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8.《证之于爱》

998.《证之于爱》

以色列

998.《证之于爱》

【点击作者】

大卫·格罗斯曼(1954~),以色列最著名的当代作家与新闻记者之一,他创作过6部小说,10部儿童故事和两部报告文学。《证之于爱》已被译成23种文字。

【情节浓缩】

小说共分为四部分,主要围绕故事叙述者莫米克的生活体验。第一部分“莫米克”讲述的是他在耶路撒冷的童年以及他对于“纳粹野兽”的探询,这一切都是由莫米克爷爷安舍尔·沃瑟曼的到来而引起的,安舍尔是德国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该部分通过小男孩的视点来展开,写作风格呈现出意识流特色,展示了小男孩无拘无束、天真、率直的想法以及他对周围世界的直接感受。

在第二部分“布鲁诺”中,成年的莫米克成为一名以色列作家,他延承了童年时期的敏感,但是更加多疑而悲观。故事纠结着莫米克自身和波兰作家布鲁诺的生命体验,由绚丽的句子构成,仿佛是对乔伊斯的一种戏谑模仿。布鲁诺跳入了波罗的海,并且神奇地从死亡中逃脱出来,最后,在海的爱抚中,他竟诗性般地变成了一条鲑鱼,重新生活在一个被剥夺了记忆的世界中。这部分的语言虽然很难懂,可是行云流水的灵动感加强。作者甚至信马由缰、一气呵成,几段几段都没有标点符号,而且不断改变叙述者和视点,令读者如坠入了一种迷宫状态。不过,尽管不甚明了常常出现,可是那沁人心脾的诗意和海洋的气息扑面而来,令人迷惑般沉醉。

第三部分“沃瑟曼”是关于安舍·沃瑟曼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历。沃瑟曼身陷当时的德国集中营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刀枪不入,无法被害。但是,对于沃瑟曼,生命最痛苦的是他无法死去。后来,集中营的德国军官尼格尔命令他讲述故事,并因此来获得被杀的机会。沃瑟曼讲的故事其实一半是神话、一半是寓言,它打破了想象和真实的界限,促使尼格尔重新审视自己的纳粹信条,使他无奈地意识到,自己通过倾听故事,被人性感染了。这里,作家或许在提请大家注意历史真实的荒谬性,同时,他又证实了叙述的力量,因为只有叙述才能使读者审视历史,但又超越了历史。

第四部分“卡齐克生平之百科全书”是通过百科全书的条来讲述卡齐克的人生,这也是小说题目“证之于爱”的来源。该部分的写作是碎片式的,故事支离破碎地按希伯来语字母次序排列重组,让人们在“后大屠杀时期”寻找“爱”。因此,整部分是对爱的解释和在爱的语境中给故事以解释,也同时为前三章情节中的细节给补充和加以脚注。其实它也是全书的高潮部分,因为当所有的解释要相互错综交叉,无穷递进时,前三章的联系也逐渐水落石出。

【作品赏析】

全书的题眼是永恒的主题——爱,而爱竟然要在死亡、疯癫、错乱、麻木、屠杀、欲望、权势中蔑视一切地重构起这个文本和实在的世界。证一切于爱中,作家仿佛悖义地用“爱”来诠释可怕的大屠杀,力图以最强烈的反差来突出人类对爱的无比渴望和缺失。从爱的词条去解释一切,其实也揭开了整部小说的错综结构:故事套故事,正如词条可以相互解释与引申。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青少年名著快读1000部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青少年名著快读1000部
上一章下一章

998.《证之于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