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殷地安

第367章:殷地安

远征舰队在太平洋上航行了一年多,他们终于到达了美洲大陆。

按他们的航速来说,两万里的航程虽然很远,可是也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原因在于不熟悉的航路会走冤枉路,绕来绕去的。还有躲避预测的坏天气,或者机器故障,蒸汽机还属于新产品,出故障也在所难免。总之,长途跋涉中遇到的问题很多,这就耽搁了时间。

所幸的是他们一路上没有遇到大风暴,正如刘璎所说,赤道附近大风暴很少。可是现在他们靠近了美洲大陆终于遇到了风暴,而且风力很强。展七雄下令尽快靠近陆地,那边有一个小海湾,可以躲避风浪。

实际上他们到达的位置是南美洲中部,那里都是温带和次热带的气候,正类似于大陆的东南沿海,所以风暴也会很多。

由于风太大,各船的风帆都降下来了,只靠机器动力航行。但是舰队里有一艘货运商船,它没有机器动力,主风帆放下来了,但是小一些的辅助风帆还要使用,否则就驶去了动力。因此它的航速最慢,就落到了后面。

靠近大陆要避免搁浅和暗礁,可是风浪中就很难测量了。

舰队打头的是那艘小型的快船,它为整个舰队探路。还不错,快船顺利进入了海湾,海湾里海浪明显的小了,进入海湾后就安全了。

其他舰船随着快船的路线向海湾靠近,可是就在此时险情发生了,最后面的那艘商船搁浅了。

其实商船比那三艘战舰还要小一点,战舰都是2500料的,到现在为止是船厂造的最大的船,而那艘商船只有1500料。

商船是跟在最后面的,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安全的。但是在风浪中后面的船不可能完全沿着前面船只的踪迹走,而大陆沿岸海底地形复杂,航道差几米就可能撞上暗礁。而在大风浪中又不容易探测,所以意外就这样发生了。

稍后,人们发现搁浅的商船损坏严重,船头部分已经明显损坏。之所以这么严重是因为风浪中船只起伏太大,因此碰撞的力量就很大,等于是颠簸中船体砸在礁石上了。而海底的礁石都是坚固的石头,不会有土壤。这就是硬碰硬了,木质的船体不会太坚固,于是破损比较严重。

眼见的有人落水了,并且商船有沉没的危险,可是救援的手段有限。因为风浪大,如果放下救生的小船,那小船顷刻之间就会被海浪打翻。

展七雄命令走在后面的远征二号与旗舰远征一号一起去救援,另一艘舰船随着快船也已经进入了海湾,他们也是想去搭救的,但是军令如山,展提督下的军令那个敢违背?于是远征三号随着快船进入了海湾。

快船是小船,更适于做救援,船小就灵活,并且不容易搁浅,可以更靠近事故现场。但是此时风浪很大,船越小则危险性越大,所以就不能让它冒险。

远征一号和二号上的水手,在军官的指挥下准备救生圈绳索等物,并且每一个人腰间都拴着绳子,把自己固定在短桩上。这是因为船只颠簸的厉害,用绳子绑住防止落水。

看那搁浅的商船,眼见得支撑不住了,在侧倾,看样子很快就要沉没。

两艘救援船从两个方向艰难地向沉船靠近,船上的水手都尽力呼喊:“快跳水!游过来!”

这么大的风浪,跳下去是九死一生,可毕竟有生存的希望,如果随着船只下沉只有死路一条。

船上有充足的救生圈、救生衣,平时值班的水手都随身穿着救生衣的,并且水手都识水性,所以跳下船还是有生存机会的。

两艘救援船已经靠到沉船旁边,当然也不敢完全靠近,怕受到拖累。救援的水手们只要看到人影,就拼命地抛掷救生圈,那救生圈都是带着绳索的,只要落水者抓住,就能被拉上来。可是风浪太大,能挣扎游着抓到救生圈的不多,这就要看他们的水性了,更多的是运气。

搁浅的商船终于还是沉没了,包括船上的货物都沉入大海。

这艘商船是舰队的补给船,当然货物很多,大宗的有粮草、有用于与土人交换的商品,就是瓷器布匹之类的,现在全部损失掉了。

风暴中的船只被海浪抛来抛去,很凶险,船上的水手根本就站不稳,如果不是被绳索捆着,怕是不少人会被抛到大海里。但是为了救人他们一直坚持寻找落水者,艰难中时间显得漫长,直到风暴渐渐减弱。

其实这一段时间不长,还不到半个时辰(一小时),但是凶险激烈的场面显得时间漫长。

现在风浪小了也看得更清楚了,他们又找到三个漂流的尸身,再没见到活着的落水者。

清点一下,两艘救援船只一共救上来11人,打捞了五个尸身。所幸那艘船上人数最少,一共有28个人,这一次海难牺牲了17人。眼看着到达美洲大陆了,却遭遇到这么大的损失,舰队的官兵心情都很沉重。

按照规矩,他们举行了祭奠仪式,舰队全体在甲板上为死者送行,舰船上汽笛长鸣,声音凄厉。死者的尸体被海葬,更多的已经随着沉船而葬身大海了。

按照规矩,牺牲士兵的家人会得到优厚的抚恤,台员官府会赡养老人,抚育未成年子女等等。

。。。。。。

既然已经到达了目的地——美洲大陆,那就要开始寻找需要的植物了。在寻找过程中,舰队还要不时的转换地点,他们选择的方向是向北移动。

这是因为刘璎给他们定下的最重要的地理坐标就是赤道,按照观察太阳和定位测量,舰队目前在赤道以南,因此就要向北移动。

实际上赤道的位置刚好在南北美洲的中部。

对于重要的植物刘璎都尽量给出特征描述,像玉米、红薯、辣椒等等常见的物种刘璎当然认识,描述的就很详细。但是非常重要的橡胶树刘璎却没见过,就只能描述其最重要的特征了,那就是树干上会流出白色的树脂,树脂凝聚后很有弹性。

其实“橡胶”就是南美土人的语言音译,它的原意是会流泪的树,这个特征也很明显。

说到南北美洲的土人,最大的群体是印第安人,他们与太平洋岛屿上的土人属于不同的人种,与亚洲大陆上的人种是近亲,从人种学上说属于蒙古人种。因此他们的语言更接近于亚洲大陆,而与海岛上马来人的语言区别较大。从这个角度说,远征舰队的水兵与他们交流沟通要容易些。

关于印第安人有很多传说,比较可靠的说法是,远古亚洲的黄种人通过狭窄的白令海峡,从亚洲大陆到了北美洲大陆。

大家都知道,白令海峡不宽,可是它地处北极圈,极其寒冷的,或许古人有办法克服严寒。更大的可能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地球气候有变化的周期,那么在温暖的时期里,白令海地区或许就没那么冷。

亚洲人种通过白令海峡到了美洲,这是有学者考证的,是比较可靠的说法,具体细节我们就不说了。

还有一种说法不那么可靠,但是有道理。这个说法是说:美洲的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中国人!

在中国的远古有夏商周朝代,其中商朝的国都曾经迁移几个地方,时间最长的都城叫“殷”,就是现代河南安阳那个地方。所以商朝又叫殷商。

后来商朝被周朝取代了,在殷商亡国的战乱中,有一个殷商人的分支逃离了中原,他们一路向北,最终有一部分跨过白令海峡到达了北美洲。

到了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这些人无时无刻不怀念故国,于是他们经常互相询问:“殷地可好吗?”这句话慢慢演变为“殷地安!”,它成了人们之间的问候语,就相当老北京人见面问候:“吃了吗?”。

到了近代,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到了美洲。他们不知道应该怎样称呼当地的土人,于是就用当地土人最常用的这一句话作为这个种族的名称,即:印第安人(殷地安人)。

可惜我们不能发图片,读者们可以自己寻找一些印第安人的照片看,无论男女老幼,他们与汉人一模一样!

现代的汉族人与蒙古族、藏族等民族的面貌特征还是有区别的,可是印第安人与汉族人的外观完全相同。

当然以上只是个有趣的传说,考古证据不足,还不能当做历史事实,权做八卦故事听吧。

——end——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再生于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再生于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367章:殷地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