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胡”“孙”一联何处不工
何宝星先生问:以“孙行者”对“胡适之”,“何‘不工’之有”?我
答案是:有,而且不止一处。
评联可以见仁见智,但“工”与“不工”,则是有一定标准的。作为一
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对联就是要讲究对仗。主要有两点:在音韵方面说,
要平仄相对;在词性方面说,要同一类词才能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
动词)。合乎标准,就是“工”;不合标准,就是“欠工”。
依何先生所提的次序,先谈“韵律”。
以“胡适之”对“孙行者”,第一个字“胡”“孙”都是平声。何先生
说:“若论平仄,有道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清’,若以‘祖冲之’
对‘孙行者’,则第二字均为平声,不合韵律,而胡适之的‘适’字恰为
仄声。”一般来说,“一三五”是可以“不论”的,但亦非绝对正确,在
后文我将再谈,现在先讨论第二个字的读音。
“行者”的“行”字,似乎不是读平声的。考“行者”,佛家语,指修
佛行道的人(《释氏要览》经中多呼修行人为“行者”)。“行者”即修
行者也。这个“行”字和“修行”“德行”的“行”字一样,是“核孟”
切,敬韵,音“幸”,仄声。凡动词“行为”之“行”,用作名词,都是
读仄声的。这在一般辞书中都有说明,无须引录专书。
“行者”的“行”字,如果读平声(“何彭”切,庚韵,音“衡”,今
读如“形”)的话,那就是正在行走着的人,“行者”变成“行人”了。
“行者”是可以当做“行人”解的,但显然“孙行者”的“行者”,不是
作这个解释的。
为了便于对照,我把有关联语并列,将它们的平仄声注明:
孙行者(平仄仄)
胡适之(平仄平)
祖冲之(仄平平)
从上表可见,以“胡适之”对“孙行者”,有两个字不合平仄,以“祖
冲之”对“孙行者”,则每一个字都合平仄。这是“胡”“孙”一联的欠
工之处。
其次说到词性问题,“孙行者”的“孙”字是名词,与之相对的必须是
名词才算合格。“胡”字若当做“胡人”解释或一种礼器(按:胡簋,古
礼器名,夏曰胡)解释,则属名词,但“胡适之”的“胡”是不能作这个
解释的。“胡适之”用白话文来解释,即“你往哪里去”,主词“你”省
略。所以“胡适之”的“胡”,不能当做名词。
或云:“胡孙”即“猢狲”,猴子之别称也,“猢狲”当然是名词。但
即使如此解释,“胡”“孙”相对,也还是欠工的。
以“胡孙”谐音“猢狲”,在对联艺术上称为谐音借对。不过,谐音借
对,其谐音文字亦须对得工整,方为上乘。以下面一副著名的谐音联为例:
两艇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此联作者是明朝洪武年间的陈洽,他八岁时和父亲在河边散步,父出
句,洽对。清代褚人获著的《坚瓠集》收录此联,流传民间数百年。在这
副著名的谐音联中,“橹速”“帆快”“笛清”“箫和”谐音“鲁肃”
“樊哙”“狄青”“萧何”。技法是部分的两边各自成对格。“橹”“帆”
“笛”“箫”是同类名词;“速”“快”“清”“和”是同类形容词。但
作为“猢狲”谐音的“胡孙”,则不是同类词。而“工对”的条件之一,
就是在词性方面必须是同类词(请参看王力著的《诗词格律》谈“对仗”
那一节)。
又,“猢狲”是个复合词,即必须“猢狲”合称才是猴子,单独一个
“猢”字,单独一个“狲”字,都是无意义的。所以即使以“猢”对
“狲”,严格来说,亦是不合对联格律。因“猢狲”拆开,则无词性可言。
顺便一提,“一三五不论”亦非绝对正确,如“孤平”的犯忌就是。详
见王力的《诗词格律》一书,这里不赘述了。一般而言,长联的平仄对仗
可以稍为放宽,因有“拗救”余地,短联就要严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