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学习效率

要想学习成绩好,靠的不是机械地投入所有的时间,或是投入所有的精力。没有技巧的努力有时依然低效,努力卓有成效、学习高效率才是硬道理。另外,有时学习效率的提高,不是光靠学业本身,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学习之外的其他因素,如人的体质、心境、状态等。

1.积极的学习状态

劳逸结合

学习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头脑,所以适当的休息和娱乐不仅是有好处的,更是有必要的,是提高各项学习效率的基础。

首先人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饱满的精神。大脑和我们身体的其他部分一样是靠葡萄糖来运转的。用计算机扫描仪提供大脑的现实图片,会发现当一个人24小时不睡觉时,葡萄糖的应用力急剧下降,虽然那时脑区还有足够的葡萄糖,但其大脑活动性却下降。

所以要保证生活的规律,形成良性循环。早上不赖床,晚上不熬夜,定时就寝。中午最好午睡,哪怕打个盹也好,用中医的说法,这叫“偷阳气”。

同时也要坚持体育锻炼。没有好的身体,再大的能耐也无法发挥。身体都缺氧了,大脑能不缺氧吗?大脑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氧气和葡萄糖。即使学习再繁忙,也不可忽视放松锻炼,这样有利大脑的充足供氧,从而使其发挥最大效能。

玩的时候痛快玩,学的时候认真学。一天到晚伏案苦读,不是良策。学习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但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让手、脑与课本对话和交流,手脑并用。只有玩的时候尽兴,学的时候才能达到“虽处闹市,而无车马喧嚣”的境界。

管理情绪

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自己的精神饱满而且情绪高涨,那么在学习一样东西时就会感到很轻松,学得也很快,这正是我们能达到学习效率高的原因。那么,请鼓励孩子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和热情向上的生活态度,孩子每天有个好心情,做事就会干净利落,学习就会积极投入,效率自然高。

另一方面,让孩子和同学保持良好关系对他也很有益。和同学一起团结进取,能使孩子在学校氛围中感受愉快生活和团体力量,他投入学习的心气会更高。

我们需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十分轻松的氛围,这样他学习起来才会感到格外地有精神。

2.学习环节的把握

做作业限定时间

连续不断地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对作业的完成做一些时间限制,可以尝试把它分成若干个部分,每一部分都限定时间,例如一小时内完成这份练习,八点以前做完那份测试,等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让人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逐步缩短孩子写作业所用的时间,不久你就会发现,以前一小时都完不成的作业,现在他四十分钟就完成了。

提高做题效率,最重要的是选“好题”,见题就做往往事倍功半。题目都是围绕着知识点设置的,而且很多题是相当类似的,首先选择想要得到强化的知识点,然后围绕这个知识点来选择题目,题并不需要多,类似的题只要一个就足够,但选好题后就必须认真去做,把这道题吃透了。

课堂上要专注

课上听讲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课上把握不好,仅靠课下自学,那就真费时费力了。上课够专注,才能保证良好的听课效果。

孩子课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应当是把老师讲课的内容消化吸收。适当做一些简要的笔记即可,除了十分重要的内容以外,课堂上不必很详细地做笔记。课堂上忙于记笔记,会影响听课效率。

当然,完全不记笔记也是不合适的,有了笔记,复习时才有基础,书上有的东西当然不用记,而要记一些书上没有的定理定律、典型例题与典型解法。

提前预习

预习是为了熟悉即将学习的内容,在课堂上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一些自己此前不太明白的地方,从而在课堂上有效解决疑问。

预习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应该根据学习计划中提供的实际时间来安排,不能因为预习时间过长而挤掉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预习的重点应放在自己比较薄弱的学科上,对于自己擅长的学科,可以酌情减少投入。

预习时,我们不必学得太细。过细,一会浪费时间,二会使自己上课时难免松懈,反而忽略了最有用的东西。

要使预习达到最终的目的,上课时认真听课是必需的。任何人也无法整节课都集中精力,所以上课期间也有一个时间分配的问题,在老师讲自己很熟悉的东西时,可以适当地放松一下,如果是不熟悉或者不易懂的内容就得全神贯注。

人的遗忘规律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他提出了著名的“人的遗忘规律图”。他认为人们在学习知识后,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而是最初的速度很快,以后逐渐减慢。也就是说,人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的,人们要想把知识记得牢固,就要做到及时复习和不断复习。

及时复习化为己有

复习会使学过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人在复习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使知识融会贯通和系统化。只有通过这样的过程,人才能使知识真正为自己所有。

复习时间不能过长,重复的次数也不要过多,不然会使孩子产生厌倦的情绪,影响复习的效果。

不要让孩子整个晚上都复习同一门功课。如用一整个晚上来看数学或物理,这样容易疲劳,而且效果也差。让孩子交替复习文科和理科,情况要好得多。

复习的时间相当重要,根据遗忘的“先快后慢”规律,每天放学后,就应该让孩子及时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避免知识被很快遗忘;每个周末可以让孩子进行小结复习;单元学习完了,就进行单元复习。这样经常性地复习可以让孩子及时巩固所学知识,避免临考前突击。

具体的复习方法有很多,包括阅读、背诵、做练习以及实验等。具体采取哪一种方法应该根据孩子的不同偏好而定。有些孩子偏好视觉记忆,复习的时候就以默读为主;有些孩子偏好朗读记忆,复习的时候就以大声朗读为主。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复习方法就是——

睡前回忆

睡前回忆(脑内放电影),也就是每天在睡觉之前,躺在被窝里回忆当天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和回家做作业的学习过程,想想当天学了些什么?哪些懂了?哪些还没弄懂?这样,当天学过的知识,就以这种看电影的方式消化吸收了。

睡觉时大脑也没闲着吗?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睡眠都被划分为两个独特的阶段——第一个阶段的特征是动物眼睛迅速转动,也就是著名的REM睡眠,即快速眼动睡眠(浅睡);而另一阶段则被称为non-REM睡眠,即非快速眼动睡眠(深睡)。

“关于记忆,我们的理解总是很天真。”哈佛医学院神经学专家罗伯特·斯蒂克高德研究了睡眠对于程序记忆的影响。他让受试者用左手尽可能快地打一串数字。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受试者在早晨接受试验,12小时之后再重新测试一次,他们的精确度并没有什么大的提高。但在一夜好觉之后再接受测试,他们的速度提高了15%~20%,精确度提高了30%~40%。

最让斯蒂克高德吃惊的是,成绩提高幅度最大的都出现在花最多时间在non-REM睡眠上的人身上。有些时候,就算是合上眼睛一个小时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德国卢比克大学另一项研究探究了为什么睡眠往往给人们思考难题带来非常大的帮助。

106名受试者将一串数字转换为另外一串数字,其中隐藏了计算诀窍。夜间睡眠良好的参与者发现诀窍的概率从23%提高到了59%。换句话说,睡眠可能并不一定让人们直接获得解决问题的洞察力,但对人们的奇思妙想的确有很大的帮助。

可见,人在睡觉时大脑也没闲着,睡眠以某种神秘的途径运作帮助大脑掌握各种技能,如学习怎样弹钢琴、骑自行车等,使我们在更高程度上获得新学的知识。

这个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有一定的科学性:睡觉前把一天所学的知识在大脑里过一遍,这样的思维活动不仅有助于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加深,而且有助于大脑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要知道人在睡觉时大脑也没闲着,有关睡眠与认知技能关系的研究一直是许多科学家努力的方向。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爱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爱养
上一章下一章

提高学习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