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口罩

第259章:口罩

刘璎借鉴现代的办法说是要用布条捂住口鼻。

刘基问道:“带个布条管用吗?可是没听说过。”

其实这就是口罩,古代没有口罩,就用一块布代替了。现代的经验证明这是有效的办法,可是古人未必知道。

刘璎拿起纸笔,他画出布条挡住口鼻的方法,然后又换一张纸,画出现代里口罩的样子,他说:“用两三层棉布做成这个样子,可以节省棉布,比布条更方便,并且更有效。可以让裁缝照着这点样子做,发放给市民,这是隔离疠气的好办法。”

刘璎说出的这些办法能起多大的作用就要看刘基的能量了,他是朱元璋的重要幕僚,但也不是唯一的,朱元璋手下的重臣还很多。所以不能有过高的期望。

。。。。。。

说起在防疫的时候用布条掩口鼻是有个故事的,事件发生于明末大将洪承畴带兵剿灭李自成的战争中。洪承畴是很能打的名将,在潼关一带把李自成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正当即将胜利之时,军队中突然传开了瘟疫。军队的人员集中,是最怕瘟疫的,因此战争不得不暂停,并且请来民间多个医生郎中来军中治疗。

瘟疫严重,死的士兵很多,于是派一队人专门处理尸体。由于天气炎热,尸体腐败气味难闻,处理尸体的士兵就用布条绑住口鼻。

于是出现了一个特别的情况。

按道理说,接触尸体的更容易被传染,可是人们发现这些处理尸体的兵反而很少被传染瘟疫。这个现象被一个民间郎中注意到了,他认为是布条遮掩口鼻挡住了疠气,于是大力推广这个办法,使得军中瘟疫得以控制。

这是在古代里口罩发挥作用的一个例证,同时也说明,古人很晚(明朝末年)才知道使用类似口罩的物品。

这个故事也引发一个思考:那位郎中发现布条掩口的作用,其实他已经非常接近瘟疫传播的真相了,如果他或者其他从医的人继续探索,就有可能揭示出细菌的作用,找到真实的病理继续研究下去,就会找到真正的治疗方向,当然也就有了更有效的防御措施。

很遗憾,这个发现就到此为止了,错过了让医学进步的窗口。

。。。。。。

从现在的情况看,瘟疫还没传到浙江,回老家当然更安全。所以他们就开始合计着尽快离开江宁返回老家,他们留下来没什么作用,只有远离瘟疫。

如果刘基获得主持防瘟疫的差事,那么刘璎留下来还能帮些忙,可是,虽然刘基是新朝的重要人物,防瘟疫的差事还轮不到他,他至多是上个条陈,提出一些建议而已。并且这些建议能不能被采纳还两说。既然如此,当然是早早回去为好。

瘟疫初起,江宁尚未封城,但是这么多年一家人能聚在一起过个团圆年实在是不容易。所以,纵然有瘟疫风险,刘家还是决定过一个团圆年。

为了预防瘟疫,刘府自行决定封门,家里所有的人,无论是主人还是仆人均不得外出。并且府内的人也不准随意串院子,各个院子都锁上大门,只有必要的饮食传送也严格管理。

限制人们的流动,是控制瘟疫最好的办法,刘府实行这些办法刘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家里这么多人只有家主刘基做不到,因为他是官身,要去伺候朱元璋,身不由己。

外面来的食物都要用药水清洗,蒸煮,禁止吃生的水果蔬菜,这都有点不近人情了。

可想而知,好不容易过一个团圆年,却全然没有过年的喜庆,唯一能渲染气氛的是门上换的新对联,墙上的年画彩纸,还有偶尔的鞭炮声。

这个年过的没有味道,不过刘璎并没有闲着,他倒是有更多时间琢磨三眼铳并画出设计图。再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设法与老太爷多接触,施加影响。虽然话不能明说,但是要尽力避免悲剧的发生。

在江宁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消息灵通,北方战争的消息都可以最先知道。朱家军北伐非常顺利,可以说势如破竹,安徽、河南和山东几乎是传檄而定。

这让刘璎很惊讶,不是说元末明初华北平原上人口锐减吗?还导致后来的大移民?如果战争这么顺利何至于十室九空啊?难道是瘟疫太严重所致?

其原因是刘璎对历史没那么精通,战争的初期是顺利的,与此同时,蒙古人也清醒过来了,他们也在重整自己的军队。蒙元名将王保保就在山西整军,以最快的速度恢复蒙元军的战斗力。随后王保保会从山西出征,一场残酷的大战即将在华北平原展开,真正残酷的战争很快就会到来。

现在刘璎更关心的是山东,那是因为刘家在城阳的商铺和邮号,他一直在担心着他们的安全。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就很好,山东商铺应该是安全的。

。。。。。。

过年后刘璎随着家人回了老家,那是因为他姐姐刘琴年后出嫁。

回到南田,浙江地面尚未发现瘟疫,一家人都平安。这应该得益于古代里人的流动性很小,流动速度慢,瘟疫也就传播的慢。过了年就是春天,天气渐暖,瘟疫也就会逐渐销声匿迹,浙江福建等地可能躲过这一劫。

刘璎的姐姐刘琴,过了年就是16岁了,按古人的规矩就到了出嫁的年龄。

刘谨为她选择的婆家是普通乡绅,门户地位与刘家差不多。之所以这样选择也是参考了刘璎的意见。如果到了新朝建立之后,由于刘基的地位,刘家就成了显赫的豪门贵族。按门当户对的原则,就只能在新朝权贵里边选择了,搞不好就会成为逆臣或贪腐家族的亲属而受牵连。与其担惊受怕的就不如平平淡淡选择一个普通人家,此时新朝还没建立,刘基还没有显赫的地位,与乡绅接亲倒也是合乎规矩。

自小刘璎就与姐姐亲,此时会更多的陪伴姐姐。姐弟俩闲话中,刘璎说:“姐姐将来要是被欺负了就告诉弟弟,我会为你做主教训他们。”

听弟弟这样说,刘琴心里自然舒坦,但是她笑着说道:“你才多大?还是个孩子,能护住姐姐?”

刘璎说:“姐姐你放心,以咱家的门户姐夫家的人绝对不敢欺负你。”

“姐夫”俩字让刘琴满脸通红,她说道:“别胡说!咱家的门户在南田也数不上,又不是达官贵人!”

看来女人的见识还是差了点,她知道祖父在江宁,但是更多的就不知道了。这说明刘谨兄弟几人嘴巴严,当然也是参加“造反”的身份实在危险,这也是刘琴不知道详情的原因。不过现在就没什么了,刘基算是熬出了头。

刘璎说道:“现在我可以悄悄告诉你,让你心中有数,不过可不许对外人说。”

刘琴一下子就来了兴致:“什么事这么神秘?还神叨叨的。”

刘璎压低了声音说道:“姐姐你是知道的,大元朝廷不是败了吗?我估摸着用不上一年半载的就会建立新朝,到那时咱家老太爷可就不是一般人了,可能是位列朝堂的宰相。姐姐你说这门楣高不高?有谁还敢欺负你?”

刘琴张大了嘴巴:“啊?这可是真的?”

刘璎:“这么大的事哪里敢骗你?不过你嘴巴千万要严实,现在还不到时候。说出去没人信反倒是没好处,其实也不用咱们自己说,别人自然就会知道。弟弟今天告诉姐姐是让你心里有底。”

。。。。。。

离开南田之前刘璎对他父亲说:“请父亲紧盯着瘟疫的变化,一旦蔓延到浙江,还是让全家到北竿岛躲避为好,海岛与大陆隔绝,更安全。”

刘谨说:“这倒是个办法,我会注意的。哦,还有你说的‘口罩’不错,还简单容易制作。咱家有裁缝铺子,可以做一批预备着,也可以运往江宁,那里正需要呢。赚钱是小事,救人乃是善事。”

。。。。。。

刘璎、刘诠就直接返回北竿岛,然后去了台员。

玻璃厂等很多工厂都已经陆续搬到了台员。刘璎还想着老花镜的事,回到台员他立即让玻璃厂磨镜片,让工匠打制金质和银质的镜架。此时的眼镜还是宝贝一级的特别高档产品,所以镜架就要用金银,以提高其高贵的身份。

有磨制镜片的技术做老花镜完全没问题,问题在于屈光度的掌握。刘璎指示说,按照不同的聚焦尺寸多制作几个规格,这就可以让使用者选择。同时他告诉工匠们,找老年人做实际的实验,这就可以定出合适的屈光度。

在现代配眼镜有测试的仪器,可以检测出眼睛的屈光度,准确地配置眼镜。此时当然没这么先进的仪器,那就多做几副老花镜去试着戴。

长远看,眼镜是常规产品,以此为由头刘璎就组织人手成立了专门的眼镜工厂。只有专业化的生产才能逐渐提高产品档次同时降低成本。

除了制作眼镜之外,要紧的事还有两件,一个是试验制造三眼铳,另一个是加强防务。

来到了台员岛,毕竟自身安全是第一位的,需要建立完善的防御系统。

台湾这个地方以前没人关注它是因为它没有价值,海盗都不会到这里来打劫。这里人少,没钱没物的能打劫什么?所以来这里光顾的商船无非是补充淡水和食物,就是海盗来了也没有抢劫的邪念。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这里逐渐繁华,那就难免惹人觊觎,海盗来了也会红眼,所以就需要有自卫的手段。

——end——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再生于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再生于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259章:口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