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想回南京

第322章:想回南京

刘基叙说朝中派系情况,说现在朝中是两大派系,一个是淮西集团,以李善长为首,另一个是江浙集团,为首的就是老爷子。

刘璎听的很纠结,他自己已经一再的警示朝中做官的危险性,老爷子也是聪明人,为何不听劝呢?明知道有危险还要掺和到派系中!可是这话做晚辈的不好说,做晚辈的哪能责怪老人家呀?

考虑再三刘璎终于还是问了,他说:“我相信祖父知道其中的利害,不会掺和这种烂局,难道祖父有什么难处不成?”

刘璎的问话非常缓和了,听不出责怪的意思。但刘基可是绝顶聪明之人,哪能听不出孙子话里的意思呢?

刘基说:“孙儿你以前说过的话我怎能忘记呢?但是这种是非不是想躲就能躲掉的。我的爵位虽然只是个伯爵,朝中爵位比我高的人很多,可是人的地位不是爵位官位能够定位的。祖父我就是一句话不说,在皇上的眼里依然是一派臣子的带头人。在朝中议事我谨言慎行,回到家里就闭门谢客,可是淮西一派官员依然把祖父我当做对头,这有什么办法呢?总不能去对李善长说:这里边没我的事。那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是啊,刘基在朝中爵位不高,官职也不那么重要,可是在众人的眼中,刘基依然是抗衡丞相李善长的重要人物。这是客观存在,没办法的,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刘基不得以才急流勇退,辞官回家。

朝中政务纷杂,事情很多,千头万绪,并且大多都会形成派系争斗的事由。导致冲突爆发总有一件是导火索。那么哪一件事情导致刘基辞官的呢?

是李彬事件。

细节不说了。这个叫李彬的官员犯了法,是死罪,被刘基抓起来杀了。可巧李彬是李善长的亲信,这就招惹了李善长。

为什么抓人杀人的是刘基呢?因为刘基是督查院的御史中丞。

督查院的功能类似于现代的检察机构和法院,起诉、抓人、审判等功能都属于督查院,所以抓人杀人是它的职责。

御史中丞是督查院最大的官,也就是说,别管是谁办的案子,刘基都脱不了干系。

为了说明督查院的地位还要搞明白一件事:古代的官制里有一种官叫“言官”,督查院除了抓人办案子还有向皇帝谏言的功能,因此督查院里的官员也属于言官。

言官的一个特点是品位低。普通言官大多是六品左右,相当于省里副职或者“府”“道”一级的官员,比县太爷高一点。刘基是督查院主管,品级略高,也不过是四品左右,比朝堂里的一二品大员低很多。由此可知刘基的地位很尴尬,很可怜,与他的贡献不匹配。

督查院中,在御史中丞手下还有很多叫“御史”的,分为十三道。

“道”的意思是纵向的权利。举个例子,国家级的税务总局直接管理到省、市、县的税务局,这就是纵向管理。在古代官称有“道”字的就是这一类的官府衙门,例如盐道、茶道、织造道等等。

明代有十三个行省,所以就有十三道御史,每个道都有几个专职的御史。

御史属于言官,言官的特点是权力大,品级低,连皇帝都不敢随意处罚言官,因为杀言官有损声誉圣明。所以言官的品级不高却是八面威风。

古装戏剧里常有类似“八府巡按”这类官员,威风八面。戏剧里的情节经常是这样的:

恶霸坏蛋勾结贪官作恶,谁也没办法,最后清官大老爷八府巡按来了,一声喝令,把恶霸和贪官通通拿下,大快人心!

这八府巡按就是督查院里属于某省道的御史。比如河南道御史。

别看言官的品级低,可谁也管不到他们,就算皇上老儿也要让三分。

朝廷里属于言官的除了御史之外还有六科给事中(“给”在这里读音为“几”)。六科对应六部,就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个部都有对应的给事中,就像地方13省有13道御史一样。给事中管中央政府,御史管地方各省。

御史和给事中都是言官。那么言官是干什么活的呢?

“言”就是说话,言官就是说话的官,也可以说他们是专门骂人的官,逮谁骂谁,被骂的还不敢还嘴。

言官没自己的业务,专管闲事,除了管闲事就没事可做了。他们整天到处转悠,今天查这个,明天查那个。他要查账本,查库房,官员们都得老老实实地把账本拿来,库房打开,还得派人陪着查。所有的官员都怕他们。

言官品级低俸禄少,被他们查的官员可都是高官。

刘基就是言官之首,说话的权利很大,朝中就没有他不能管的事,除非他不想管。

。。。。。。

刘璎问:“祖父知道不知道李彬是李善长的人呢?”

刘基:“知道啊。可是能因为是李善长的人我就枉法吗?朝廷里的官员哪有没后台的?如果看派系背景办事那就一个不能杀!若如此,让我这个御史中丞如何做呀?别的不说,我怎么面对皇上?枉法是对皇上的不忠,搞不好是要杀头的!”

是啊,刘基在执法的位置上,明知道得罪了李善长也不得不杀李彬,否则就是枉法,是对皇上的不忠。

可是李善长不这么看,他被激怒了,他调动淮西集团的力量攻击刘基,罗织罪名,诬告刘基。好在朱元璋还算明白人,没有过分难为刘基。可毕竟皇上也是淮西人啊,与刘基的隔阂是明显的。

刘基心里明白,再这样下去绝无好结果。于是他开始装病,经常因病不能理事,在人前总是病魔缠身的样子,最终以不能上班为借口,告病还乡。

刘基走后,朱元璋给留下的刘谨传话说:“满朝文武都结党,只有刘基不搞这一套,我心里明白,不会亏待他的。”

朱元璋说“只有刘基不结党”,这句话是实情,刘基确实加小心了,对所有的人都不交结,似乎一个朋友都没有。吃饭喝酒,礼尚往来的事都极少。像他这样孤僻的做派是很突出的,朝中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

不过帝王的话大多不能当真,若是刘基回朝上班则后果很难说。

刘璎问:“祖父大人,我父亲是怎么留在南京的呢?是不是不得已,会不会是人质呢?”

刘基一愣,他此前真的没想过。

刘基说:“孙儿莫担心,你父亲去南京是为了照顾我,我不是‘有病了’吗?请大夫、抓药、熬药,总要有儿女侍候。我离开南京后还有不少的杂务,就是朝廷里的公事也没完全利索,总要有个人应付。你说人质……不会吧?皇上总不至于如此吧?”

看来他对朱元璋还是没有看透,心存幻想。

这些话题很沉重,沉闷的时候就喝茶。

刘璎问道:“事已至此,祖父可有什么打算呢?是在家里养病还是出去游历散散心呢?”

这里说的“养病”实际上是装样子,刘基本来就没病。刘璎说的散散心,暗含着去海外的意思。

刘基说:“其实在这里也一样不省心,青田知县俞都礼就没少找麻烦。”

刘璎:“这位俞知县对咱家一直都蛮好的,怎么突然变了呢?”

刘基:“只能说他是势力小人,他从邸报得知我告病还乡就来难为我。按说我没有了官位也不是平民,不是还有诚意伯的爵位吗?还乡这才一个多月,他竟然两次来募捐,还查咱家的作坊,关闭了多年的矿场也要查。摆明了就是刁难咱刘家。”

古代朝廷都有一份叫做“邸报”的传送文件,可以看做是古代的新闻报纸。它的内容主要刊登皇帝谕旨、大臣奏章、朝廷公布的法令等政府公文,当然这是给官员看的,老百姓没资格看。发行的办法是通过朝廷的驿站分发到各省各县。

驿站就类似于现代的邮政局,传送官方文件,但老百姓不能通过驿站送信,那是官府专用的。驿站还有个功能:为旅行的官员提供住宿膳食。

“诚意伯”是给刘基爵位的名称,同样是伯爵,不同的人名称不同。

刘家在老家的矿场早就都关闭了,原因无他,就是因为有个盐铁专卖权。盐和铁利润都很大,官府是依仗权势争夺利益。但是盐和铁都不能禁绝,比如铁,民间铁匠炉众多,这是禁绝不了的。因为官府无法提供这类零打碎敲的服务,而这些小生意又是必不可少,于是只能是限制和严加管理。

在老家南田,刘家只有一个矿场,就是因为怕多事,早早的就关掉了。刘家主要的矿和冶炼都在海外,大陆上只有福建的两个矿场还在做,因为古代的管理落后,隔着省,青田县的官府就不知情了。

。。。。。。

刘璎说:“看来这个俞都礼也是派系中人,他的官阶虽然小,可是也有层层的关系,想必他是淮西一派的人。不过祖父您还是要宽心才好,咱家不差那几两银子,随他要好了,就当破财免灾了,量他也没多大的胃口,几百两银子而已,咱家还打发的起。”

刘基难得一笑,他说:“知道我孙儿有本事,咱家银钱上不愁,可这种小人嘴脸让人生气。其实我不是心疼银钱,最担心的还是怕出别的事,他既然有派系,就难免有什么算计加害于我。在这山野之地,有什么阴谋龌龊之事今上也不会知道,岂不冤枉?因此祖父我打算再次返回京城,虽然不为官,可是在皇帝的眼皮底下,都在明处,他们也不敢胡作非为。”

听刘基说要回南京,刘璎依稀想起他知道的那些历史故事。他不知道刘基告病还乡的事,可是知道刘基死于京城,是死于看病的大夫(还可能是御医)下毒。

难道历史真的是这样?他无论如何要劝阻。危险可能很多,起码要躲过这种已知的劫难。

——end——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再生于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再生于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322章:想回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