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包包
在台员方面全力准备着粮食等救灾物资的时候,大陆发生了严重的水灾,江浙一带也同样严重,造成巨大的损失。在“逼捐”的打击下,农工商各业已经是一蹶不振了,现在更是雪上加霜。
想到刘基已经有言在先,说人祸之后必有天灾。刘璎本来是不信的,可现在的事实如此,难道刘基真如历史八卦所言,是个伟大的预言家?
由于水灾,刘家在江浙一带的扩建商贸网络的事也只能暂停,不得不紧急抢险。因为不少的商铺、货栈仓库和码头被洪水浸泡冲垮,损失也很大。刘家如此,其他商家同样损失不小。好在刘家的重心在海外,不至于伤筋动骨。
北竿岛和福州刘家的码头等地方是有通信缆的,消息传递方便。刘璎在台员担心祖父的安全,特意发信劝告老太爷,最近不要去福州。刘基回信说:福建全省都没有水灾,年景正常。
这也可能应了刘基那句话:人作孽得罪了上天,才天降灾祸到人间。
逼捐的恶政仅限于江浙两省,灾祸也就集中在江浙,福建全省都没事。
刘璎不信鬼神,可眼下他又不得不信,难道打着易经旗号的巫术是真的吗?现代思维在古代也有行不通的时候。
在北竿岛的情报头领林三八(就是林豁牙)也接到了刘璎的信,要他特别注意江浙两省的情报网络,有漏洞的赶紧弥补,要保证情报准确畅通。
现在刘璎是国王的身份了,刘璎不讲究那些虚礼节,所以刘家的人和刘璎身边的人都照旧,可是林三八就不能怠慢了。刘璎的信是光通信传过来的,送到林三八手上的就像是一张电报纸,挺简单的,可是林三八却要叩拜跪接谕旨,然后恭恭敬敬地回复。
林三八对王命不敢怠慢,他亲自出马,赶到江浙两省督查。他的出行也简单,把篾匠的行头带上,走街串巷,到哪儿都不显眼。当然现在身份变了,他身边有一大帮随从,人手多了办事效率也高。
水灾过后,大灾已经形成,用不着等到秋收之后了,因为十有八九的庄稼都毁了,半数的农庄都绝收。
这一日,刘诚来到王府,就是刘璎的那个小院子。新的王府还没建成,“台员王府”的牌匾就挂在这一处院子的大门上了,所以现在就叫王府了。
刘诚说:“现在看江浙两省的灾荒已经是定局,大侄子你看是不是应该向江浙出售粮食了呢?”
刘诚是总理,台员的救灾行动按出售方式进行,贸易当然是政务之一,归总理衙门管。
刘璎回答说:“二叔不急,再等一等。”
“哦,等什么呢?”
“等粮价,什么时候粮价高的离谱的时候咱们就出手。”
粮价是个标志,严重缺粮的时候,粮食价格必然出奇的高,因此,粮价就反应出粮食短缺的水平。
刘诚:“好吧,那就等一等。大侄子你这些天很少出门,又在忙什么呢?”
刘璎回答说:“二叔,我是在琢磨,这一次灾荒纯属人祸,那些达官贵人们搜刮民财,我在琢磨用什么法子让他们吐出一些钱财来,不能就这么便宜了他们。”
刘诚一听就乐了:“难得你想到要赚他们的钱了,以前你一直说不能张扬吗?不过要赚钱好办,咱们新东西有很多,随便拿出一两样就行。就说那玻璃吧,把装玻璃窗的玻璃拿到大陆去还愁不赚钱?”
目前在大陆上销售的玻璃制品只有玻璃盏和眼镜,并且数量极少,是当做奢侈品卖的。
刘璎说:“玻璃窗还是稍缓,我们可以增加玻璃盏和眼镜的出货数量,也可以再让工匠们琢磨一些玻璃的摆件。这些都是达官贵人们消费的奢侈品,也就达到了让权贵们吐出钱财的目的了。我再琢磨琢磨,看看还有没有别的法子。”
“好了,既然你很忙我就不搅合了,你忙吧。”
刘诚走了,刘璎还继续琢磨。
其实刘璎是有目标的,他没说出来是还不成熟,他想到的是个很普通的物件,就是兜子,背篼。
现代人都知道,女士喜欢背个包,只要有钱,就会买更好的,高档包包的价格都令人咋舌。用这个办法糊弄古代的纨绔子弟还是容易的。
可问题是古代的女子极少抛头露面,不外出要包包干什么?所以只能琢磨适合公子哥们用的。
刘璎做事不是“事必亲躬”,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要相信别人的智慧和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要考虑到时代的差异,完全现代的式样,此时的人们未必喜欢。所以刘璎思考后觉得可行,就提出要求,交代下去,让被服厂的裁缝们去做。
刘璎的设计是两款,一款是双肩大背包,一款是单肩小背包,他画了简单示意图配上文字说明。
刘璎的要求很严格:第一是选料,布料、皮料都要最好的,并且都是专用的布匹和皮革等材料,这些材料专门用于做兜子,如果有人仿制,他找不到这么好的原材料。第二,装饰件要真金白银,并且式样花色完全划一,随便两个包包的装饰件,拿在一起比较要完全一样,不能看出差异。总之不怕成本高,越精致越好。第三,包包的结构方便使用,要设想人们出门携带的物品,在内部多个间隔里都能方便地装进去。第四,式样要让公子哥们一看就喜欢,有拥有的欲望。第五,做工要精良。打比方说,针脚间隔要完全相同,不能有大有小,要精致到别人无法模仿,这就需要最好的工匠。第六,要有一个专用的标志装饰件,让仿制者很难做出同样的。
总之,刘璎的要求就是做工精细,精益求精。用现代话说就是要品牌效应。独此一家,真假货一眼就能看出来,如此才能保证商业利益。
当然了,这种包包是昂贵的奢侈品,普通人是买不起的。刘璎要的就是权贵们的钱。
如此一来,设计制作有工匠们负责,刘璎做好监督就行了,他的职责就是专门挑毛病。
刘璎给出的示意图是现代包包的样子,但是匠人们做出来的还是带着这个时代的色彩。
有什么时代差异呢?最明显的是现代讲究简约、新颖、艺术造型,而古代讲究繁琐,花哨,高贵。比如说,官员衣服上前胸后背的补子,花纹复杂艳丽,官服上更是有很多啰嗦装饰。
对于工匠们做出来的样品式样刘璎不会过分挑剔,他知道,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观。
可是对于原材料和精细做工刘璎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足足用了三个月,做出来的样品才让刘璎认可。此时已经进入了深秋,眼看天气转凉,冬天就要来了。
准备了几个月的救灾一直没有行动,直到深秋,冬季即将来临的时候,大陆上传来的情报显示,粮价开始暴涨,已经到了八两银一旦稻谷的高价,并且还在上涨,一天一个价。
林三八亲自在江浙督阵搞情报,所以消息及时准确,并且两省主要地区的情报都有,让刘璎坐在台员就能对大陆了如指掌。
刘璎等的就是这个时候,只有严重缺粮才会导致粮价暴涨,是该出手了。
台员所有能用的船只全部出动,向江浙两省的码头运送粮食。那里的粮仓原本已经囤积了一些,都遵照命令开仓卖粮。
刘璎给出的价格是按照市价八成出售,并且随时按市价浮动调整。比如市价八两,则批发价为六两四钱银,如果市场价下跌到七两银,则售价为伍两六钱。
这就是压低价格的举动,直到让粮价接近正常。
这个年代里,稻谷的正常价格在一两多,到了正常价格上的时候,批发价格低两成是让给零售商的利。比如批发价一两银,零售商卖一两二钱,可以得两钱的毛利。
刘家出售的救灾物资不光是粮食,还有布匹等日用杂货,一律按照八成价格出售。
刘家不是官府,不能通过各级官吏发放救济粮,只能用商业批发销售的方式向灾区投入粮食。
但是价格还不能过低,这不是为了牟利赚钱,是怕太低的粮价造成混乱,也杜绝奸商谋取暴利的机会,所以采用八折批发的办法,在平静有序的商业模式下向灾区输送粮食。
……
上海是沿海的重要码头,在明代已经有上海县了,它属于松江府。此时它只不过是个小县城,就是现代上海城隍庙那个位置。
由于有便利的水上交通,刘家在这里也设立了货栈批发粮食等救灾物资,商号叫“正兴”。
在上海县城的一个小茶馆里有两个商人模样的人在喝茶。
“王兄,你知道吗?正兴货栈在粜粮,说是很便宜的。”
粜粮就是批发粮食,对应的“籴粮”,是买入的意思。
(粜,读音‘跳’。籴,读音‘地’。)
“李老弟,我知道啊,是很便宜,才六两多,我昨天拉了五车,六十石。”
“这么便宜怎么不多籴些?现在粮价天天涨,多看几天就能赚大钱。”
“是啊,这行情谁都看得准,可我是小本经营,缺本钱啊?李老弟你的家底厚,看准了可以做一笔大买卖。”
粮商们看到了机会,开始琢磨屯粮赚钱了。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