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宏图

第255章:宏图

看刘基的意思这个话题他不想说下去了,可是刘璎还没有达到目的呢。他的目的是让刘基设法远离朝廷,辞官回家,以躲避灾祸。否则,用不了几年,灾祸就轮到刘基的头上了。好在历史记载只是死了他一个,并没有连累家属,没有诛九族。可是,时事变换,谁又能打包票呢?

刘基又说话了,他问道:“听说你在一个小岛上把生意做得红火,可海岛远离大陆,有诸多不便,你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刘基没有提到大圆,看来保密措施还是有作用的。刘谨三兄弟都是知道的,由此可知他们懂得利害都自觉地嘴巴严实了,对谁都没说,所以老爷子还不知道。

这种自觉也是出于自保的担惊受怕,跑到大圆去了别人会不会理解为造反呢?至少是背叛,那可是天大的罪过。

但是刘璎必须让老爷子知道大圆之事,因为这份危险会第一个落到老爷子的头上,谁让他在朱元璋的身边呢?

不过这事情太大,急了说不清,因此就要掌握一个先后顺序,不能操之过急。

刘璎说道:“祖父问我为何去海岛?这个事说来话长,就先说粮食吧?纵观古今,无论哪朝哪代天灾饥荒总是有的,丰衣足食的时间都不多,究其原因不外乎天灾人祸。就比如说眼下吧,江南鱼米之乡也粮食不足,一石稻谷的价格已经有一两五钱银了,北方的粮价更高。说起来这些年的年景并不差,都是战乱惹的祸。如果遇到灾荒年那就要出现大饥荒,即便有朝廷赈灾也会饿死很多人。可是如果放眼海外,南洋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甚至可以一年三熟。祖父知道天竺吧?那也是一片古老的大陆,那里的粮食吃用不尽。如果我能从海外取粮食过来,是不是就可以解决粮荒呢?”

这里所说的“天竺”就是印度,但是此时那里是很多的小王国或部落,并没有叫印度的国家,因此“天竺”是个地域范围的称呼,不是国家。并且“印度”国名是现代的名称,它来源于“印度河”。在古代被称作“身毒”或“天竺”,这是语音翻译的误差,“身毒”、“天竺”、“印度”发音都差不多,所以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名称。

叫做印度的这个国家是近代殖民历史造成的,也就是说,是英国殖民者统一了这片大陆,才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这些超出了刘基所认识的世界,因此他问道:“南洋和天竺真有那么多的粮食吗?”

刘璎回答说:“天竺的粮食很富裕,那是炎热的气候和环境使然。可是到那里路途遥远,积年累月的远洋航路还是凶险的,这需要有大型的航海船只,要有强大的兵舰,并且探测出好的航路才行。可是南洋并不远,但是南洋所差的是人烟稀少,并且土著人太落后,还不懂得农耕。所有这些都需要有人去下功夫改变它。可即便是眼下,我们只要出海,粮食还是有的,咱家的商船从高丽就带回来不少的粮食。就拿今年来说,我们从高丽运回来的稻谷等粮食不下四五万石。”

“啊?有这么多?”

“我们的船队每一次出海至少有一艘船装粮食,我们的商船有一千料,如果满载粮食,一船就装七八千石。一年出海五六次,所以我们运回来的粮食至少四五万石。”

一千料的船,满载货物是500吨,折合8000多石。在现代这就是最小的船了,现代里打渔的小船都能有500吨。

刘基:“哦,难怪呀,天下各地都在闹饥荒,唯独浙江福建没有缺粮,并且还能调出粮食来。却原来是我孙儿造福一方啊。”

刘基是朝廷的重臣,他当然知道天下缺粮,也知道福建浙江两省的粮荒有明显的缓解,天下都闹饥荒,这几个省还能征集到粮食,原本他不知道原因,听刘璎所说才恍然大悟。

。。。。。。

刘璎说了印度不缺粮,此言可有根据?

首先是印度次大陆上气候炎热,三面环海,北面有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北方的寒流,并且让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形成雨雪,从而印度次大陆雨量充沛,再加上它高原地形,平原很多,淡水资源丰富。这些自然环境就决定了有利于植物生长,种稻米可以一年三熟,等于说随时洒下种子就可以收获粮食。

中国的历史上记载的灾害特别多,大饥荒,饿死人的历史记录比比皆是。可是横向看看印度,能找到有关饥荒饿死人的历史记录吗?

也正是因为印度优越的自然环境,才被英国殖民者称为“女王皇冠上的明珠”,英国有了印度就再也不愁粮食了,庞大的英联邦遍布全球,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这么大的帝国,这么多的人口,有了印度这个大粮仓就是英联邦的最大稳定因素。同时印度庞大的人口也是英国工业品的巨大市场。

既然印度盛产粮食,那么为何刘璎的商船队多次去高丽贸易,而不去印度呢?

第一是路途遥远,从太平洋经过南洋、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在地图上画直线也有一万五千里。这么远的远洋航海一定需要大型船只,并且是大船队。同时还要考虑到此时的海盗横行,还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当然还需要雄厚的财力。如此等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够远航印度洋。

刘璎现在不具备这些条件他就不能冒这个险。最好的例子就是郑和下西洋,他们去的就是印度洋,看看郑和庞大的舰队就知道这个道理了。

。。。。。。

刘基已经开始对自己的这个孙子刮目相看了,看来以前的传闻并非虚言,于是也认真起来,更注意听孙儿的话,从中琢磨孙儿所想。

刘基又问:“从高丽来的粮食都卖到了福建和浙江吗?别的地方有没有?”

刘璎回答说:“是的,绝大部分在福建出售的,在浙江也出售一部分,咱家在江苏的商铺很少,因此出的粮食也少。还有山东的城阳县有咱家一间铺子,但是因为那里还是蒙古人的地盘,我们一直控制很少的数量,今年一年里才出售了两千多石。总之,各地出售粮食的都是咱家的商铺,至于粮商们贩运到哪里就不得而知了。”

刘基说道:“哦,如此甚好,还是尽量少在蒙古人的地盘上做生意,那可是朱家的敌手啊。”

是啊,在山东卖粮食搞不好就是资敌,平白无故的可要避免这个罪名。

“祖父教训的是,孙儿一定注意。比如我们的邮号也开到了城阳,就是因为这个顾虑,山东的邮号并没有扩大,只覆盖了四五个临近的县城。”

刘基:“办邮号这个主意真不错,现在江宁城里也已经有邮号了,要不是有邮号我与你们通信也不会这么方便。但是官府的公文还不能用邮号,将来的朝廷还是要办驿站的。”

看来刘基正在为将来的大明朝谋划基本的制度,历史上大明律法就出自刘基之手,所以他对驿站之类的很熟悉。

他们祖孙二人说着说着就有些跑题,刘基又把话拉来回来,他说道:“做海外粮食的生意也不是非要去海岛不可呀?你依靠福州这种大陆上的港口不是更好吗?即便是在江宁,船只出海也很方便啊?”

此时明朝还没建立,当然也还没有朝廷的禁海政策,所以刘基再聪明也不会知道明朝的皇帝会禁海。当然刘璎是知道的,但是他也不能这么说,那不是未卜先知了吗?

刘璎说道:“朝廷官府是无所不能的,只要它想管,什么事都可以管,所以完全有可能禁止海外经商,只要一个禁令下来,谁敢违反呢?如果我们把商贸基地放在福州或者江宁,如果朝廷禁海了怎么办?”

刘基说:“可是假如朝廷下禁令,禁止海外商贸,那么孙儿你在海岛上有粮食不是同样不能输入到大陆上吗?”

刘璎:“祖父所说的完全有可能,并且孙儿我预计将来的朝廷必定会这么干,单单眼红利润他们也会干。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假如我在福州,那就毫无办法了,只能听命,停止海外贸易,即便我做个听话的臣民也难免获罪。祖父您是知道的,自古就有怀璧之罪。可是我在海外则另当别论了,我要想输入粮食,办法就非常多。比如海岸线很长,港口很多,朝廷禁止福州通商我可以去广东,或者北边的山东河北。朝廷把大码头都禁止了,我们还可以找偏僻的小码头。除此之外还可以用走私的办法,在海上与渔船交易,也可以向沿海的官员行贿,买通一批官员。如此等等的办法会很多。我们的海岸有上万里长,朝廷能面面俱到处处防守吗?总会有薄弱的地方让粮食进来。特别是遇到灾荒年,饥民都眼巴巴地盼着粮食,我就不信朝廷敢与民为敌。”

其实还有更极端的刘璎没有说,就是在和平的办法都失效的情况下,刘璎也会被迫动武,要说打下朱家的江山他做不到,可是找个薄弱地点,攻破一点,把粮食送进来还是能做到的。

上面提到“怀璧之罪”的成语,解释一下:

“怀璧”就是身上藏着珍宝,“怀璧之罪”就是藏着宝物的罪过。实际意思是说,一个人富有,有很多财产,就会被有权有势的人盯上,就会设法定他的罪,继而夺取他的财产。

——end——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再生于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再生于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255章: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