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朝贡

第350章:朝贡

远征舰队已经正式组成,三艘新船开始为期两个月的实验航行,也是训练。这三艘船是台员船厂造的最大的船,并且是混合动力,有机械水轮也有风帆,他们航行在大海上,威风凛凛,

经过初步测试,侧风时可以轻松达到20节,合每小时走37公里。这速度是当前最快的船了,比苍龙系列的军舰速度还要快,与现在最快的船——快艇相当,这是由于它有风帆助力,更主要的是远征战舰的蒸汽机增加了一倍,有四个驱动水轮,这规制沿用了威远号战列舰的动力系统。

……

封锁泉州的舰队早就撤了。从洪武三年五月到洪武四年五月,对泉州封锁了一年。对郑家的惩罚总不能没玩没了不是?刘璎原预定的就是封锁一年的。对于做海外生意的郑丰海来说,损失已经足够大了,这样的惩戒也算刻骨铭心,恐怕再也不敢有海盗行为,特别是对刘家。

堵在泉州湾出口的舰船撤了,可是刘家依然占据着金门,保护航道,也做生意,往来船只也常有停靠金门码头的,买卖货物,补充淡水食物蔬菜。

对于陌生船只和没有悬挂日月旗的,都发给他们,并且告诉他们悬挂日月旗的含义就是不能有海盗行为。这也是刘家船队一贯坚持的,在大海上遇到没有日月旗的都要发出警告,并且发放旗帜。

刘家的这一套做法让东南沿海一带和平了许多,海盗行为极大地减少了。

现在是洪武五年的夏季,此时海洋的季风从南向北吹,因此正是远洋来中国贸易船队到来的时候。远的有阿拉伯人、印度人,近一些的有南洋一些岛屿上来的,这些人的长相奇怪,穿着奇装异服,显然是外国人。

这些远道而来的外国人大多带着做通事的汉人,方便交流,这也说明了在南洋讨生活的汉人很多。

金门的守军发现一个现象,这些外来船有做生意的商人,可也有不少是来朝贡的。他们带着朝贡的贡品,无非是南洋的土特产,也没什么像样的东西。并且一个个的都兴高采烈,都盼望着早日到达大明朝的都城,就是南京。

这些情况就报告上来,这倒是提醒了刘璎:何不利用进贡这种方式不是给了台员一个亮明身份的机会呢?

现在的台员一直在暗处,并且总是躲着大明的官府,像见不得人的小媳妇,又像是为非作歹的海外山大王。创业初期力量弱小,确实需要低调不张扬。现在台员已经足够强大自保了,总是这样没有个身份,长久下去怎么能行呢?更何况台员一天天地繁荣,不能总是躲躲藏藏的吧?

这进贡就是个机会,别管朝廷的态度如何,名号算是亮出去了,让皇上和官府都知道有个台员。

刘璎在想,不能错过这个机会,是该亮出名号了。

周边小国向中国朝廷进贡的事,古已有之,但是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还是从明朝起。其原因,首先是因为明朝初年的时候国力逐渐强大,周边比较稳定,有实力的大明朝廷也就有了威望。比如说,前面的宋朝、元朝这两个朝代,自始至终都是战乱不断,乱哄哄的局面谁还顾得上这些面子事儿呢?

可事实上的“进贡”没有字面上那么光鲜,更多的是赔本赚吆喝。明朝时,周边小国都喜欢向中国遣使进贡,其主要原因不是恭敬而是贪图利益。因为每次进贡,小国都会获得明朝的赏赐。进贡的只是一点不值钱的土特产,赏赐的却是瓷器、绫罗绸缎和真金白银。皇帝用民脂民膏买面子,满足“万国来朝”、“天朝上国”的虚荣心。小国则不在乎“贡”与“赐”的这种字眼上的尊卑,有钱就行!只求实惠。因此每年都想来,不请自来,恨不能一年来两次,来了就不想走,而且使者团庞大,来人很多。

与朝廷交往是件大事,刘璎不好独自专断,于是他与父亲和两个叔叔商议,征求他们的意见,老爷子不在台员,否则也会请来指点。

刘璎说了从金门传来的消息和自己的想法,征求几位长辈的意见。

刘谨说:“海外蛮夷进贡的事听说过,但是不会很多吧?”

刘谨这样问是可以理解的,在明朝之前的确不多,现在是明朝立国之初,进贡的事情是逐渐热起来的,所以他知道的不多。

可是刘璎知道啊,历史上记载前来朝贡的小国和部落民族有数十个之多,还有的说是上百的!数量惊人。并且很多使团都很庞大,多的甚至有上百人。

刘璎说:“北竿岛没有报告,可能是因为刚刚兴起,不为外人所知,南洋来北竿岛的商船少。可是金门距离厦门太近,并且不远处就是泉州。这两处港口是名扬海外的,所以南洋来的船只多有停靠。据金门的报告说,停靠金门码头的进贡使者今年就有十来个了。推算一下,到达南京的进贡使团至少要有两三倍甚至更多。”

刘诚吃惊地说:“啊?竟然有这么多?可是没听说有这么多的蛮夷小国呀!”

刘谨说:“海外蛮夷倾慕我大中华也是常理,这也是繁华盛世之事,好啊!”

在明朝初年,正是朝廷兴旺之时,为了治理恢复多年战乱给国家造成的创伤,朝廷都会出好政策,革除弊端,让民众得以恢复生息。所以此时的文人们大多为国家好转而高兴,也会颂扬皇帝和朝廷。刘谨等人也不例外,当然例外的是刘璎,他不会盲目地赞赏朱元璋,当然也不会反驳他父亲,不会让他们扫兴。再者说,忠君思想并无害处,也对稳定社会有好处。

刘璎说:“其实这些小国倾慕中华文化是其一,可是他们也是为贪图钱财而来。据报告所说,这些蛮夷总是算计着这一次朝贡能够得到多少财物,他们为此而兴高采烈。我们的士兵里有番人,能听懂他们的议论,他们的通事也不避讳,也是这样说。”

刘谨说:“是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亘古不变也”

刘璎知道,他的父辈属于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遇事不会想到君王的不是,自愿地维护君王。对万国来朝,他们看不到君王的虚荣心,傲慢心,只说蛮夷贪婪。

刘诚说:“是啊,朝廷对朝贡者历来是‘厚往薄来’,对贡物都不会白收,会按价付钱,不但付钱,而且要高于市价很多,高的甚至十倍不止。除了付钱还要‘回赐’,都是金银珠宝和上好的丝绸瓷器。”

看来民间也是知道一些,当然也是朝廷自己宣扬的,天朝上国,富有大度。在现代人看来,就有点傻帽了。

就连刘诠也知道一些,他说:“对蛮夷的使者,朝廷都会细致周到的招呼,吃喝用度不用他们出一文钱,全是官府给包了。这些蛮夷过的都是天使般的生活。”

刘璎假装不知道,他说:“原来是这样,难怪这些蛮夷争先恐后地来进贡啊。这等好事我们为何不去呢?咱们不妨也凑凑热闹,顺带着在朝廷挂个名号。”

其实刘谨等人还是耳闻而已,没机会亲眼见识,如果他们能见到这些所谓的蛮夷使者更会吃惊的。因为有不少“使者”其实是冒牌货,其中就有东南沿海一带跑南洋的商人,他们三五成群凑到一起,花钱请个秀才先生,胡编个国名,写一道表文,就冒充贡使跑来上贡了,骗吃骗喝还骗走无数的钱财。朝廷只爱听歌功颂德的话,哪里会想到辨别真伪呢?官员们也没去过南洋,更无法验证是不是有这样的部族国家。

说到进贡刘璎更是知道有个重中之重的进贡主角还没登场,它就是蒙古,在明朝的中后期,蒙古人年年都来朝贡,有时候甚至一年来两次。蒙古人进贡太热情,以至于朝廷招架不住了。

在明朝中后期,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战就是最有代表性的由进贡引发的事件,在那一次战争中明英宗被蒙古人俘虏。

事件的起因是因为蒙古人进贡的马匹牛羊皮毛等货物太多了,朝廷的财政承受不起。比如说,当时谈好的,一年进贡一千匹马,可是蒙古人实际进贡一万匹!朝廷拿不出这么多的银子了。朝廷要求他们减少马匹,要求少来几回,但是蒙古人不干啊,大队的骑兵闯进来强行进贡!他们强行给皇上磕头,不让磕头就动刀枪。

你来我往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导致了蒙古人大举入侵,这就是土木堡之变的由来。

其实蒙古人要强行进贡也有其道理,他们说:臣等生长北番,生齿日多,衣服缺少,各边不许开市,衣用全无,毡裘不禁夏热,入边作反。

用白话来说,意思就是:我们蒙古人的人口日渐增多,你们封锁边界,不许贸易,我们没有衣服穿。到了炎热的夏天还穿着毛毡裘皮怎么行呢?没办法,我们只能造反入侵。

你看,蒙古人说的头头是道。

蒙古人还说:只要允许我们朝贡,我就永远不打你。

这种“朝贡”上哪儿说理去?不让朝贡磕头就揍你,究竟谁是大哥呀?

可现在是明朝初年,与蒙古人还处于战争状态,双方是敌对国家,当然就谈不上进贡了。所以这个时候还没有蒙古人来进贡,来的都是南洋这一带的民族和国家。

——end——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再生于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再生于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350章:朝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