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清学业障碍
扫清学业障碍
1.孩子好像不是读书那块料,努力了还是成绩平平怎么办?
首先我们排除孩子学习失能的情况,如阅读障碍、计数障碍、书写障碍等,再排除他学习技巧上存在问题的情况,如果排除后,孩子经过努力还是成绩一般,那我们的注意力先从学习上移开,重点放在:不要让孩子看见成绩单就泄气,认为自己比别人笨,产生低人一等的心态。
在人群当中,真正学业优秀突出的人总是有限的,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在学习成绩方面获得奖赏。但我们坚信,每一个孩子至少拥有一种能力特长(如果你觉得你的孩子没有任何特长,那我只能说你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对于有些孩子而言,他的才华恰好表现在课外活动中,如学生管理工作、体育文艺活动、活动组织能力、交友能力,很遗憾这些能力在成绩单上可能看不见,这样对拥有这些重要能力的孩子是不公平的。
人的长处不仅限于学习成绩,期末成绩单不仅要反映分数,还要有对学生进步的描述、对孩子各方面能力的优缺点的指导,这样才算公平。全面客观的评价方式,会让学生对自己有更清楚而且积极的认知。
其实,多方面能力在成绩单上的体现,对成绩好或不好的学生都具有指导意义。比如说一个成绩拔尖的孩子,与同学相处糟糕,其实这也是件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事。
在一个尊重多样性的社会里,首先我们必须想出更多评估孩子的方法,突出他的擅长之处,引导孩子意识到:不仅可以为考了高分骄傲,也可以为与同学关系好、组织了一场春游活动、是一名运动健将而骄傲。当然,前提是我们做父母的自己能够意识到这些,然后与老师进行沟通,让孩子在学校有表现的机会。
一个孩子成绩平平甚至成绩较差不可怕,但如果他为此泄气,封闭自己、拒绝人群,甚至抑郁,才可怕。
日本心理学家长岛真夫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从小学5年级的一个班级中挑出8名在班中地位较低的学生,任命他们为班级委员。一个学期后,实验人员发现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显著上升,并且这些孩子在自尊心、安定感、活动能力、协调性、责任心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
孩子性格的形成受家长和社会期望的影响很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当永远把自己的子女当作有希望的孩子来教育和培养。
2.孩子已经退学在家怎么办?
通常,如果孩子已经发展到不愿进学校,退学在家,说明他在学校各方面都感受到了伤害,这样的状态下父母不要再一门心思幻想着孩子马上回校上学,即使回去了,也没有任何意义,也许最后他们还是厌学。父母可尝试如下操作:
1.先保证一件事:情绪稳定地接受事实。尤其不要在孩子情绪极端地拒绝学校的时候,呵斥或者乞求他去学校。
2.督促孩子继续保持正常的生活状态,如作息时间要规律,不上学并不代表这个人就要全垮掉,生活就可以随随便便对待了,尽量监督他准点起床准时睡觉。
3.做一件有益的事情,就是在家培训他的生活技能,如做饭、擦地、洗衣等,甚至可以鼓励他为爸妈做好一日三餐,带他到菜市场等地方进行生活用品采购,让他不走进学校,就更多走进生活。
我们不要让孩子以为读书上学是世界上最累的事,退学在家就可以睡大觉,凡事不管;不要让他以为你只关心他的学习,退学的行为会导致你会像天塌下来似的骂他。你越紧张,他可能会越无所谓。
你甚至可以幽他一默:“宝贝,你不去学校了,确实遗憾,但妈妈还有一点点小喜悦,终于有人替妈妈分担家事了。接下来的时间,有劳宝贝了!”
需要注意的是:这样做意在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我们的口气不应是命令式的——“别忘了做你该做的事,在家闲着,你该干点家务了。”而是合作式的——“我们需要你的帮忙”。后者的口气更有可能让他去配合。因为,只有帮助他人的愿望和行动才能让孩子感到光荣、拥有自我价值感。这一方法也可以使用在早期对孩子家务杂事的训练中。
有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培训,会因为劳动付出,产生自我价值感而增强了对自我的信心,由对生活的一份责任感延伸到对学业的责任感。
父母需要理解孩子暂时的困难(告诉他:“爸妈永远和你是一伙的!”),和他站在一起,当孩子对学校的抵触情绪慢慢降低,能慢慢把心敞开的时候,再继续和他探讨“问题出在哪儿”,帮助他重返校园。
千万不要放任自流,让他流向社会,向不良群体寻求安慰,让问题严重化。
3.孩子每门功课都在班上垫底怎么办?
在这样的事实面前,我们不能一脸沮丧,“恨铁不成钢”。首先收拾好自己的坏心情,行动起来做点什么比在那儿生气或者埋怨都强。我的建议是和孩子一起找出一门孩子相对基础较好,或者孩子较感兴趣的学科,实施重点突破。
所谓重点突破就是制订学习计划,在一段时间内重点提高这门课的学习成绩,最好是请家教协助完成,如果父母有时间也可自己带着孩子向前冲。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孩子的这门学科成绩能往上走,在班上获得较为理想的好名次,并且让好名次稳定下来,然后再去攻破其他的学科。
太多门科目成绩不好,孩子就像沦陷其中,但只要我们能够找到一个突破口,帮他冲出坏成绩的“重重包围”,有一门学科出现胜利的曙光,孩子就会获得自信。所以首门学科突破的意义不在于考试分数提高了十分八分,而在于让孩子重新获得学习的自信心,不让他小瞧自己,认为自己“是个在学习上没用的家伙”“不是读书这块料”,再把重塑的自信继续发挥到别的科目。
在寻求学科突破时,父母不要“君子动口不动手”,尽量认真帮助,和孩子一起制订较为周密的学习计划。也可以和经验丰富的家庭教师共同制订,把从时间安排到学科难易程度的循序渐进都考虑在内。同时,在学习气氛上保持相对的轻松,不要让孩子体会到压力,而要表现出对孩子的信心,只要我们有个良好的计划,就不用担心失败。
4.怎样区别对待不同学业阶段的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有两个作用:一是督促孩子完成学业任务,二是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责任心,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不同阶段的孩子面对家庭作业要分别对待,对于低年级学生,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和学习成绩之间并没有相关性,因为这一阶段家庭作业的根本目的不是要学生去巩固学习内容,它无关学业本身,更多是使孩子形成学习习惯,帮助孩子成为有责任心的独立的学习者。
而对高年级学生来说,课业更重,自学的时间会越多,这种自学主要通过家庭作业来实现,一般在家庭作业上花的有效时间越多,学习成绩越好。当然,我并不赞成老师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以免弄巧成拙,学习能力还没得到提高,已经让孩子对作业感到厌烦了。这一阶段的家庭作业旨在促进孩子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
5.孩子不想做家庭作业怎么办?
首先,我们不要不明就里地对孩子实施无意义的惩罚,比如说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就不许他看动画片不许他吃饭等。也不要有先入为主的假设:孩子犯懒,有意逃避,不认真学习。
先给孩子表达和申诉的机会,给自己和孩子培养感情的机会,坐下来好好了解,找出他不做作业的原因:他是一直就对家庭作业反感吗?是在某一学科上学习能力偏弱吗?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吗?他能想到的解决办法是什么?爸妈能够提供什么帮助?是否需要请人辅导?
如果孩子在掌握学科内容上有困难,拒绝作业的情况不会因为处罚而得到任何改善,他被逼急了只会更加地懈怠。
如果孩子单纯只是缺乏自我约束,那么给予其适当的纪律管制是有效的。
不管我们是用纪律管制帮助其约束,还是提供解决学业困难的支持,都会满足孩子对我们的期望,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明确了解孩子真正的期望是什么。
6.如何避免总是去提醒孩子做作业?
有些孩子在该做作业时还在看电视或者打游戏,难道是他记性不好,不记得还有作业没完成吗?是因为他没有发展出对学业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不断的提醒只会让他反感,而每天重复地唠叨:“该做作业了!”让双方都感到厌倦,还导致关系紧张。
事实证明,我们在扮演家长角色时,当类似这样的台词无效时,就需要去换一些言行“脚本”。试试下面的“脚本”。
“家庭作业很重要,它促进你学习,对吗?”
“我经常为此唠叨,让你很烦吧?”
“我也很烦自己像个啰唆的老太婆,没完没了!”
“那我们一起来制订一个计划吧!”
尝试和孩子去制订一个有助他完成作业的计划,制订计划时别忘了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计划失败后的一些必要措施。在制订计划时,主要让孩子发言,父母是协助方。放手把责任和工作重心交给他,他定的事,他才会去遵守。
制订家庭作业计划时可能存在的问题:
孩子坚持认为自己玩了以后才能专心做作业。
“我理解你想法,玩是件让人开心的事,但如果玩累了做不了作业怎么办?”孩子必须参与制订计划的过程,家长要引导他说出怎样做才有可能完成任务,如果不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并且列出计划失败后他应承担的后果,培养他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孩子为了早点出去玩,粗心匆忙地完成作业。
设定一个做作业的最短时限,即使他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作业,也必须等到既定时间结束才能去玩。
孩子坚持根据自己不可能实现的想法来制订计划。
顺应他的坚持,相信他的坚持,给他时间,按他的想法来办,如果失败了,事实就能告诉孩子:他所提供的计划不可行,让孩子心服口服地调整计划。计划完全可以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我们不能性急。
不安心做作业,边做作业边想着玩。
启发孩子在后果中发现这样的代价:在完成家庭作业时胡思乱想,花的时间越长,他玩的时间相应越短,最终浪费的是自己的快乐时间。
在这方面需要明确的是,纪律管制的目的是培养出孩子的责任心,父母不要总唠叨提醒着让他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