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说大圆

第256章:说大圆

听刘璎对付朝廷禁海的办法刘基也愣了,他这个孙儿并非善良之辈,他是铁了心做自己想做的事,百折不回。当然刘基现在不知道,只几年后朝廷朱元璋就禁海了,禁海的原因是海盗骚扰,在漫长的海岸线防不胜防。

海盗的成分也很复杂,一般的说法是倭寇,是说明在海盗中日本人是主流。其实就算看到的是日本人,实际上他们的首领不见得都是日本人,还可能是华人呢,或者与华人勾连,总之,其中少不了华人的作用。当前还有个特别的情况,那就是张士诚的败亡后流窜于海上的余部方国珍,这一支海盗人数多,是正规部队,比倭寇战斗力更强。

朝廷对待海盗的办法就是防御,比较有名的是明朝中后期的戚继光,他的戚家军抗倭是载入史册的。总之,朝廷的办法就是在沿海陆地上设防,而不是到大海上去剿灭海盗,这是大陆文明的局限,他们畏惧海洋。

禁海令中更极端的做法是命令沿海三十里内成为无人区,强迫百姓搬迁远离海岸。这办法够愚蠢。

刘基说道:“孙儿还是多虑了,如果天下缺粮,谁不盼着有粮食呢?朝廷断然不会禁止粮食输入,至多是增加市舶司的税收,收税就是朝廷获利的合理办法。”

刘基还是把朝廷想象的太理想化了,实际上朝廷可没那么善良。

刘璎又说道:“我们向大陆输送的不是只有粮食,还有铁器工具农具,更大宗的货物是布匹等纺织品,这些都是百姓日常离不开的。”

刘基:“哦,铁制器具是利民之物,咱家出产的铁铲我见过,不但民间有,朱家军里也有,很好用的,就是数量太少了,得到的就像得个宝贝似的。”

在工业还不发达的时代里,钢铁的产量几乎可以代表一个地区经济繁荣的程度,钢产量就成了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指标。特别是明代这样的农业经济,用钢铁制造的农具远优于老式的木头农具,对于生产力的影响是绝对的。

“祖父是知道的,盐铁专营是历朝历代的制度,私营的矿场很少,并且规模都很小,官府不允许私营做大。所以要想多炼铁,生产更多的铁器就只能在朝廷管不到的地方。”

刘基:“盐铁专营的制度不但管着矿场,大宗的铁器交易同样也要管,不管你在哪儿生产的都可以不让你卖。”

“祖父说的对,如果数量很大,官府就一定会管,我们各地商铺都是办了官府许可的,实际上就是官府要分利。如果官府收回卖铁器的许可,我们可以把产品全卖给官家呀?我们不争,让官府得更多的利,只要民间能得到更多的工具就好。再者说,军队需要的兵器、火铳、大炮也是铁制品,如果官府需要,我们也可以制造兵器卖给他们。官军强大了不也是皆大欢喜吗?但是这一切都要在海外生产,在大陆上绝无可能。”

刘基说:“是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好的工具工匠才能制造出好东西,农人有好农具才能种好田。可是铁器历来就金贵,还不是出产少?孙儿你能多出产铁吗?”

刘璎:“孙儿以为,冶铁之法与其他的行当都是一个道理,如果因循守旧,死抱着祖宗章法不知道改变,那就永远在原地打转。可是只要多动脑,并且鼓励工匠们都行动起来,有利可图则人人争先。凡是有新发现,有新的技艺,都要按技术诀窍权利保护之。就是说,不管是谁采用好的技术诀窍,那就要分给发明人一份利。这样长久做下去,群策群力,那么任何行当都可以日新月异,何愁不能增加生产呢?所以咱家的矿场能够出产多,并且都是上等的好铁好钢。祖父您不是看到铁铲了吗?直到现在,我敢说这天下没有第二家能够出产。”

客观地说,如果冶炼技术没有进步,依旧沿用前人的办法,则增加钢铁产量极为有限,靠多开炼铁厂,多投入人力,那就是人海战术了。唯一正确的方向是争取技术进步,一步一步地改进冶炼方法和设备。

诚然刘璎带来的现代知识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冶炼等行业的技术水平,但是他知道,启发更多人参与技术创新才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影响技术进步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激发工匠们的创新精神,让他们参与改进和发现新技术。可是怎样才能激发创新精神呢?刘璎就提到了技术诀窍权利保护的问题,其实这就是专利法,用专利保护发明创造,保护人们上进的动力。

这种提法刘基感觉很新奇,从来就没听说过。于是他问道:“孙儿你说的‘技术诀窍权利保护’是什么?它怎么能够生产更多的铁呢?”

刘璎回答说:“祖父您是知道的,民间各行匠人都不乏有独门诀窍,他们能制造出别人所不能做的好东西。这些诀窍技术就是他们的生财之道,当然就怕流传出去砸了自己的饭碗,于是就严守秘密,就是所谓的家族绝技传男不传女,由此也造成很多先进技术失传了。您想啊,如果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律法来保护他们的技术诀窍和利益,把这些技术拿来让更多的人使用,而使用的人就需要付出费用给发明人。这样一来不就能生产更多的好东西吗?技术的进步也是积累的,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创造,技术就越来越高了,并且会造福于整个国家。我们制定这样的律法,并且严格执行,保护发明人的利益,这个律法可以叫做专利法。有了这样的律法,就可以让人们不再保守,也激励人们努力创造。比如冶铁业,可以预见会快速演进,不但出产的铁更好,产量也会越来越高。”

刘璎的解释是提纲挈领式的,可刘基乃绝顶聪明之人,理解能力很强。

他说道:“哦,我有点懂了。就比如说咱家出产的铁铲,非常好用,价格也不太贵。可是除了咱家,别家造不出来,是独家出产。这就是因为没有你说的专利保护,我刘家当然要保守机密。如果有专利保护,就可以公开制造的办法,无论是谁,用此法生产都要按规矩交给咱家一份利。这法子有利于所有的人,更有利于天下。是这个意思吧?”

刘基说铁铲的价格不太贵,实际也不便宜。最初定价是一两银子一把,经过几次降价后,现在的市场价格约五钱银。

刘璎:“是,正如祖父所说,这是利国利民的好办法,将来的新朝如果能立此法是再好不过了。可是权贵们能依法行事吗?这就不好说了。”

刘基:“这也是孙儿你去海岛的原因吗?”

刘基的大脑转得快,一下子就联想到了刘璎出海的行动上去了。

刘璎:“是,祖父说的对,我就是要躲开朝廷的管束,所谓的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不瞒祖父您说,孙儿我已经去了更远的岛屿,那里已经不是朝廷的天下了。”

刘基:“啊?什么地方?”

“大圆,祖父可知道这个地方吗?”

“知道,知道。那里已经是海外番人之地了,据说是贫瘠荒芜,风雨无常,还有可怕的瘴气。你怎么会去那种地方?”

刘璎:“祖父放心,那地方的环境气候与福建广东差不多,不像传言说的那么糟糕。要说瘴气,这东西哪儿都能有,在少无人迹又湿热的丛林里,落叶、杂草和动物尸体腐败后就会产生瘴气。经过开垦的土地和村镇道路就不会有瘴气产生。”

在现代里农村不是有人建沼气池吗?产生的沼气用来做燃气,可以烧水做饭。实际上所谓的瘴气与沼气成分差不多,按化学成分说,它们是甲烷、硫化氢等多种混合的气体。

刘基当然不懂得瘴气沼气什么的?因为这时候的人们还缺少化学知识。

刘基起身到字画缸找来一份地图,展开来看,这份图上画有大圆。

刘璎注意到了,地图上有的字很小,刘基要放得远一些看,这明显就是老人眼花了,拿近了反倒看不清。刘基今年56岁,现代说还是壮年,可在古代已经是老年人了。由此刘璎想到应该给他制作一副老花镜,现在自己完全有这个能力。之所以一直没有制作眼镜,还不是怕张扬吗?刘璎嘴里没有说什么,但是他心里暗暗记下了,回去就办。

刘基又问:“你们到大圆多久了?那个岛屿有多大?能容纳多少人?那里现在怎么样?”

看来此时的人们都不了解大圆,知识分子也是一样。刘基迫切地想知道,所以一连串的发问。

刘璎给刘基讲述了大圆的基本情况,并且说已经在淡水修建了城池,并且设置官吏管理地方。刘璎说的很简单,并且有意的忽略了一些关键内容,比如制定律法,划分行政疆界,设置海关,建设炮台等防御措施。

其实刘璎说的简洁,可刘基是聪明人,他已经听明白了,这不就是独立王国吗?

“这。。。。。。”刘基的脸色严肃起来,显然他感觉到了严重性。

——end——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再生于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再生于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256章:说大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