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劫难

第361章:劫难

刘家在乡镇里,陈家在乡下,所以逼捐的事情刘家在前,十几天后才轮到陈家。

对各家逼捐的过程也是大同小异,与刘家不同的是县太爷一般都不会出面,刘家是个例外,一般只派一两个差役上门。这种逼捐所有的人家都是承受不住的,即便私下里用贿赂的办法也不是小数目。

不少人家还是像刘家那样忍辱偷生,打落牙齿和血吞,可是有血性的人总是有的,不堪凌辱起而反抗的也有。可是小民怎能斗得了官府呢?官府可以用造反的罪名抓人、杀人。于是家破人亡的有之,举家逃跑的有之,当然也会有去偏僻山区做山大王的,官逼民反嘛。

在利益驱动下,官府也是全力以赴,衙役团丁全体出动,更厉害的是卫所的兵。

明朝的军队是卫所制度,卫所里的人家是兵户,兵户就是世代当兵,祖辈传。一个卫所里有几百上千户,打仗的时候一户出一丁就是几百人,组成一队,卫所的头目就是百户千户官。明朝的军队还有其他组织形式,但卫所兵是最稳定的兵源。

兵户与其他百姓平时没什么来往,几乎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个社会,所以卫所兵对百姓是虎狼一般。

反抗的也不在少数,陈家就是。当官差上门逼捐的时候,陈家老大出来支应,可老二脾气暴躁,指着官差的鼻子说:“你们这是募捐吗?三百两我们拿不出来,纯粹就是逼捐!要我家捐银子是可以的,捐多少我们自己认,总要量力而为才对,你们这是杀鸡取卵!有这么干的吗?不捐!我家不捐!”

吵嚷起来就难免磕磕碰碰,然后就动手了,老大紧着阻拦,并喊家仆,可是打一拳踹两脚是难免的。也不知是被打还是故意的,那官差倒在了地上。

兄弟几个和家仆连拉带拽的把老二劝走。老二不服还是不停的叫骂。

老大没明着对抗,但是软磨硬泡,只求少捐点,这么多银子一时真拿不出来。

陈家兄弟四个都在场,差役也不敢动粗,放话说:你们等着!然后就走了。

陈家是一个大家庭,老太爷老太太还在,下面兄弟四人,刘璎的老丈人陈世举是最小的,四房人口合起来有三十多人。

此时的官府逼捐已经有一阵子了,也总结出经验,对不同的人家有不同的办法,都成了熟套子了。第二天两个衙役带着十几个卫所兵来了。

有兵上门,并且拿着家伙,陈家人纵然不服也是不敢反抗的,可此时说认捐已经晚了,衙役上门是来抓人的,抓的就是陈家老二。

陈家老太爷都出来了,跪在地下求饶,求不要把他儿子带走。可是官差根本就不听,命令拿人,结果陈家老二被锁走了,陈家全家哭天抢地的也没办法,只能设法挽救,人命要紧啊。

被迫强捐的银子不能少,现在又要花银子去捞人,陈家火上浇油。直到此时,陈世举才想起来女婿的话,可是后悔也晚了。

老太爷年纪大了,本就朝不保夕,现在是急火攻心一病不起,请医熬药的没几日就没了,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家里办着丧事,还要打点救人,已经把陈家折磨的筋疲力尽,手头的银子眼见得消耗殆尽。可是逼捐还有一大笔呢?这就把陈家逼到绝路上了。

兄弟三个在老太太面前商议,总不能让陈家死绝了,要留下香火。于是咬牙决定:老二还在大狱里死活不知,家里留下老四支应着,二房的嫂子和三个孩子都委托给老四照应。老大老三带着老太太去逃亡,一切都看命吧,只能求佛祖保佑了。

为什么留下的是最小的儿子而不是老大呢?这是老太太的问题了,偏心,她心疼老大还有长孙,理由就是:将来陈家还要靠长子长孙来支撑,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老三身体单薄,还不成器,就是个纨绔子弟,是无用的废人。

所以就只能留下老四了。

老大带着老太太和老三,两房也有十几口人,仓促收拾细软,家里的三挂马车都用上了,在夜间乘着夜色出走。其实他们还没想好去哪儿,唯一紧迫的就是逃离这个是非之地。匆忙间他们头一站奔乡下自家的庄子,那里也是老太太的娘家。不管怎么说,在那里可以暂时停留,然后在寻出路。

经过不懈的努力营救,花了一百多两银子,连刘璎孝敬的望远镜也送给俞都礼了。在老大他们走后的第五天,终于把陈家老二营救出来了,是抬回来的,那么强壮的一条汉子,现在气息奄奄。纵然是能请来的好大夫都请了,但是难以回天,隔不几日终于撒手人寰。一月有余,陈家就办了两起丧事,尽显败落之像。

官府可是没有怜悯之心,逼捐照旧,拿不出银子就没收家产,把陈家的土地都充公,这就彻底绝了陈家的生路。

陈世举的二哥没了,留下二嫂和两个儿子,两房总共还有七口人加两个仆人,其他仆妇等都遣散了。

一家人总要活命,万般无奈之下,陈世举打发家人厚着脸皮去南田刘家求救。怎么是厚着脸皮呢?因为亲家关系算不得正经亲戚。

刘家的管家刘义得到消息后,立刻带着两辆马车把陈世举一家人接到刘家的一个庄子了暂时安置,陈世举留下一个家人收拾残局。

时间已经到了五月,刘义发出信件向福州报告,刘家自然会派船来接应,在福州还有陈家的宅子可以居住,他们到了福州后陈家这一支总算是人口平安了。

……

如果说从历史上看这一次逼捐杀富的过程还不是最惨的,作为现代人来看这场面似乎还缺一些什么,缺什么呢?用现代话说,缺少群众,连看热闹的都少。

要说大场面可以看李自成、张献忠的游寇队伍,所到之处,人山人海的无论贫富,一概杀光抢光,寸草不留!大军过后一片荒凉,累累白骨。

和平年代里也有过义和团,他们烧教堂,杀传教士和教民,那也是人山人海呀!在那样浩大的劫难中活下来都是幸运的。

所以说江浙的士绅大家族们还要谢谢朱元璋,他没把贫苦民众动员起来,来个穷人杀富济贫,如此还给士绅留下一条活路,没有赶尽杀绝。尽管江浙士绅吓破了胆子,可是日后还有恢复正常的希望,经过努力还可以重振家园。

……

陈世举一家加上他二嫂一家和仆人,总共九口人,都来到福州,总算安定下来。

陈家出这么大的事,作为女婿,刘璎是应该出面看望的,这是正常的人情。刘璎在哪个位置上,当然很忙,可这事抽时间也要去。因此,在陈家到达福州后没几天,他携妻子就到了福州。

按刘璎目前的地位,他出行一定是前呼后拥的,并且会有一套很威风的仪仗。但是刘璎在台员就免除了所有的这些复杂的仪程,眼下他到福州属于秘密出访,因此就更加要轻车简从了。为了保密,下船就乘坐两乘小轿到了陈家,当然随从还是一大帮。

陈世举把刘璎迎到书房说话,陈桂怡到后面院子去见母亲。

在台员,陈桂怡有王后的地位,但是因为刘璎不主张繁琐的礼节,因此,除了少有的仪式之外,她在台员还没摆过王后的架子,仍然是富贵人家少奶奶的样子,今天回娘家见母亲,她的行为礼节依旧,陈家人也没感觉到有什么不同。

母女间是骨肉亲情,刚经过一场劫难的母亲见到女儿就哭了,陈桂怡竭力安慰说:“母亲不要难过了,现在不是安稳了吗?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情绪慢慢平复后母女开始说家常。母亲当然心里明白,陈家一家人是得了女儿女婿的好,现在女儿成了陈家的唯一的靠山,因此她怎么看怎么爱,说话的时候总是拉着女儿的手。

陈桂怡询问家里的生活,无非柴米油盐这一套,问可有难处?还拿出50两银子的银票补贴家用,说:“这是我的体己钱,您尽管用,别太难为自己。”

应该说,陈家到现在几乎一无所有了,二房人口有十多人,日常生活的确有问题,这些银钱确实可解燃眉之急。

按此时的价值,这50两相当于一个壮丁两年的总收入,对于小户人家足够支撑个一年半载的。

按说,依刘家的富有,拿出五百两,甚至五千两银子也不是大问题,之所以拿这么少,是刘璎的主意。刘璎对他媳妇说:“现在对于你娘家来说是解决生活难题,如果拿出太多那就有施舍的意思了,让人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反倒失去了亲情。”

陈桂怡平时对丈夫就是言听计从的,当然不会有异议。

果然,陈母并没有推脱,也没有尴尬,表情自然地收下了,她很高兴,觉得不必为每日的开销着急了。

——end——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再生于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再生于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361章:劫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