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对联

第8章:对联

前面我们说到了为家人准备乱世避难所,刘家老二老三带人去考察包家寨。他们乘船而行,为了安全还带了一门炮,并且在僻静处试炮。炮的威力不小,不料,操炮水平太差,头一炮没打到目标,作为目标的一棵小树依然完好无损。

炮打成这样刘诠当然不甘心,他也顾不得斯文,嘴里骂骂咧咧的,就差没对炮手踢两脚了。在刘诠的督促中又是连连开炮,一直打到第四炮才终于命中。看着那棵小树被打得枝叶光秃秃的只剩下了树干这才罢手。

他们打的是散弹,一炮打出去就横扫一片,一百多米的距离竟然偏差这么大,可见平时的训练有多差劲。当然不利的因素也有。首先,这种炮根本就没有瞄准的机构,连最基本准星照门都没有,瞄准全凭感觉。火炮制造本身就粗糙,装填火药炮子的数量也没个标准,一切都是跟着感觉走。还有,船在水上是晃动的,虽说船停着没动,可是有风、水流、人的走动都让船只晃动。俗话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火炮本身的晃动也会造成不小的偏差。

不管怎么差劲,看到炮击的效果刘家兄弟还算满意。刘诠大声喊着:“船老大,开船!”

可船老大并不是那么开心,他还是在船上东看看西看看,生怕有那里漏水了。管家刘义也一直在安慰他,经再三的催促才继续开船。

到包家寨的路途并不远,可船行的很慢,一百多里的行程走了两天。令人欣慰的是一路平安,没出什么事。也可能开炮起到了震慑的作用吧,炮声毕竟吓人,就是有盗匪也被吓跑了吧?

。。。。。。

刘璎还是每天去上学,风雨不误。不过他三叔出门了不在家,刘家就他一个人去上学。

乡学的课程也不是那么死板,课程经常变换,今日轮到吟诗作对了,与刻板的论语相比这个课程就丰富多彩了,因此学子们都很兴奋,一个个的脸上挂着笑容,课堂里读书声也分外的洪亮,教室里又是嘈杂的读书声,音量增加了不少。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龚老先生的讲解也生动,然后考学子出题目,今日先生出个上联,让学子们对下联。每个人都搜肠刮肚的想佳句,也都盼着得到先生的好评。

刘璎来到这一世也有一个月了,他变得努力好学让龚先生和不少同窗都感觉到了,都以为刘璎变了性情。原来的淘气和偷懒耍滑不见了,变成了一个好学上进的小书生。不管刘璎如何强制自己扮演顽童,那也只是短短的几个瞬间,在忘记克制自己的时候就露出了老诚,这与六岁的年龄极不相称。他的同窗们年龄都很小,很顽皮,没那么多的心计,所以能够注意到他这一变化的还是少数,而刘璎的那个远房侄子刘炳就是这少数中的一个,他勤奋好学,像个小大人似的。

在刘炳的眼中,原来的刘璎就是个纨绔子弟,没什么出息,所以刘炳很看不上,敬而远之。这些天刘璎的转变他看在眼里,很快就扭转了他的印象,他们本来就是刘家的本家,从而也变得友好起来。

今日龚老先生出的上联是:试问花开红几日?

现在正是春天,漫山遍野的花都开了,美不胜收。这是个应景的题目,切合时节。

学子们都在冥思苦想对下联,都想对出佳句获得先生夸奖,获得同窗们羡慕的眼光。时间慢慢逝去,已经有学子提笔写出自己的下联。刘炳偷眼看着刘璎,见他隐隐露出笑容,也在纸上落笔。他俩距离不远,毛笔字个头大,用心看是能看到的,但是偷看别人答卷有抄袭的嫌疑,为正经学子们不耻,因此刘炳收回目光,也忙着写出自己的下联。

龚先生看看太阳照进屋里的影子,估摸着时辰,他说道:“写好的交到我这里就可以歇息吃饭了。”说罢他先走了出去回厢房他自己的住所,也是去喝茶休息了。师娘见了老夫子回来,也就提着准备好的茶壶和一摞碗送到正房教室里。

学子们陆续交出自己的答卷,有拿出干粮来吃的,也有跑出去玩耍的。看到刘璎起身交了自己的答卷,刘炳也赶紧跟上,顺便看一眼他璎叔的答卷,只见字体端庄笔锋有力,刘璎写的下联是:依然春去了无痕。

我们把上下联放在一起看:

上联:试问花开红几日?

下联:依然春去了无痕。

刘炳暗暗吃惊,心中佩服,他璎叔的长进是不是太大了?他自己真的想不出这么好的下联,这意境不一般呐。他看看自己写的下联:“兢兢学子应惜时”。本来他还是暗自得意的,自我感觉良好,可这一比下来就差了一大截。

刘璎的小厮提前一会已经送饭来了,趁着老先生走了就扒在门口向内张望。他见到自家少爷已经交差了,便提着食盒进来了,在小桌子上摆放饭菜。今天带的是米饭和菜,菜很简单,两菜一汤。一个凉菜是生拌萝卜缨,一个热菜清蒸小鲫鱼,都是巴掌大的小盘子,还有一碗鸡蛋汤,米饭装在小碗里。饭菜不多可也足够了,一个六岁的幼童能吃多少?

“刘炳,过来一起吃吧!”

“谢谢璎叔!”

显然他们关系密切了,刘炳也就不再端着架子,好的吃食对小孩还是有诱惑力的,总比咸菜好吃。刘璎递给刘炳一双筷子,刘炳就着菜吃自己的馒头,叔侄两个小孩一边吃一边说闲话。

“璎叔的对子写的好,字也好,小侄不如。”

“什么好不好的,都是跟着老先生学学问。正如你的对子说的,我们都要‘应惜时’嘛。”

他们两人前后脚交答卷,刘璎也就看到了刘炳写的下联。

“当不得璎叔夸奖,还是叔叔的对子更有功底。”

“。。。。。。”

这两个小孩说话都有一股书生的酸味。

刘璎吃的菜里有新鲜萝卜缨,现在是初春,天气还很冷,地里能长萝卜吗?

南方没有北方那么冷,可是阴冷的冬季里田里也不能长庄稼,除了个别耐寒的品种,极少有新鲜蔬菜,普通人家能够储藏一些大萝卜白菜就不错,不能奢望新鲜蔬菜。在现代里到处都有暖窖蔬菜大棚,冬季里照样有新鲜蔬菜。可暖窖这东西不是什么现代技术和发明,在古代里也是有的,区别是普遍性和产量多寡而已。

很显然,暖窖里的蔬菜成本高,价钱就贵。在低水平经济状态之下,普通人就消费不起,仅限于富贵之家。没有市场也就不会有大产量,所以暖窖也就非常稀少,只有在大城市里才会有,贫穷的农村就不会有这种生产方式,处于温饱线上的人绝对没有这种消费欲望,没市场就不会有商品。

众所周知,温室大棚的关键就是大面积的玻璃窗,而玻璃成为平民消费得起的廉价商品那是近代的事情,至于透明塑料布就更不要提了。明初这个年代里有没有玻璃呢?严格地说:有!

此时的玻璃杂质多,几乎不透明,此时它也不叫玻璃,叫琉璃。琉璃瓦表面上的那一层就是,从成分上说就是玻璃。当然琉璃瓦有其特殊性,需要光泽也需要颜色,制造出合格的琉璃瓦也是很高的技术,并不能用低质量玻璃来贬低它。

琉璃透明度不好可毕竟是此时具有最好透明度的材料,价格高,但是与玉石相比较还是很便宜的,因此高级的蔬菜暖窖也有采用琉璃的。不用说,这样的材料价格太高,那里边生产的蔬菜就更吃不起了。实际上使用琉璃的暖窖是有的,只有皇室王府之类的权贵才用得起。皇帝王爷吃的菜,只问口味不问价格。不是有笑话说嘛:皇帝吃的鸡蛋竟然一两银子一个!皇帝都觉得吃鸡蛋太奢侈了,于是他就不能理解朝堂上的大臣们带鸡蛋充饥。他还以为臣子的俸禄太优厚了呢!

呵呵,扯远了,我们还说暖窖。民间的暖窖用什么来代替玻璃呢?答案非常简单,就是刷桐油的麻布。

桐油就是桐树籽油,麻布抗拉力比较好。在没有玻璃的情况下,这是最廉价的透明材料了。布匹尽量薄一些,经纬线尽量稀疏,像纱网,桐油涂层尽量的薄,透明度就会好一些。暖窖里还可以用炭火提高温度。此时民间的暖窖面积小,产量低,这种油布暖窖也能应付。比如一个县城,每天生产两筐新鲜菜就够了,只有富贵人家才买得起。

未完待续。

——第8章完——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再生于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再生于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8章:对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