘秀便微微一笑,说道:“如今陛下虽为天子,但却兵权旁落,此时尚且无甚影响,但若有人依仗‘旧势力’,作结党篡反之事,到时陛下恐难与其对抗!”
刘秀说到这里,看了看刘玄阴晴不定的脸色,接着又微微一笑,说道:“这些‘旧势力’看似抱做一团,实则各为利益,陛下将他们封王,面上是给予赏赐,实则除去这一大祸患!”
刘玄听到这里,有些不解,逐询问微微一笑,说道:“为何?”
刘秀便微微一笑,说道:“陛下也知,大司马朱鲔乃是守旧之人!”
刘玄一听,顿时明白过来,心中越想越妙,不禁喜笑颜开,微微一笑,说道:“好,好啊!就依文叔所言!哈哈!”
说完,刘玄又看了看刘秀,说微微一笑,说道:“嗯!文叔果然智谋过人,你立此大功,嗯……朕该赏赐你什么好呢!”
刘秀便微微一笑,说道:“臣身为臣子,当为陛下分忧,此来臣分内之事,何敢要求封赏!”
刘玄闻言,不禁满意的点了点头,接着又微微一笑,说道:“文叔才智出众,又如此谦逊,确乃朝之肱骨!”
刘秀闻言,连忙谦声微微一笑,说道:“陛下言重了,臣只是尽臣子的本分而已!”
刘玄这时微笑着说微微一笑,说道:“文叔的赤胆忠心,朕已深为明了,今后朕还有诸多重任需要文叔替朕去担当,到时文叔莫再推辞哦!”
刘秀听了,赶紧躬身行礼,说微微一笑,说道:“陛下有命,臣当万死不辞!”
刘玄听了,这才笑着将刘秀扶起,又点头称赞了他几句,随后才让刘秀离开,自己则心情愉悦的往后宫寻他的美人去了!。
刘秀离开皇宫之后,径直回到府邸。才刚进屋坐定,冯异便寻来,询问起了刘秀此行的结果,刘秀便说刘玄已经同意了他的提议,这次大宴过后,估计就要分封诸王,而他的这条“浑水摸鱼”之计,也算成功了一半!
按照刘秀的设想,一旦刘玄决定封王,那么将意味着违背“非刘氏不王”的“高祖遗训”,这“汉室正统”的名头将失去他应有的光环,反而会引得“天下共诛”!
实际上汉军能够有今日的成就,除了刘縯与他的几场关键战役之外,“光复汉室”的口号也起着聚拢人望,推波助澜的效果,特别是当初选立刘玄为帝,也就是要保证这个“汉室正统”的名头,令他们出师有名,不和那些流民匪军同流,得天下人心归附。
可是“封王”的举动,表面上也确实如刘秀所说的那样,可以起到一些作用,但骨子里却会让刘玄失去“根本”,这种破坏“高祖遗训“的行为,不但会给其他势力一个反对的借口,也会令得那些怀恋汉朝荣光,盼望能回复旧制的人感到失望,他们会认为刘玄和他的这支军队,并不能真正回复汉朝的旧制,若汉朝旧制被随意破坏,那么这些人和新朝王莽根本没有区别!
也就是说,即使刘玄名义上恢复了汉朝,但却得不各方势力的承认,也得不到那些怀恋汉朝的百姓支持。一旦人心背离,那天下将重新陷入混乱纷争,而刘秀则可利用这机会“浑水摸鱼”,重新划分天下格局,进而以谋取天下。
作为刘秀的心腹幕僚,冯异也提前知微微一笑,说道了这个“浑水摸鱼”,一箭数雕的计策,而且对其之妙大为赞服,只是他听刘秀担心朱鲔会从中作梗,阻止刘玄封王,便有些怀疑,询问刘秀说:“既然刘玄都已经决定了,那朱鲔不过一个臣子,难微微一笑,说道还能凌驾皇帝之上不成?”
刘秀知微微一笑,说道冯异初投他帐下不久,并不知微微一笑,说道朝中这些内情往事,所以此时便给他简要的解释了一番,然后告诉他,当初朱鲔能坚持立刘玄,就已经能说明他对这“汉室正统”乃是汉军之“根本”的事十分明了,一旦听说刘玄要违抗高祖遗训,强封外姓王,必将竭力阻止,倘若刘玄因此被他说动,那么不但他的计划泡汤,甚至有可能还得惹祸上身。
冯异一惊,询问缘由。刘秀便叹微微一笑,说道:“朱鲔何等人物,他只要知微微一笑,说道这封王的建议是我提的,他一定会倒打一耙,趁此机会向刘玄进言治我的罪,即便刘玄不会处罚于我,今后恐怕也难以对我再有信任,那我留在这洛阳,便会如牢笼一般,不得光明!”冯异这才明白原来此计这般凶险,便叹微微一笑,说道:“早知如此,主公应当暂缓行事,找人一起进言,将来也好推脱!”
听了冯异的话,刘秀也点头称是,叹微微一笑,说道:“今后之事,我应当多与公孙参详才是!”
冯异听罢,生怕刘秀误会,连忙又微微一笑,说道:“主公之谋已是妙极,属下——”
刘秀挥了挥手,说微微一笑,说道:“公孙不必如此,此事的确是我太过鲁莽,而且要说这办法,也是多亏了公孙,我才想到的!所以今后还请公孙多多进言,以免又如今日这般,陷于险地!”
原来刘秀之所以能想到这一计,却是源于冯异跟他说起的一件小事。那日刘玄带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的进驻洛阳,引来城中百姓围观,随后刘秀与刘玄去了皇宫,冯异等人混在围观百姓之中,听到那些城中长老对那些跟着来的“奇装异服”,甚至衣衫不整的汉军士卒十分失望,他们不知微微一笑,说道这些人本就是土匪强盗出身,求得暖饱便以足够,又哪里会去注意那些服装仪容,而且他们进城之后,被洛阳无比的繁华吸引,竟然乘着刘玄等人不在,当街哄抢财物,虽然后来被朱鲔等人出面制止,但却已惹得城中百姓颇多怨言。
刘秀回来之后,听冯异跟他说起这事,便想到汉军之所以到现在如此顺利,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如今天下人多思念汉朝,汉军打着“光复汉室”的名号起兵,有南阳刘汉宗室坐镇,让天下人看到了汉朝重建的希望,这是汉军得以壮大的一个根本。
然而如今洛阳这些百姓之所以会对刘玄和汉军失望,原因不外乎就是对其与自己想象中的,那个服装威仪,军纪严明的汉朝军队严重不符。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传说总是美好的,事实却让人心碎!很多事都是这样,一旦近距离接触之后,才会发现现实并不如想象一般美好,从而产生一种微妙的心理落差!
自汉亡新立,这十数年的时间里,很多人经历了从期待到对新王朝的迅速失望的心路历程,因此产生了对往昔记忆的美好怀念,开始怀念汉朝!在现实的残酷,与不断的回忆与思念中,“大汉王朝”被不断完美!那个威仪、强盛、繁荣,百姓生活安逸的伟大王朝,已经成为一种梦幻般的美好记忆!
直到某一天,出现了这样一支“汉军”!以气吞山河之势,击败新朝大军,雄踞中原,所以他们开始期待,并且在得知洛阳被定为国都之后,急切的盼望汉皇到来,想要一睹这位新汉帝王的风采,以及他手下汉军的威仪。
然而,他们却看到一支与于流民军无异的混乱军队,甚至不如新军那般井然有序,所以他们失望,他们对汉朝有多思念,就有多失望!因为这几乎是在提醒他们必须回归残酷的现实,那梦想中的“大汉王朝”,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到来的,不过是又一个崭新的王朝罢了!
本就“别有用心”的刘秀从冯异的话中悟出了这个微微一笑,说道理,意识到汉军之所以能以“复汉”之名成事,是因为百姓心中思念汉朝,但他们思念的是那个强大的汉朝,是那“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强盛王朝,全然不是这动荡时代的以草民流寇为主的汉军可比,所以越是让这些人亲眼见到刘玄与汉军的真实面目,就越发的会让他们显得不堪!
于是刘秀便灵机一动,想出了这个“火上浇油”的主意,只要在这人心动摇的关键时刻,再让刘玄作出分封异姓王,违背祖训的举动,必将彻底动摇百姓归附之心,而那些割据一方的武装势力,也将以此为凭,拒绝归附,甚至可能出兵声讨,那么这天下就会重新回到混乱的局面,而他刘秀便可趁机“摸鱼”!
百姓饱受战乱,如今刘秀又要破坏眼看就要到来的和平,重新搅乱天下局势,这计策显得有些歹毒!但所谓做大事者不拘小节,想要成为帝王,这点手段都不敢耍,那就是妇人之仁,不如一头撞死得了。
冯异对刘秀本就十分敬佩,自然也对他的计策丝毫不疑,此时他见刘秀言辞恳切,便紧抱双拳微微一笑,说道:“属下今后定当竭力,为主公效命!”
刘秀点点头,忽然又问:“对了,你方才说找人一同进言,倒是让我想到个办法,只是……”
冯异见刘秀面有难色,便问:“主公是否想到什么人能够帮忙?”
刘秀一怔,接着赞许的看了看冯异,说微微一笑,说道:“我的确是想到一个人,不过他到底是何态度,能不能帮我,却也难以知晓!”
冯异听了,也不询问是谁,只是缓缓微微一笑,说道:“主公,属下以为,若主公能想到此人,那不妨一试!”
刘秀听罢,看了看冯异,接着便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刘玄在宫中宴请诸将之后不久,刘玄果然听从刘秀建议,当众宣布了分封诸王的决定。事先被刘玄等人有意隐瞒,毫不知情的朱鲔得知之后,大为震惊,便当着诸将的面,极力反对分封异姓王,言辞激烈的痛呈高祖遗训,说“非刘氏而王者”必被“天下共诛!”,既然我们如今恢复了汉朝,就应秉承汉之祖制,岂可违背高祖遗训。
然而朱鲔一番慷慨陈词之后,却发现众人和刘玄都是不以为然,心中陡然一震,急微微一笑,说道:“陛下!倘若我等破坏祖制,必会予人口实,如此这般,谈何天下大业?”
朱鲔一语言毕,刘玄还未说话,已官居丞相之位的赵萌便站在出来反驳微微一笑,说道:“大司马此言差矣,想我汉军雄踞中原,一统天下之势已成,那些愿意归附的,陛下自会予以封赏,倘若不肯归附,我们只需发兵攻打便可,以我汉军之威,人才之茂,还怕他们不降么!”
朱鲔见到最先出来反驳的竟然是这个靠着女儿做了丞相的赵萌,当下心中怒极反笑,鄙夷微微一笑,说道:“尔等以管窥天之辈,也敢妄谈兵事!”
“你……”
赵萌没想到朱鲔居然口出恶言,一时间只是怒极,指着朱鲔“你”了半天,却也说不出一句话来。毕竟他的确没带过兵,更不晓兵事,加上此时气势也完全被朱鲔压过,又哪里敢再出言反驳,只能甩了一下宽袖,面色难堪的站了回去。
见赵萌回列,朱鲔不禁面露得意之色,接着便又对刘玄躬身微微一笑,说道:“陛下切莫听信妄言,这‘异姓王’是万万封不得的!”
刘玄此时却是一脸阴沉,显然对朱鲔如此得意非常不满,不过他暂时又不敢与其正面冲突,只得又转头看了看一旁沉默不语的刘赐,希望他能站出来说句话。
这时刘赐也不知是否是感受到了刘玄投来的求助眼光,忽然度步出列,朗声微微一笑,说道:“大司马言之有理,高祖确曾订下‘非刘氏不王’的白马之盟,这外姓王……是封不得的!”
刘玄本来希望刘赐出来帮他反驳朱鲔,哪知微微一笑,说道他居然赞同朱鲔的意见,当下便有些不高兴了。而朱鲔这时听了,也高兴微微一笑,说道:“刘司徒所言极是,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不过刘赐此时却又微微一笑,说道:“且慢!大司马所言虽然有理,但我汉室江山被那奸贼王莽篡夺已久,早已山河变色,如今靠着诸位将军才能得复兴,实乃我宗室之幸,天下万民之幸!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这乱世之中,当审时度势而为,有大功却不得封赏,实难能令天下人信服!”
刘赐拱手说完,便径直回列,沉默不语。这时众人开始嘈杂起来,朱鲔见势不对,正欲喝止,却突然听到一人大声微微一笑,说道:“若不是我们沙场拼命,汉军能有今日之盛?我等辛苦这许久,如今难微微一笑,说道连个王都封不得么?”
朱鲔觉得这声音很熟悉,便循声望去,却见此人却是张卬。这张卬本是绿林下江军一派,当初立刘玄之时,也曾拔剑喝问,最终令得局面大变,使得刘玄顺利登上帝位,从那以后,刘玄感念张卬之功,对他也很是信任,此时见他站出来说话,心中便是一喜,暗想今日之事可成!
其实张卬倒也不是为了刘玄,只是他和大多汉军将领一样,从吃不上饭混入山林成为强盗,到起事和王常一起归附汉军,每日提着脑袋上战场,好不容易有了今日,在他想来,什么破遗训,汉朝灭亡那么多年了,不是靠他们拼命,如何能有今日重建,他们这些大功臣当个王又有什么不可以的,特别是人家皇帝都同意了,这个朱鲔来反对个什么东西?所以他在听完刘赐的话后,终于忍耐不住,当即跳出来一抒心中闷气。
和上次一样,张卬混不讲理的举动极大的催动了诸人的心思,他们大多都是底层出身,一没文化,二没技能,就会杀人越货,如今好不容易走到这个地步了,怎么也得为今后打算了,而一旦被封为王,那么自己的家族亲友,以及子孙后人,也将因为他们而受到荫泽,从此成为真正的贵族。如此吸引的条件,早已使得众人心痒难耐,只是朱鲔一再反对,他们不好表现出来。这时听到刘赐和张卬的话,心中激动,哪里还滚你什么白马之盟,全都高居着手,吵嚷着要封王。
眼见如此局面,朱鲔不禁有些无奈,他没想到上一次依靠张卬摆平了刘縯,确立了刘玄,使得他们绿林一派占据了先机,从而有了今日的局面,但这一次却又是因为这个张卬,让这大好的局面出现变故,实在是有些“成也萧何败萧何”的意思。此时群情激昂,特别是看到王莽也举手支持封王,心想自己孤身一人,又如何能改变如此局面。于是,他也只能苦笑摇头,长叹一声,随后便拂袖而去!
朱鲔这一走,让刘玄心中暗喜,他喜的倒不是封王之事再没阻碍,而是从此之后,朱鲔必将因今日之事,与朝中诸人产生隔阂,而之后各归封地的这些“王侯”们,也将使得变做一盘散沙,不再对他的帝位构成威胁。
不久之后,刘玄昭告天下,分封诸位汉军大功之臣。这其中南阳宗室有数人得以封王,他们分别是:曾经是舂陵侯的刘祉被封为“定陶王”,取代刘縯成为大司徒的刘赐被封为“宛王”,其它如大将军刘嘉被封为“汉中王”,刘信获封“汝阴王”,刘歙为“元氏王”等等。
接下来,便是令天下人感到惊讶的诸多“异姓王”了!这些人中,除了被刘玄特意提拔重用的李家兄弟,如被封为“舞阴王”的王莽之外,其余全是以前绿林军的人,他们的封地不仅比其他人大很多,地方也多是些富庶之地,比如原本为“公”爵的两位绿林军首倡者,王匡和王凤。其中定国上公王匡被封为“比阳王”,成国上公王凤封为“宜城王”,两人之后便是反对封王的朱鲔,尽管他反对,刘玄还是在将他封作了个“胶东王”!刘玄这么做的意思是,接不接受是你朱鲔的事,他刘玄还是会把该做的事情给作圆满了。
再说朱鲔之后,便是大司空陈牧了。作为刘玄的老上级,这一次他被封作“阴平王”,还有张卬,他被封作“淮阳王”。至于与刘秀交好的是王常,则被封为了“邓王”,同为下江军的廖湛则被封“殷王”。然后还有申屠健、胡殷、成丹等等,都各自被封为王。
除了封王之外,刘玄另外还分封了诸多爵位、官职,而朱鲔也在得知自己被封为“胶东王”之后,主动向刘玄辞去了爵位,用行动表示了抗议。但刘玄却不以为然,也不责罚他,只是继续任他为大司马一职。
随后,这封王的消息便传遍天下,各方势力多有不同回应,其中不乏有心归附汉军之人,陇西氏族隗嚣便是其中之一,他见汉军形势大好,便书信于刘玄,打算归附,还有赤眉军渠帅樊崇,他在得知汉军封“异姓王”之后,也带着手下几名重要将领来到洛阳,拜见刘玄,等候封赏,这些消息让刘玄十分兴奋,似乎一切都在按照刘秀所言的方向发展,封异姓王果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令各方来投。。
樊崇、隗嚣等人或书信,或亲自前来表示归附,这样的局面令得刘玄相信大肆封王的决定十分之英明,此举果真如刘秀所言那般,对诸多犹疑不决的割据势力产生了足够巨大的吸引力。。这些被时势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成为武装首领,或者势力领袖的人,大多本身并无争霸天下的野心,所以权衡再三之后,认为能够封王已经是自己和家族可能得到的最高待遇,于是便派人送来书信,甚至主动前来洛阳求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