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明天是明天

第254章:明天是明天

晚宴间刘璎得知了朱家军已经开始北伐他提出了疑问:说苏州的大战刚刚结束,北伐也是一场大战,为何没有准备而匆忙开战呢?

对于刘璎的发问刘基很是惊讶,才十三四岁的孩子就能有这般见识,看来此前的传闻并非虚言,此儿的聪慧不一般。因此刘基的回答也不能敷衍,他说:“孙儿有此问很难得,看来你是用心了。大战过后是需要补充兵丁,也需要整训,可是出征的部队所补充的都是老兵,其中不少是俘虏,稍加整顿即可出征。打破苏州城后缴获颇丰,苏州城里的银钱和粮草囤积如山。还有江浙之地乃鱼米之乡,征集粮草尚可,因此大军的粮草无忧。”

刘基所说的不缺粮有可能得益于刘璎从海外运来不少的粮食,使得江浙之地不缺粮。对此,刘基未必知道。

刘基继续说道:“蒙元奴役我中华一百多年,他们作威作福的也有几代人了,他们欺压百姓奴隶有本事,可是上战场已经不行了。还有一层,由于主公行的是‘不称王’之策,迷惑了蒙元王朝,他们以为钱财贿赂和封官许愿就能让主公臣服,因而没有准备。所以迅速北伐攻其不备是上策。”

刘基的这个分析真不愧后人对他的历史评价,确实都说道要点上了。

刘璎说道:“按祖父所说,朱家军迅速北伐实乃上策,这是孙儿我见识不够了。”

这个话题没有再继续下去,不过刘基对自己的孙儿有了初步的认识,完全不是一个少年应有的智慧水平,让他刮目相看。

。。。。。。

上面说到蒙元军的腐败堕落已经不堪一战,我们举一个例子:

在蒙古军队中有一支最精锐的部队叫“阿速军”,它在强悍的蒙古军队中也是出类拔萃的。当各地频频举起义旗之时,蒙元朝廷派他们去镇压。这支部队行动也算迅速,可是他们选择的作战目标却是普通百姓,杀戮抢劫一番就班师回朝了。可是这一次不走运,他们正好碰上了真的起义军,不等两军对阵,带兵的将领就下令逃跑!幸亏骑马跑得快。

他们回去后还用百姓的人头报功,说是以少胜多,打了打胜仗。

这就是腐败堕落的蒙元军,这样的军队面对朱家军肯定不堪一击。

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刘璎可以猜测,北伐的首战应该比较顺利,能拿下大片的国土。但是蒙元朝廷一旦醒悟过来,重整军队,只要能恢复蒙古骑兵一半的战斗力,那也是很难对付的。所以可以预计,明军的北伐将是艰难和长期的。

实际也是这样的,蒙古军队逐渐恢复战斗力,出现了一些很有军事才能的将领,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个叫王保保。

王保保显然是个汉化的名字,他的蒙古人名字叫“扩廓帖木尔”,太拗口了。难怪有人说:“低头皆是帖木尔,抬眼一望尽脱脱。”

这个王保保将是朱家军北伐的劲敌。

从现在的北伐开始,大明与蒙古的战争一直持续王朝的始终,直到明朝灭亡。

。。。。。。

刘基可是早就听说了,都说自己的这个长孙的表现并非常人可比,还说他聪明异常,是刘家的传人。意思就是他刘基的传人。

刘基离开家的时候刘璎还是咿呀学语的婴儿,长大的孙儿他还是头一次见到。这次见面也当面验证了这些说法,因此刘基已经想好了,要找时间当面考校一番。

两日后刘基得空,便把刘璎找到书房来,静下心来做一次深入的谈话。其实刘璎也想有这样一个机会,他需要劝导自己的祖父尽早从官场脱身。

为说话方便,刘基没找别人,只有他们祖孙二人,这书房里是绝对的私密空间。

刘璎进入书房,见祖父坐在太师椅上,他快步上前,向祖父行礼问安,然后就规规矩矩地站在那等待训话。

刘基微笑着说:“在自己家里没那么多规矩,来来,坐下来说话。”

这是他们祖孙二人第一次认真谈话。

两人坐在一张桌子的两边,桌子上只有一壶茶和几只茶杯。

刘基说道:“我听家里人都夸你有出息,说是我的好孙子,还说得了我的继。说是你搞起来不少的产业,还有很多的奇思妙想,生产出很多新鲜东西,让我刘家的作坊商铺收获颇丰,你小小的年纪就担负起养家的重任,也真是难得了。”

刘璎恭敬地说:“当不得祖父夸奖,前几年在战乱中家里生计艰难,孙儿看着父母亲为一家人操劳也是想分担一二。祖父您也是知道的,孙儿被歹人劫持了一年,还是祖父派出得力的人手把孙儿寻回来的。可是因为这一段复杂的磨难,孙儿走了很多地方,海外都去过了,因而长了见识,学会了一些技能,也算是因祸得福吧?其实长辈们所夸奖的这些作为说起来也不算什么,就是遇事多想一想而已。所以还是家里长辈们说的对,这些所谓的本事其实都是得了祖父的继。”

刘基看着自己的孙儿年纪不大,说话却四平八稳的,把不寻常的事情解释的合情合理,还顺带着表示出对他的恭敬。他心中暗想,自己的这个孙儿还真是不寻常呢?由此更增加了慈爱之心。自己的孙子嘛,当然是怎么看都顺眼啦。

刘基说:“孙儿你可愿意留在祖父的身边?家里人说你到海岛上去搞产业,还做海外的贸易,海外都是蛮荒之地,这江宁城可是大世面,孙儿在这里也可以大有作为的,不是更强过海外蛮夷之地吗?”

刘基是智者,并且在现代的评价是历史上的第一人,也就是说,比诸葛亮司马懿等人还要高的多。但是从他刚才说的话可以知道,以他的知识和智慧还是有局限,他并不了解海外,不要说此时已经与中国有文化交流的印度和阿拉伯人,就是近海的岛屿和大圆,他了解的并不比普通国人强多少。

这也难怪,任何人获取知识主要来自于书本典籍,还有民间传播的文化。他没有迈出国门,近海的岛屿都没有去过,对于从来都没接触过的事物当然就没有认识了。

刘璎当然是不愿意留在江宁的,对朝廷他躲犹不及,哪能到皇帝老儿的眼皮底下呢?在江宁做出任何出格的事都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可这些道理是个大题目,一两句话是说不清的,那么从何处入手呢?

刘璎沉默一会,他的大脑在急速地思索,寻找话题的入口。为了避免尴尬,他起身端起茶壶为祖父倒了一杯茶。

经过暂短的思索,刘璎说道:“祖父,如果有叔叔、父亲我们这些人留在江宁,因为有您的显赫地位摆在那呢,我们这些人很显然就不能是默默无闻之辈。祖父您有公务在身,闲暇时间有限,市面上的交往就会少些。可是我们这些晚辈就不同了,吟诗作画、酒肉朋友是免不了的,人情往来闲杂事情多,磕磕碰碰的就难免。祖父您对眼下的主公和他周围的人都很熟知,那么您可知道现在这位主公他最忌讳的是什么吗?或者说,他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

刘璎末尾这句问话是个大跳转,从日常杂事一下子跳到了核心要害。所以这个问话也让刘基一愣。原本只是闲聊,怎么一下子就问起了主公(就是朱元璋)了呢?

刘璎的意思很明显,达官显贵的私人交往在皇帝眼里就是拉帮结派,他就要提防有人图谋不轨。

智者就是智者,刘基大脑转得快,从刘璎的前言后语,他立刻就明白的他孙儿的意思。明白是明白了,可他不懂一个小孩子怎么会有这么深的城府呢?

于是他说:“我明白孙儿的意思了,当今主公可是豁达之人啊!总不至于没来由地猜测臣子啊?”

刘璎:“祖父您看人是准的,看主公也是准的,他如果是多疑之人也不会有今天,他必定有豁达之心才能聚拢一批将帅之材。可是昨天是昨天,今天是今天,那么明天就是明天了呀!”

这话像是参禅,却是真理,地位变了人也会变,豁达之人也会疑心重重。当皇帝的哪一个不是多心之人呢?

虽然朱元璋还没登基做皇帝,但是私下里议论他还是犯忌讳的,因此,扯到了朱元璋,刘基就要尽量少说几句。

刘基说道:“没曾想孙儿你小小的年纪能有这等思虑,我这把年纪也有思谋不到之处啊!”

刘璎赶紧起来,躬身站立着说道:“祖父的大智慧岂是孙儿雕虫小技能比的?祖父如此说,孙儿可是当不起。”

刘基微笑着说道:“在自己的家里,咱们爷孙说话可没那么多的规矩,快坐下吧!”

刘璎重新坐下。刘基继续说道:“你的意思我懂了,并且也有道理。这一次你的父亲和叔叔们都没有带家眷,恐怕也是这个意思。你们再住些时日,江宁城里也好好逛一逛,玩够了就回老家吧。说不定我什么时候也回去看看,离开南田好多年了,也很想念呢。”

刘璎没有白费口舌,刘基听进去了。由此可见,刘基真的是聪明人,知道利害关系,一点就透。

——end——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再生于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再生于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254章:明天是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