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阅读?
浅阅读?
你的阅读在哪个层面?是否过眼,过脑,过心?
作为父母的我们,静下心想想:
自己平时爱看什么方面的书籍?
可能会有不少人说自己喜欢看言情和武侠等类型的小说,这是好多人都会看的书籍。但如果只对这样的书籍感兴趣,会有什么后果呢?
很多人知道阅读面太过狭窄会导致知识结构单一,其实还有更令人烦心的一点,那就是它会破坏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形成一种“浅阅读”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
这样的小说只需要我们泛泛而看,无须精读,你可以一目十行,也不影响你把整个故事情节和内容看个明白,它将以最快的速度满足你的江湖梦和爱情梦。恰如吃快餐,你快速拿起餐具,很快吃了个饱,可是吃完以后,获取的营养微乎其微。
现在的孩子也有很多从初中以来一直在看武侠、玄幻等类型的小说,浪费很多时间还是其次,主要这些小说会使人的思想变得很肤浅,并且让人无法专心学习,迷失在成人童话的“温柔乡”里。
这样“泛泛”的阅读习惯还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对其他学科或课本的态度,而那些知识是无法像此类小说一目了然的,你必须沉下心“细嚼慢咽”,深入钻研,方能透彻,吃到“营养”。
同样,也有人存在读书种类和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的问题,感兴趣的书籍已经翻烂,不感兴趣的书籍只字未看,一旦经过那么多年形成了这样的阅读兴趣,再来培养新的兴趣,难度会较大。
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时应该有一些方向,所谓“父母走过的弯路,不让孩子再走”。既然这样的习惯会带来一些问题,我们可以早做打算,让孩子阅读时不仅“过眼”,而且要“过脑”和“过心”,这才算相对圆满周全的读书之道。
当然,偶尔让一些浅显易懂的闲书“过过眼”,就像吃一顿快餐满足一下嘴瘾,也未尝不可。以轻松愉快的心态消遣得个乐,也是种生活态度,只是不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书中有娱乐消费品,也有精华珍藏品,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兼容并蓄吧!
引导孩子的阅读方向
如果我们不希望孩子天天看言情小说或玄幻小说,那么我们希望他看什么书?而今图书大厦和网络商店上到处书海茫茫,可真正值得反复阅读的图书越来越少。为了迎合大众的兴趣,某些书籍开始变得字少、图多、道理简单、故事多、观点很古怪。一本经典的图书,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思考,再经过反复的修改,才能最终成书。但现在这个社会大家都很浮躁,带来的结果就是书籍的质量越来越差。
所以,如何选择书籍是个问题,虽然网上有畅销书排行榜,但大家都知道那些书好多是通过各式各样的书托和渠道炒作出来的,并不一定有多少的知识信息含量,所以不能听见别人说什么书好就选什么。
以下仅仅是针对孩子的阅读做一些选择建议,主要方向是两类:科普类读物和文学读物,因为我个人觉得文学读物是基础,可以陶冶性情和发展良好人格,还可以获得自我疗愈的效果。
早期阅读科普读物,不仅会帮助孩子开阔眼界,增强学习兴趣,而且能给孩子铺垫广泛的兴趣爱好,让丰富的知识内容充实他小小的心灵,从而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生动有趣的人。
什么是科普?
科普是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科学道理,让门外汉懂得科学的奥秘的知识传播方式。科普不仅要通俗,要是少部分专业人士深入研究的结果,要让我们普通人能够理解;而且叙述要有文采,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饶有兴致,产生了解的欲望,有阅读的快感。
我大概看了些目前市场上的科普书籍,发现有些作品确实是拼凑出来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比如说,某本“科普”读物把“时间”比作“伯伯”,把“土壤”比作“妈妈”,把“光”比作“小伙子”,这就叫“科普”吗?
显然不是,从我们前文对科普的描述看来,这种体裁对作家要求是很高的,既要有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要求具备专业领域的学问,否则科学精神的培养无从谈起。
功力深的人写书犹如厨艺精湛的厨师料理,能把平常的材料转化为可口诱人的佳肴。
美国的科技水平一流。在美国人的观念中,撰写“科普”著作比撰写“科学”著作要求更高,所以科普作家和科学家一样,受到公众的普遍敬重。
而据调查,一些国内的专家不屑于去做科普工作,觉得那是小儿科,没有什么分量,这是种认知和观念上的错误。越能够用平易近人的话告诉大家高深莫测的道理,越见其功力深厚!
就像一些文学作家,当他的语言磨炼到一定程度,他就不会再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苍白的文字来掩饰空洞,而会用简单的字句表达意味深远的境界,让你余味无穷。
我个人认为,科普的落后还与过去教育的文理分科有关系,这样人为的割裂必然造成知识结构的不完整。事实上,很多自然科学专家没有能力用有趣生动的语言来阐释科学精神,他只能一本正经地坚称那高高在上的学术就是科学原貌,无奈缺少一份人文积淀和素养去表达他的思想和学问。
两个生物化学系的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这时,有个身材丰满曲线玲珑的小师妹从窗外面走过,老成持重的大师兄看到小师弟脸上痴呆的神色,很不屑地说:“她跟我们一样,百分之七十五以上是水。”
小师弟依旧神色痴呆,说:“是的,可是你看看人家的表面张力!”
许多年后,大师兄做了科学家,而小师弟则成为科普专家。
其实科学家也可以有很高的人文素养和幽默感,并不一定是不解人事的书呆子。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融会贯通,了解知识的共性,从而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型,将之运用于自己的主业。当你开始尝试跨学科学习的时候,便可以站在许多高人的肩膀上进行思考。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和地球的运转,存在一个共通的法则和道理,接触的知识内容越多,就会越有这样的感触。
你看,张三丰能够从山川中领悟武艺的精髓,华佗能从动物的动作和神态中发明“五禽戏”来强身健体,人类发现蝙蝠在夜间自如飞行并最终根据此发明了雷达。
个人的知识体系,就像拼图游戏。当我们学识很浅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每个学科知识都是独立而零散的碎片,但当我们掌握到一定广度和高度的知识后,就会拥有一种完整的智慧,能窥见知识动人的全貌,知道碎片的特性,最后能将其拼成一个整体,从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拼图是迷人的游戏活动,谁说学习就不是游戏活动呢?学习完全可以具有游戏精神,去看看那些好学之人拥有的自由意志和放飞的内心,以及那生机勃勃的生命展现。
看看蹒跚学步的孩子吧,脸上充满生气,歪歪扭扭却还不忘自得的可爱模样,叫人忍俊不禁。一个小生命就这样开始向前迈步,展开他迷人的人生之旅了。
生命的快乐和充沛,在孩子的学习中会像折扇一样缓缓展开。
有趣的科学研究
通信领域的跳频技术由作曲家乔治·安太尔与好莱坞女星海迪·拉玛发明。
光学三原色(红绿蓝)原理的奠定者是美国科学家奥格登·鲁德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德国科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他们都是业余画家,原理则是受到了印象派大师乔治·修拉的启发。
世界上第一台可被编程的机器是一台提花织布机,发明者法国人约瑟夫·玛丽·雅卡尔的无心插柳使得计算机的出现成为可能。
芯片制作的技术来源于蚀刻版画、丝网印刷法和光刻法。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法国外科医生卡雷尔从花边制作的针线活中得到启发,发明了血管缝合术,并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可能性。
心脏起搏器是从节拍器改造而来。
摩尔斯电码的发明者莫尔斯和第一艘海上蒸汽船的发明者富尔顿·罗伯特都是著名画家。
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设计的圆形穹顶为医学和微生物学了解细胞与病毒的结构提供了新思路,甚至让三位化学家预测并发现了新的碳60,还将其命名为“巴克敏斯特富勒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