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轮船3

第299章:轮船3

第一艘轮船今天试验航行,刘璎和刘诠来到基隆湾现场观看。他们登上轮船,亲自体验了锅炉舱里的炎热,并且现场指导了降温的方法。锅炉舱里确实太热,众人都汗湿了衣裳,离开锅炉舱立刻就感觉从心里往外凉快。

锅炉舱的后面就是机器舱了,舱内的两侧各有一台蒸汽机,紧靠着窗外的两个大水轮,现在没有开船,水轮都没有动作。

舱室中间是一个控制台,上面有两个操作杆,分别控制给两台蒸汽机送汽,很显然这是一个人同时操作两台蒸汽机。

座位的前方有两个管道送话筒,一个直通甲板上的驾驶指挥舱,值班的船长或大副通过话筒指挥,另一个送话筒通向船尾的舵舱,是为了协调动作。

操作位置前方挂着一个铃铛,指挥舱里一拉绳子这个铃铛就响。

与锅炉舱相比这里就太复杂了,除了两台蒸汽机之外还有很多管道,并且都用石棉布匹做保温层,管道被包裹的很臃肿。

从舷窗可以看到外面的景致,也能看到水轮工作的情况,现在的水轮是静止的,能看到它上面的桨叶。

使用蒸汽机驱动水轮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那就是省略了减速器,蒸汽机的驱动轴直接连着水轮的轴,使得传动机械简化到了极点,当然操纵也就简单了。

懂机械的都知道,很多发动机,像电动机、汽油发动机、蒸汽轮机等等,都是需要经过减速箱来带动设备的,比如汽车不就需要换挡吗?那就是在转换传动比。那是因为发动机的转速都很快,需要通过减速机降低转速,而蒸汽机就不需要,供气多就转得快,供气少就慢。

他们看了锅炉舱和动力舱。设备虽然简陋但是具备了最基本的机械动力的功能,就看今天试验的情况了,无疑大家都盼着轮船能顺利航行。

看到这些,刘璎也很有自豪的感觉,现在居然让他造出了轮船,他费尽了心血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之后刘璎等人又来到甲板上的驾驶舱,这里倒是没有什么变化,所不同的是,船长原来给操帆手下达命令现在转到了机器动力舱。

驾驶舱里还有好几个人,刘璎不认识的居多。张兴一一引荐后刘璎知道了这些人都是赤龙号军舰上的军官,都穿着军服,有军衔,新船试航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指挥机器动力也不是简单的事,左右两个水轮如何动作全靠他来指挥。动力舱里操作手只是执行命令而已,所以驾驶的技术在于船长(或值班的大副、二副),他们才是驾驶船只的“司机”。今天是这艘机器船的第一次试航,大家肯定都没有经验,都要在摸索中积累。

张兴说道:“到试航的时间了,请执政官大人和总队长大人下船。”

刘璎没说什么,刘诠说话了:“那就开船吧,我们在船上不是看得更清楚吗?”

张兴挺为难,一时语塞,用眼睛看着刘璎。刘璎明白,他是怕有什么意外,毕竟是第一次出航,发生事故也是难免的。

刘璎说道:“三叔,别难为他们了,咱们下船,在岸上一样可以看。”

然后他转过来对张兴说道:“首次试验出航,要多加小心,妥稳操作,特别是航速不能快,机器开到五六成就行了。今天即是检验动力,也是学习摸索驾驶的经验。”

张兴和一众军官都齐声答应:“遵命!”

刘璎拉着刘诠的袖子说:“走吧,三叔,别让他们为难啦。”

众人下船,站到高处观看。今天的天气很好,深秋季节少雨,晴天多,风力也不大,适合航行试验。

不长时间,只听得一声长鸣:“呜!”这是汽笛声。众人都吓了一跳,除了船厂里的人,多数都没听过这种声音。这是蒸汽吹动的汽笛,现代里在能看到轮船的地方经常能听到,与老式蒸汽机火车头的汽笛声也是一样的。

但是让众人失望的是轮船的两个大轮子依然没有转起来,只见船上和码头上都有水手用船篙撑船,使船只慢慢脱离码头,这时候众人才看到在轮船的外侧还有一艘小船,它也有风帆,就是它带着轮船慢慢离开码头。

从功能上说,那条小船应该叫驳船。

之所以没有开动水轮,离开码头的动作又这么麻烦,刘璎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因为大家都没有操作轮船的经验,此时船还靠在码头上,如果操作不当就会与码头碰撞,造成损伤。用驳船拖离码头是妥稳的操作。到远离码头之后,驳船离开,再开动机器使用水轮的动力。

众人耐心地看着船只慢慢的离开码头,小船拖大船,速度当然慢。船只慢慢转过身来,众人才看到小船上的水手是用船篙在撑船,并且小船上的风帆也拉起来了,以增加拖动力。

既然小船可以撑篙,为何不在大船上撑篙呢?

这是因为在大海里行驶的船,船舷都很高,特别是帆船。当使用风帆的时候,因为风力的作用,船只有侧倾角度,也就是说帆船经常是船身倾斜的姿态在航行,如果船舷矮了,海水就灌进来了,所以帆船的船舷都跟高。这艘轮船是用帆船改造的,船体结构没变。因此船舷太高就没办法用船篙撑船。

小船也能拖动大船,这是水上运输的特点,在陆地上小车拉大车就可能一动不动。

待到新轮船完全脱离了码头,小船就完成任务了,解开缆绳脱离大船。但是那小船还是在大船的身后慢慢跟着,这是安全措施之一,一旦出现意外,小船就是救生船。

就在此时,岸上的人们看到轮船侧面的水轮动了,并且越来越快,水轮的叶片激起了浪花,轮船开始向前行驶,速度明显加快了。人们兴奋得躁动起来,有鼓掌的,有挥手的,有大声叫好的。刘璎也是满脸堆笑。船能向前走就是成功,至于行驶的速度那是可以调整改变的,水轮有问题可以修水轮,力量不够可以换更大的蒸汽机,有问题就总会有办法。

轮船上的烟囱冒着浓烟向远方驶去,这景象是人们从来就没见过的,放到世界上说,它也是第一艘机器动力的船。

不过细心的人也能看出来,轮船行驶的并不稳定,刘诠就看到了,他对刘璎说:“你注意看:它一会向左,一会向右的,怎么走的不稳当呢?”

刘璎笑答:“还是三叔细心,我想应该是水手们对机器不熟悉,操作上生疏,恐怕也有指挥者的问题。他们所有的人都是第一次操纵机器船,能开出去就有功劳,可不要因为这个少了奖赏呀。”

新轮船试验成功,对所有参与者都要有赏赐,这也是执行多年的规矩了,这一次也不能例外。刘诠是护卫队的总队长,操纵新轮船的水手军官都归他管,赏赐也不例外,所以刘璎才这样说。

刘诠:“那当然,该赏的不能少。”

那边有人说:“这船够快的,我看比所有的船都快!”

“这你就不知道了,新船试验是有规矩的,不让他们可着劲地开,所以这船还能更快。”

“啊?是吗?再快不就飞起来啦?”

“看,后面的小船落后了,追不上了。”

古代船只的航速首先要看风向和风力大小,最顺当的风力条件下,最好的船也能达到每小时35公里左右,这是郑和下西洋船队的记录。

当然这个速度说的是单一的一艘船,如果说一个船队的航速,它一定是最慢的那一艘船的速度,否则就会有船只掉队。在这里我们说的都是单一的船只速度,不是船队。

行船不会总是最好的风向和风力,一般的说,古代的帆船航速是每小时15公里左右,按现代习惯的计量单位它折合为8节。

刘家的战舰可以说是速度最快的船了,平均是11节的速度,就是每小时跑20公里。

这艘新轮船它是机器动力的,按现代里最差的航海机器船也能有20节的航速,折合为每小时37公里。

形象地说,这艘新轮船与其他船只比较,速度上起码要快一倍。

所以这艘试验航行的船,尽管只用一半的动力也比别的船快。

今天是首次行船试验,并且测试的时间至少要一个月,如果测试中发现严重的问题还会从头再来。所以说,试验行驶的时间还很宽裕,今天这艘轮船出了海湾,在海上转一圈就算完成任务。时间不太长,船也没跑太远就回来了。细心的人也注意到了,回来的时候它行驶的稳当多了,起码不会忽左忽右的晃荡。这说明对新的事物有个熟练过程,这就类似于骑自行车,头一次骑歪歪扭扭,只要人不太笨,骑一会就像样子了。

今天的试验航行顺利结束,趁着相关的人员都在,刘璎现场做了一个简短的训话。他说今天的试验是成功的,各个工厂和护卫队的有关人等都要评议功劳。然后他还说:试验航行也是培训操作人员的一个机会,各个岗位要选出让更多的人参与驾驶操作,以培训更多的人熟悉新轮船。

但是现在只有赤龙号军舰在台员,其他的舰船在北竿岛,还有为商队护航的。所以要调其他舰船上的人不是马上就能到。

现在刘家的商船已经有17艘了,高丽、日本和琉球这条航线已经不能满足,因此开始考虑南洋的商贸。此时的南洋诸岛大多处于蛮荒状态,比较开化的除了吕宋岛之外就是中南半岛了,那里有安南(越南)、暹罗(泰国)等王国,其中安南的商贸价值最大,所以初次的南洋航线就选在安南。这条航行还有个优点,只要沿着大陆沿海走就行了,风险比较小。

目前舰队的停泊港口主要还是北竿岛,一是因为商船队大多从北竿岛出发,二是台员这地方没人来,相对安全,相比之下北竿岛还是需要防卫,因此舰队依旧以北竿岛为基地,台员这里一般只有一两艘军舰。

——end——

告读者:因故延迟更新,预计半个月内还不能正常,请谅解。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再生于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再生于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299章:轮船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