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马匪“沙里飞”

第13章 马匪“沙里飞”

初夏的早晨,已经赤日炎炎,离吐鲁番几十公里外的火焰山下,一队骑士正在戈壁上飞驰。“啪—啪—”两声枪响过后,两只不长眼的乌鸦落在地上。领头的骑士一把勒住了马缰,战马停在乌鸦尸体前。

“老二,这大镜面匣子用起来就是过瘾。”领头的骑士将两把驳壳枪摊在掌心说道。此人一身黑色粗布衣,粗犷的脸颊犹如刀削斧砍般分明,一脸的胡须让人看不出年纪,外套是大羊皮坎肩,和其他的骑士并无两样。

“哇哈哈—”他身后一个一脸彪悍的年轻骑士夹着马腹小跑过来,大笑之余,一脸的嘚瑟,“大哥,那你也不看看是谁缴获的,好歹他们的行踪也是咱发现的,不是吗?”说着他也从腰间掏出两把模样相同的驳壳枪,指着枪身金黄色的扳机和一个大环圆孔的击锤说道,“这东西叫‘金鸡圆眼盒子炮’,正宗的西班牙货,二十响连发。”

驳壳枪,在中国也叫盒子炮、快慢机、自来得手枪,而且根据样子的不同有很多种区分,有长苗、短苗、大肚匣子、大腰鼓、大鹅头盒子炮等称呼。中国人对这东西不陌生,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中,各派军阀相互混战,急需武器进行作战,而当时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国出口军火,但驳壳枪作为手枪则不在此列,因此驳壳枪成为各派武装的首选。到“二战”结束,德国和西班牙总共制造了大概一百多万把驳壳枪,百分之六十流入了中国。

那年轻骑士将两把驳壳枪塞回腰带上,从马鞍后侧抽出一支长枪,递给领头的骑士说道:“再看看这个,德国的毛瑟九八式步枪,现今最好的枪。”

领头的骑士摆摆手,示意不要,自己从马鞍后抽出了一支一样的长枪,双手握着枪瞄向远处:“这次收获不小啊!”

年轻骑士得意地说道:“那是,这次劫的是沙俄的军官,在欧洲也是响当当的军火贩子,专门来给蔡老幺送军火的。现在好了,咱以前的家当全埋沙窝子里了,九个兄弟一人两短一长。”

领头的骑士唰的一下,调换了位置,将枪对准了另一边的戈壁,“嗯,枪是好枪,不过要小心蔡老幺报复。”说着他调起了标尺,继续说道,“我们的那些家伙,回头全给金格送去,他那儿人多,家伙少。”

“大哥放心吧,后面我去送。我们这次保险起见,没打着咱‘沙里飞’的名头,蔡老幺没那么容易发现。”年轻骑士一脸不在乎的模样,“再说‘沙里飞’怕过谁,蔡老幺就是知道也不敢怎么样,难道他还想来打我们的主意不成?”

领头的骑士也自信地点了点头,“莫说是他,当年为闯出这‘沙里飞’的名号,我和你爹一夜杀了一百多马匪,那时候你还不到十岁,我也才刚满二十。可惜你爹了,响当当的一条汉子,就那么一场高烧,人就没了。”说完他叹息了一声,将枪口瞄向一块半风化的岩石,“咦,那里有人,过去看看!”

一行九人打马飞奔到了岩石边上。年轻骑士跳下马,将岩石后一个背着木匣昏倒在地上的少年翻了过来:“这不是小龙子吗?大哥……”

本来端坐在马背上的领头骑士听了他的话,敏捷地跳下马背。他探手摸了摸鼻息,对着年轻骑士喊道:“快,给他喝口水!”

好半天,被灌了几口水的少年才醒了过来。他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看见了周围的人,也看见了领头骑士,“大师兄!”那少年不知从哪儿来的力气,猛地翻身扑了过来,抱着领头骑士的腰哭道,“师父死了,庙被炸了……”

领头骑士猛然听到那少年的话,眼前一黑,险些一头栽倒。他缓过神来,抓着少年的双肩:“谁干的,谁干的!师父武功高强,一般人近身不得……”

那少年咳嗽了几声,才说道:“是洋人,一群蓝眼睛高鼻梁的洋人,还带着向导。他们抢光了庙里的东西,连山上洞里的那些佛爷都不放过,把头锯了下来,还让师父交出什么木简、地图,师父宁死不交,和他们打了起来。那些洋人打不过师父,死了好几个,剩下的人就开枪把师父打死了。”说完,那少年一屁股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领头骑士听了少年的话,虎目圆睁,几乎站不稳身,好半天后仰天长啸一声,飞身上马,向火焰山奔去。

其他骑士也不敢怠慢,年轻骑士把少年扶上自己的马背,一行人追着领头骑士就进了火焰山。

话说领头骑士,此人姓杨,名长清,是行走于吐鲁番到哈密之间的马匪,手下八个兄弟,人人一身好武功,外加好枪法,在这片大漠上劫富济贫,专杀贪官污吏、无良商贾和地主恶霸,人送匪号“沙里飞”。

此人嘴里说的师父叫龙行湘,本是湘人,乃当年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大将刘锦棠手下的头号战将。后来随刘锦棠跟着左宗棠剿捻军破西北回民起义,直到收复新疆,才干了件光宗耀祖的事情。他一路南征北战,歼灭阿古柏匪军无数,立下赫赫战功。后来龙行湘的名利之心淡薄下来,带着还是孩童的杨长清出走,路过火焰山时见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干脆就在千佛洞住下来,每日研习那里遗留的佛经,教导杨长清武功,一副火工道人的装扮。

杨长清本是甘肃人,其父是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招募的运送马料的驮工,后来给龙行湘做了随从,在新疆娶妻生子。没过几年,夫妻双双病死,只留下一个孩童,就是杨长清。

杨长清二十岁那年,下山采买,在吐鲁番出于义愤,杀了欺行霸市的当地官员,后来干脆拉起杆子,做了马匪。对此龙行湘也只是摇头,并没不满,反而说,这世道是该有人管一管了。

后来杨长清每年总会在千佛洞住上一段时间,遇见难缠的追兵也会躲进千佛洞。两人依然以师徒相称,情若父子。

十几年下来,杨长清“沙里飞”的名号越来越响,四方投奔来的江洋大盗、义士豪侠络绎不绝,但他统统不用,全推荐给了自己的把兄弟金格。金格的队伍越来越大,杨长清却只保持九人,始终不变。

几年后,龙行湘有一次下山收养了一个孤儿,取名叫龙本颜,意思是希望这孩子能永远保持本色,不要被世俗感染。此人就是那个昏倒在戈壁上、被青年骑士叫作“小龙子”的少年。

年轻骑士叫刘尚德,是“沙里飞”的第二代了。父亲早年随龙行湘征战,后来又随杨长清闯出名号,可谓忠心耿耿,只是去世得太早。父亲死后,刘尚德慢慢地取代了他爹的角色,成了“沙里飞”的二当家。

半天之后,一行人马出了戈壁,在火焰山中穿行,一路上杨长清归心似箭,倒是机灵的刘尚德已经抓着小龙子问清了事情。原来千佛洞七天前来了一伙洋人,十几个人,说是什么考古的,要在这儿研究山洞里的佛像。龙行湘也没多说,安排他们住下。

当晚见到壁画和佛像,那些家伙就露出真面目。他们带来了许多布匹,想要抹上胶水后将壁画粘走,又用锯子锯下佛头。杨长清听师父说过,那些佛像和壁画都是北魏时期的产物,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了。

那个领头的洋人,没有管壁画,而是盯上了残存的各种佛经、文书,不过他最感兴趣的还是一套木简。他无意中看过一遍以后,就向龙行湘索要。龙行湘虽不明就里,但也知道这其中必有蹊跷,又看见那些洋人开始粘壁画、锯佛头,连忙用木匣装了木简,交给小龙子,让他连夜出山。

那时,洋人已经有所发觉,气势汹汹地来要木简。龙行湘大怒,拔出多年未用的宝刀,砍死四五人,却难敌他们手中的大口径左轮手枪,身中数枪而死。

小龙子凭着对地形的熟悉,趁着夜色逃过了洋人的追捕。他没敢走大路,在山沟里穿行,用了七天时间才走出这火焰山,没想到昏倒在了戈壁上。

洞外不远处一座破败的寺庙早已化为灰烬,那里曾经是龙行湘的住所。石洞也一片狼藉,那些洋人用炸药将石洞炸得什么都不剩。杨长清端着双枪第一个冲了进去,发现洋人早已离开了。

埋葬完龙行湘的尸骨,杨长清带着人整理了千佛洞。那些珍贵的佛教早期壁画也被粘走了,还有用各种古文字书写的经书、手稿也都被搬空了。

望着被摧毁的千佛洞,杨长清又想起了龙行湘对着千佛洞说的话:“再过一百年,也许再过几十年,这些东西就会变成国宝,人们会重视它的价值,把它保护起来,但现在只能靠你我这些有志之士了。”

是啊,中国的东西岂能落在外国人手里?即使没有师父龙行湘的血海深仇,也不能让那些洋鬼子将中国的宝物带出去。

杨长清将手下的兄弟都撤了出来,发誓要找到这伙洋人。同时,他自己也坐在废墟上,打开了小龙子一直背在身后的木匣。

木匣里装的正是法乾和尚从沙漠里带出的张普遗物,至于法乾和尚自己的游记、地图早已被洋人拿走了。石窟中藏书甚多,杨长清从小在这儿长大,却从来没仔细地看过,从来不知道还有份游记和地图,这些都是后话了。

看了张普刻在木简上的文字,杨长清有些摸不着头脑,这更像是一篇神话故事,那个领头的洋人为什么会对这个有兴趣呢?那些佛门典籍哪个不比这个重要?

三天后,刘尚德带着消息回来了。那伙洋人出了火焰山后,去了吐鲁番,此刻正在吐鲁番的一家英国洋行里休整,领头的是一个叫斯坦因的英国人,说是专门来新疆考古的,一共带了十几个洋人。

杨长清集合了各兄弟,扬起手中的毛瑟九八,喊了声:“走!”一行人跃上马背,向山外走去。队伍最后还跟着一个瘦小的身影,也骑在马背上背着短枪。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搜救队异闻录2:白玉玄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搜救队异闻录2:白玉玄宫
上一章下一章

第13章 马匪“沙里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