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远征舰队

第349章:远征舰队

在刘璎说到议事机构的时候提到了阿拉伯人,历史上阿拉伯文明也是很古老的文明。

刘璎提到的长老院,最早出现在古罗马帝国,由氏族的豪门贵族长者组成,后来这一制度在地中海一带很多国家延续下来,阿拉伯人也在其中。即便到了现代,沿袭长老院制度的还有。比如中国的邻居,战乱不断的伊朗,他们依然保留着长老院这种制度。

中东地区与中国的交流历史很悠久,陆地上的通道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海上通道就是南洋到印度洋。交流有商业、宗教、人文、语言,甚至还有通婚,但是唯独缺少政治上的交流。古代的中国帝王历来把外族看做是蛮夷,所谓的交流就是万邦来朝,外族蛮夷向皇帝进贡朝拜,这种鄙视外族的皇帝,怎么会向蛮夷学习呢?

所以说,向长老院这种制度,皇帝绝对不会采纳,很可能皇帝根本就不知道世上会有这样的制度。刘璎与他父亲谈设立议政院之事,谈到人员组成和选拔任命,当然也会谈到议政院的权力责任和作用。现代的人们对议会的解释就一句话,言简意赅:说它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最高就是没有比它高的了,既然如此那当然是管国家根本大事的。

刘璎对他父亲说:“比如说我这个执政官也应该得到议政院的确认,这才名正言顺嘛。”

刘谨听了一愣,但是“名正言顺”四个字提醒了他,这是追求完美。对权利的来源,皇帝是怎么说的呢?皇帝说“受命于天”。那意思是说:我的权力来自于“上天”传授的,合理合法。

归根到底这就是权力的合法性问题。“受命于天”这话的来源是秦始皇的玉玺上篆刻的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字的意思是说:我秦始皇是上天任命的,寿命万岁无疆,国家永远昌盛。

现在刘璎要得到议政院的任命,那就是受命于民了,于是他的权利就合理合法了。

想到这层意思后,刘谨说:“你的这个主意很好,的确有道理。那总理衙门的各位大臣也都要议政院任命吗?”

关键一点他没说,刘璎也没说,其实大家都懂:因为所谓的议政院完全在刘家掌握之中!这才是关键。

刘璎回答说:“是的,但是需要有个程序,总理大臣由执政官提名,议政院通过确认。各部的部长需要总理提名,议政院通过。走这个过程就合理合法了。”

刘璎:“议政嘛就是议论政务,议政院里的官员可以提出议案,执政官和总理衙门也可以提出议案,这些议案在得到议政院长同意之后,就可以议论和表决。对于特定的国政大事,也可以组建专门的小组来专管。这些就是议政院要做的事。”

刘谨:“这么说,这个议政院是个有分量的衙门,我看这想法不错。朝廷里的言官可以弹劾朝中大臣,我们的议政院也应该有这样的权力。”

刘璎说道:“对,弹劾不称职的官员是议政院分内之事。我看父亲大人很中意议政院,儿子想:麻烦您掌管议政院如何?如果有您在,议政院一定能办好。”

其实刘谨已经有预感,刘璎找他说这个事就是有意让他来做,所以他不会感到突然。反正他也没什么事,这个议政院还挺对他心思的,于是他说:“好吧,我试试看。”他答应的很爽快。

刘璎说:“您的官称叫议政院长如何?我想过,如果叫‘中丞’,朝廷知道了会不爽的。”

“丞”就是承办的意思,比如丞相。“中丞”是坐在中间位置上的主官,所以“中丞”就是衙门首脑的意思。

按朝廷的习惯,辅助性的衙门首脑大多是这类名称,还有“少卿”“正卿”等名称。

刘谨说:“我知道你要时时的避讳朝廷,咱们的六部官员不也是叫什么‘长’吗?我看可以,议政院长这官称也挺威风。哈哈!”

比如朝廷的兵部首脑叫兵部尚书,刘诠是兵防部首脑,就叫兵防部长。

刘璎笑着说:“那就烦劳父亲了,您还要找个副院长,然后到下面各个县里,指导他们选出议政官员。还有薪俸等琐碎事务也要制定章程,还要找个地方建设衙门,各种开销费用也要计算,可以由总理衙门核销。总之繁杂事务也不少呐。”

刘谨说:“这样的机构前人没有办过,做大事要妥稳,你不可太心急了。”

“我不急,父亲您静下心来办,越妥稳越好。”

……

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到了洪武五年的七月,专门用于远征的三艘船终于打造完成,开始试航。

按刘璎的要求,这三艘船是自家船厂造的最大的船,达到了2500料,按现代的说法,其排水量大约一千多吨。在现代,一千多吨的船属于小船,远洋的渔船都有上万吨的。可这是目前船厂最大的能力了,如果强行制造更大的船,技术上就没有把握了,为了求妥稳,只能这样选择。

三艘新船已经开到了基隆军港码头,它们已经被命名为:远征一号、远征二号和远征三号。

远征舰队组建已经有三个多月了,总人数有150多人。因为它们将面临着很多难于想象的艰难险阻,所以在新船建成之前刘璎临时调拨两艘船只让他们做训练。

新船建造完成,试航就交给了远征舰队,试航的同时也是训练。今天远征舰队上船,刘璎、刘诠等人来到基隆军港,它们要主持舰队成立的仪式,授帅字旗。

码头上鼓号齐鸣,隆重又热闹。仪式过后,刘璎、刘诠等人登上旗舰远征一号检阅水兵和视察。

这三艘船都是混合动力船,有机械水轮也有风帆。有风帆的船,甲板上会显得杂乱,因为有数不清的绳索和短木桩,刘璎他们看到的这艘船也不例外,但是明显没那么乱。这是因为船很大,长度150多米,宽20多米。这么大的船是可以有五根主桅杆的,可现在只有三根,这就让甲板有了不少的空间,可以安装火炮,也有气球的起降场地,当然还要有烟囱等蒸汽机不可缺少的建筑设施。

如果是纯粹风帆的船,除了舰船首尾可以安装大炮之外,其他的部位很杂乱,无法安装火炮。

甲板上有二十多名水兵穿着整齐的军装,队列接受检阅。船上的水兵相对比较少,每艘船上只有四五十人。这些人是士兵也是水手,都有自己的职责,有操帆的、掌舵的、烧锅炉的、操纵蒸汽机的,还有厨师管仓库的等等,没有闲人。到需要作战的时候,所有人都是参战的士兵。在这个年代里,这么大的船只有五十人算是很少的了,一般说至少要有上百人,甚至两三百人也不新鲜。

下面的船舱都差不多,刘璎重点关心厨房和储藏间,这是保证官兵们健康的关键。

普通的船上就是大锅饭,饭菜混在一起,熬一大锅,但是这个船上做饭的炊具多了一些,可以做不同的饭菜。

他们进去的时候刚好看到厨师正在练习做冰激凌,这绝对是特殊待遇了。这是刘璎的主意,因为舰队出征的线路基本上是围绕着赤道走,将面临着炎热酷暑,此时没有什么防暑降温的办法,空调什么的都不要想,制作冰激凌是唯一能想到的,酷暑也会造成病亡减员。

做冰淇凌的设备很简单,就是木桶里面套一个可以旋转的铁桶,在铁桶木桶之间放硝石加水,铁桶里边是制作冰淇凌的原料。厨师摇动一个摇把让铁桶转动起来,不时地搅动,就做出了冰淇凌了。

给水兵们吃冰淇凌可不是为了享受,它是有效的防暑降温的药,中暑者吃一杯下去就能救活一条命。

厨师把刚做好的冰淇凌装在小碗里,恭敬地端给刘璎、刘诠等人品尝。刘璎用勺子吃了一口,感觉比现代里冰淇淋的味道差得太多,不过其他人品尝后都赞口不绝。

船员们休息的舱室有通风的窗户,走廊里还装上一个大风扇,那是由下面机器房里一根传动轴带动的。这一台风扇可以给这一层舱室通风降温,热带直射的太阳很厉害的。

下面的仓库里也开始装货物了。刘璎为出征船队准备了瓷器、丝绸布匹,这些是为了与土著番人做交换的商品。落后的土著番人们没有货币的概念,只能用以物易物的办法交换,布匹瓷器对他们来说绝对是奢侈品,也是驱使他们的动力。

——end——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再生于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再生于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349章:远征舰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