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势篇
02
势篇
一单元用兵之“势”就在奇正
形和势的关系是什么呢?前面说了,做事先看形,做起来就靠势。“势”就是创造“势所必然”。用兵要靠势,而战势不过奇正。奇正的变化无穷无尽,互相转化,就像圆环一样无始无终,循环往复。
7组织架构与指挥系统至关重要
原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注释
①分数:分、数都指军队的组织、编制。
②形名:旌旗和金鼓,文中指指挥的通信工具和信号。
译文
孙子说:治理人数众多的军队就像治理小部队一样,这是组织得好。指挥大部队就像指挥小部队一样,这是因为有规定好的指挥信号。
历史故事
鸳鸯阵
鸳鸯阵是中国古代阵法之一,此阵是由戚继光创立的,是明朝军队抗击倭寇时采用的一种战斗队形。
鸳鸯阵阵形以十一人为一队,分别由队长和手持长牌、藤牌、狼筅(竹子削成的长尖棍)、长枪和“镗钯”的士兵组成。进攻时,手执长牌和藤牌的人,主要是掩护后队前进。持狼筅的人负责保护前面的盾牌手,还负责掩护后面的长枪手进攻。长枪手则在打击敌人的同时,也照应着前面的盾牌手和狼筅手。最后一组就担任警戒、支援等工作。如果敌人迂回攻击,他们就持短刀冲上去劈杀敌人。
这种鸳鸯阵让各种兵器分工明确,充分发挥了兵器间的优势互补,而且阵形变化灵活,每个人只需要精熟自己那一种兵器,操作简单。戚继光正是凭借此阵,在与倭寇的作战中屡战屡胜。
戚继光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和诗人。他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扫平了多年肆虐沿海的倭患;还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十余年,保卫了北疆的安全。他是一位在练兵排阵、装备发明、军事工程上都很有建树的将领。
华杉详解
如果说“形”是实力,是战略,那势呢,也不能简单地说是战术或者执行。孙子讲的势,是人为制造出一种势态,俗话说“造势”,就有点儿这个意思。造势,然后用这种制造出来的势态去驱使团队,甚至呼风唤雨。
孙子更强调通过造势去影响人的心志:不管他心志行不行,只要给他造成那个势,他不行也得行!比如韩信的背水一战,就是把士兵置之死地,士兵心一横,也就拼死作战了。这种势,用现在的话来讲,一是指战术,二主要是指管理。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就是管很多人跟管很少的人一样,这就靠编制——也就是组织。把人们组织好后,管很多人就跟管很少的人一样,和运用自己的手臂一样方便。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开打了,指挥一支大军作战就跟指挥小分队一样,靠什么呢?靠“形名”,顾名思义,就是视觉号令。号令有眼睛看的,比如狼烟、信号旗之类;也有耳朵听的,比如冲锋号、集结号、击鼓前进、鸣金收兵之类。
所以《势篇》第一句就是讲管理和组织问题。戚继光的鸳鸯阵是一个典型,现在的企业管理学也可以说是一个典型。我们还是学生,不需要像公司一样管理,但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管理同样重要。想一想,如果我们是组长、班长,或者想在集体活动里担任领导的职责,管理知识就对我们分配工作、协调同学很有帮助啦!
名家注解
势
曹操注:“用兵任势也。”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曹操注:“旌旗曰形,金鼓曰名。”
8被误读的“正兵”与“奇兵”
原文
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注释
①奇正:古代军事术语,指常规兵与奇兵的战术运用。
②以碫投卵:碫,磨刀石。用石头打蛋,比喻极易摧毁。
译文
统率全国军队,即使遭受敌人的进攻,也不一定会失败,靠的就是正确运用“奇正”。攻击敌军像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靠的是“虚实”运用得适宜。
作战总是用正兵挡敌,用奇兵取胜。
历史故事
王僧辩平侯景之乱
王僧辩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的名将。他智勇兼备,屡获胜利。
南梁后期朝政混乱,大臣侯景趁机叛乱,且实力迅速壮大,很快就占领了都城建康,另立了一个傀儡皇帝。王僧辩当时是湘东王萧绎下属。他沿长江东下,进攻侯景,并一路收复失地,最后与另一位南梁大将陈霸先在建康城下会师,进逼侯景。
侯景看到梁军高旗巨舰,船只多得几乎截断长江。他很不悦,说:“梁军士气如此高昂,要先挫挫他们的锐气。”于是他率铁骑万人,鸣鼓向前冲。陈霸先却毫不畏惧,还对王僧辩说:“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贼今送死,欲为一战。我众彼寡,宜分其势。”他认为自己这方兵力雄厚,可以分兵作战。王僧辩听取了他的建议,派强弩军为前锋,轻骑随后,大军在中间冲锋,分三路冲击侯景。侯景战败东逃,顺江逃往海上,又被部下杀死。给江南人民带来灾难的侯景之乱终于被平息了。
王僧辩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名将。王僧辩原先在北魏当官,后来随父亲投奔南梁。他自幼受“好儒术”的父亲影响,学识渊博,因在战斗中先后平定了多处叛乱和起义,而以儒将之称远近闻名。
陈霸先
南北朝时期的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幼时家境贫寒,却胸怀大志。侯景之乱被平定后,梁朝的统治已岌岌可危。陈霸先在与对手们的争斗中胜出,最终废黜了自己扶植的傀儡皇帝,取代梁朝,建立陈朝。
华杉详解
“以正合,以奇胜”,与“兵者,诡道也”一样,都是《孙子兵法》里常常被误读的一句话。最大的误读,就是把“奇”认为是“神奇”,以为奇兵是敌人意想不到的军队。实际上,这里的“奇”,是数学里奇数的意思,古人又称为“余奇”,即多余的部分。正兵安排好了,余下来的就是奇兵,简单地说,就是预备队。
曹操注解说“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因此“正奇”是一个先后概念。两军对阵,先用正兵合战,双方主帅在后面看着,看到关键的时候,投入预备队——奇兵——决胜,这就叫出奇制胜。就是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力量都使出来,随时保留一些力量,关键时候才用。
“以正合,以奇胜”并不是孙子的发明,从孙子往前一千年,仗就一直这么打。最早有一部黄帝兵法,叫《握奇文》,书名里的“奇”,就是机动部队的意思。
奇正千变万化,在正面作战的是正兵,两翼斜刺里杀出来的是奇兵。但如果两军对垒,正面战场的没动,侧翼先冲击敌人,等敌人乱了阵脚,正面大部队再压上去,这种情况,侧翼的小部队是正兵,正面的大部队是奇兵。所以才说,正兵、奇兵是一个先出后出的概念,而不是多与少的概念。如果僵化地理解,奇正就无法相互转化了。
那么奇正之间怎么相互转化呢?其实很简单。以陈霸先和王僧辩的联军为例,已经投入战斗的,是正兵;准备上场的预备队,是奇兵。预备队投上去,就变为正兵了;正在打的部队撤下来,又变成奇兵。
这一段里还有一句话:“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因为《势篇》之后专门有一篇《虚实》,这句的内容就留到下一篇再讲了。
《孙子兵法》讲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是指分战时的排兵布阵,不是讲奇袭。以为他的“以正合,以奇胜”,是想贪巧求速,奇袭得胜,就是对孙子的误解。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以平时的认真为主,临考前的冲刺为辅,这是“奇正”。但如果平时不用功,只打算靠考试前的冲刺,这就不是“奇正”,而是投机取巧了。
名家注解
以正合,以奇胜
李筌注:“当敌为正,傍出为奇。”
9善于应用奇正配合
原文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注释
①声不过五:指五声,宫、商、角、徵、羽。
②色不过五:指五色,红、黄、蓝、白、黑。
③味不过五:指五味,酸、咸、辣、苦、甜。
译文
所以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像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像江海一样永不枯竭,像日月运行一样周而复始,像四季变化一样循环往复。声音只有五种,可五音的组合变化听不胜听;颜色不过五种,但五种色调的组合看不胜看;味道不过五种,但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尝不胜尝。作战的方法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变化无穷无尽。“奇”“正”相生,相互转换,就像旋转的圆环一样没有尽头,谁能用得完呢?
历史故事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斗之一。东晋能以八万军队大破前秦八十余万大军,保住东晋政权,对“奇正”的运用占了很大的原因。
淝水之战前,前秦统一了北方,国力大增,秦王苻坚便准备攻击东晋,一统天下。两军最后在淝水两岸对峙。
战前,晋军指挥谢玄派使者,请求苻坚让晋军先渡河,再与前秦一决胜负。秦将大多不同意这个请求,但苻坚认为可以对晋军半渡而击,于是假装同意了晋军的要求。可没想到,由于秦军数量太多,前方的军队后撤时,后面的部队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加上晋军有人大喊“前线的秦军败了”,秦军顿时大乱。晋军趁机渡过河来,摧枯拉朽,大破秦军。
谢玄
东晋名将,东晋名臣谢安的侄子。谢安推荐谢玄负责长江以北的军事活动,以抵御前秦。谢玄招募骁勇之士组建训练了北府军,在淝水之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华杉详解
战势不过奇正,简单地说,就是分兵——分为正兵、奇兵,配合着打。而且正奇是动态的,随时相互转换的。不要把所有的兵力放在一块儿,不要把所有的力量一下子使完。在战前要分配正兵、奇兵两支兵力,互为犄角,相互配合。交战的时候,也不要把所有的部队一下子派出去,一定要留一部分在手里,要有预备队。先打出去的是正兵,后打出去的是奇兵。看到胜机出现的时候,把奇兵打出去,这叫出奇制胜。
我们用淝水之战的例子分析一下。
苻坚错在哪儿?人人都说他愚不可及,人家喊你退,你就退?苻坚当然不会那么傻,他有他的盘算。他是打算假装同意谢玄,等晋军渡了一半河,铁骑掩杀过去,就把他们都消灭在河里了。这可是教科书式的“兵半渡可击”,没有问题。
问题在哪里呢?在于没有分兵,没有分奇正。退可以,侧翼应该留一支奇兵。如果正面有什么问题,或者谢玄居然上了岸,杀过来了,侧翼给他拦腰一击,他就占不到便宜。苻坚太大意了,他没把晋军和谢玄当回事,就没做奇兵安排,于是军队都挤在一起,最终造成混乱。而东晋有奇兵,就是那个大喊“秦军败矣”的朱序。朱序本来是前秦俘虏的东晋将领,淝水之战前,苻坚派朱序去劝降谢石。朱序见了谢石,就说秦军虽然号称八十万,但还未集结完毕,应该速战,击溃秦军前锋部队,便有胜机。谢石、谢玄得了这个情报,才赶紧安排速战。
我们还可以用足球赛来理解正奇之用,控球的就是正,跑位的就是奇。球一旦传出去,正奇就转换,接到球的变为正,传球的变为奇。这球场就是战场,分分秒秒,到处都是奇正转换。“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这就是正奇之变。
所以咱们研究战斗,就像研究足球赛,不要以为出奇制胜是出了奇招。这世上没什么奇招,就那几招,人人都知道,关键在于足球教练的领导管理能力、战略思想、战术智慧,以及球员的体能、技术、经验、灵气和训练。不抓这个,哪有什么奇招让我们得胜?练球如此,学习亦如此。
二单元如何为胜利造势
势险和节短,是我们设计任何工作方案的基本原则,就是前期准备、策划很充分,这就是蓄势待发。把动作搞简单了再动手,动手就那一下子,一战而定,一发而中。
10掌握发动的时机和距离
原文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
注释
①鸷鸟:一种凶猛的鹰隼。
②节:距离,指在越短的距离发动攻击,冲击越迅速和突然。
③弩:弓弩。
④发机:发射箭矢。
译文
湍急之水能将巨石冲走,是靠飞快地奔流,这就叫“势”。鸷鸟迅飞猛扑,以至能将鸟雀捕杀,这就叫“节”。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他发动的态势是惊险的,他的行动节奏是短促的。惊险的势就像张满的弓弩,短促的节奏就像击发弩机(把箭忽然射出一般)。
历史故事
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伏击战,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魏国与齐国之间。
魏国曾经是战国七雄中非常强大的诸侯国之一,时不时就想要吞并其他国家。这一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没有直接去救韩国,而是准备攻击魏国都城大梁。魏国便派主帅太子申、主将庞涓率领十万精锐迎击齐军。
齐军的主帅是孙膑,面对魏军的追击,他采用了“减灶”的计谋引诱魏军。庞涓以为齐军溃逃,便扔掉了大量物资,轻装急行,企图一举击溃齐军。而孙膑则在魏军的必经之路设置伏兵,等庞涓携带少量部队追到的时候,齐军万箭齐发,庞涓兵败自杀。随后,孙膑又回师猛攻后方的魏军,最终全歼魏国精锐部队。魏国从此失去了争霸的资格。
孙膑
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家。孙膑是孙子的后代,他曾受人迫害,遭受膑刑,导致身体残疾。孙膑投奔齐国后,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先后帮助齐国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华杉详解
这段话的关键是“其势险,其节短”。“势险”,是积累的势能最大,力量最大;“节短”,是释放能量的距离最短、时间最短,那就能准确命中而且有最大杀伤力。
这就像射箭,如果我射箭的力量不够大,箭速不够快,我就射不远。但是,如果我离目标不够近,我就射不中!很多人一定都听过百步穿杨的故事,但兵法告诉我们,不要指望百步穿杨,要争取在十步之外射垃圾桶,那样才能射中、射穿。我们看猎豹妈妈教小猎豹猎羚羊,就不会从百步之外发动追击,而是悄悄地摸到猎物五步之内,然后从草丛中一跃而起,一下把猎物扑倒,这也是一个道理。
在前文里,孙子说了“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胜于易胜者也”。善战者都没有智慧的名气,没有赫赫战功,因为他打的仗都容易打。所以,善射者也没有百步穿杨的美名,因为他都是摸到猎物眼皮底下再射。孙膑就是这样的一个善战者,他先是制造假象让庞涓追上来,然后在他必经之路上,就在他的眼皮底下设下埋伏,等着魏军送上门来,一网打尽。
战,要一战而定;击,要一发而中。所有的功夫都放在研究这一击上,蓄积能量,打磨箭头,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把这些都准备好了,其势险、其节短的一击就一定能射中。这就是《孙子兵法》的一贯思想。
势险和节短,也是我们工作和学习的基本原则。我们做事也要能“致命一击”,不过这需要充分的前期准备和积累。如果我们动手做一件事,发现好长时间还没弄完,那就赶紧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前期准备没做好,或者方向不对。因为这时已经不能“一击必中”了,而是“乱箭齐发”,不仅射不中,还要浪费大量精力。
11以乱势误导敌人
原文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注释
①纷纷纭纭:纷纷,旌旗翻转的样子。纭纭,是士卒之貌。指杂乱而众多。
②斗乱:于纷乱状态中战斗。
③形圆:部署军队如圆形,文中指能应付各种可能情况。
④治乱,数也:数,组织编制。治乱要看组织纪律。
⑤形之:形,暴露。把伪装暴露给敌人看。
⑥予之:给予敌方利益。
译文
在纷纷纭纭、乱糟糟一片中战斗,要使军队不混乱;在混混沌沌、不清晰的情况中打仗,要部署得可以对付各种可能情况而不被打败。混乱从严整中发生,怯懦从勇敢中发生,软弱从坚强中发生。是严整还是混乱,靠组织编制的好坏;是勇敢还是胆怯,靠态势的优劣;是强大还是弱小,是力量大小的表现。
所以,善于调动敌军的人,会用假象迷惑敌军,敌军就会(据此判断)跟从我方的调动;给予敌军一点儿利益,敌军必然趋利而来。用利益去调动敌人,用重兵来等待敌人。
历史故事
庸浦之战
庸浦之战是春秋时期吴国和楚国一系列战斗中的一战。在这一战里,楚国诱使吴国进入埋伏圈,大败吴军。
这一年,楚国的君主楚共王死了,吴国便打算趁机进攻楚国。楚国大夫养由基说:“吴国趁我们君王刚死的时候来攻击,一定是以为我们不能出兵,所以他们必然会掉以轻心。”于是,养由基向楚国司马子庚提出设下埋伏、诱敌深入的战略,子庚采纳了这个建议。
两军交战的时候,养由基先是率领部分楚军,进击已渡过长江的吴军,然后又诈败后撤。吴军不辨真假,尾随楚军追到了庸浦这个地方。早等在这里的子庚,就指挥埋伏于该地的三处伏兵猛攻吴军。吴军遭到突然袭击,无法组织抵抗,只能溃败而逃。
养由基
春秋时期楚国将领,是古代著名的神射手。养由基是小国养国人,养国被楚国灭亡后,养由基成为楚国大夫。据说他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每一片柳叶的中心,成语“百发百中”“百步穿杨”就是根据养由基的故事而来。
华杉详解
孙子的这一段话,都是讲“动敌”:让敌人感觉我很混乱,很弱小,很胆怯,实际上我很齐整,很强大,很勇敢。
纷纷纭纭,只是看似乱糟糟一片;混混沌沌,只是看似混乱,而实际上法令严明,职责清晰,各有分数,扰而不乱。总之,就是为了欺骗敌人。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曹操注解说:“皆毁形匿情也。”所以这些也都是假装给敌人看,是为了隐藏我军实情的。让他看见乱,其实是治;让他看见怯,其实是勇;让他看见弱,其实是强。乱生于治,要军纪治理非常严明,才能做到表面乱糟糟,实际井井有条;怯生于勇,要有超出一般的勇敢,才能看上去假装败退,吸引敌人;弱生于强,要有超强的实力,才敢示弱让敌人倾巢来攻。
所以,“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治还是乱,是分数问题。分数在前文已经讲过了,是组织架构。勇还是怯,是兵势问题。比如韩信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战就得死,在这个形势逼迫下,每个人就都必须拼命作战,胆小的也会变得勇敢。强弱,是一个示形的问题。前文也举过一个例子,就是“白登之围”。刘邦派使者去看匈奴冒顿。冒顿全给他看老弱病残,刘邦就上当了,以为匈奴只有老弱残兵,结果三十万大军在白登被冒顿包围,差点儿回不来。
楚国佯装败退吸引吴军,是对这一段的诠释,上一篇孙膑用“减灶”的计策,也是对这一段的诠释。实际上不止他们,历史上凡是想要诱惑敌人的人,大多会采用这种方法:给予敌人一点儿小利,敌人就会来夺取;用小利去诱动敌人,再用强兵劲卒去对付它。如果我们遇到这么会装的“敌人”,该怎么办呢?那就必须擦亮眼睛,别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而冲昏了头脑,想想孙子始终提醒我们的“先胜后战”——先保证自己不会失败,再去考虑战胜的办法。
名家注解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曹操注:“旌旗乱也,示敌若乱,以金鼓齐之。车骑转而形圆者,出入有道,齐整也。”
王皙注:“将欲内明而外暗,内治而外混,所以示敌之轻己者也。”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曹操注:“皆毁形匿情也。”
12把对的人放到对的地方
原文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注释
①战人:指挥士兵。
译文
所以,善战的人,是靠制造有利的态势来取胜,而不是苛求将兵。因此,要选择能利用各种有利态势的将兵。所谓“任势”,是指善于造势的将领作战,就像转动木头和石头一样。木石的性情,是在平坦地势上就静止不动,在陡峭的斜坡上就滚动,方形的会静止,圆形的会滚动。所以,善战者所造就的有利态势,就像让圆石从极高的山上滚下来一样,这就是所谓的“势”。
历史故事
锦囊妙计
大部分人知道的“锦囊妙计”,是关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典故。不过,这里的锦囊妙计却是曹操使用的。
曹操要去征讨汉中的张鲁。临行前,他留下了张辽、李典、乐进和七千余人的军队守合肥,而且还给护军薛悌留了一个信封,说敌人来了再打开。
曹操大军离开没多久,孙权就率十万人来取合肥。四位大将赶紧打开信封,里面写了:“如果孙权来,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不要出战。”这信太简单,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张辽却懂了。他说:“丞相出征在外,如果等他来救,我们这城已经破了。丞相这是叫我们趁孙权兵势未合,先跟他打一下,灭灭他的威风,然后可守。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于是李典和张辽两员猛将,趁孙权立足未稳,即刻出战,果然大破孙权。吴军的气势没了,张、李二将再回城中守备,守军便心安气盛。孙权吃了这个小败,又重新收拾军队来攻城,可攻了十天攻不下,只好自己撤退了。
张辽
三国时期的曹魏名将。张辽在汉末的乱世中,先后跟随过何进、董卓、吕布等势力。吕布被曹操打败,张辽便归属曹操。合肥之战中,张辽率领八百将士冲击东吴十万大军,差点儿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后,张辽威震江东。
华杉详解
俗话说,形势比人强,胜负之道在于怎么造势,这得主帅自己研究。什么事没干好,领导不能骂下面的人不行,或者逼下面的人去干,因为责任在自己,是自己没安排好。即便是别人不行,那也是他自己没选对人。所以优秀的领导者,求之于势,不责怪下面人。
曹操的这个“锦囊妙计”就是用对了人。合肥守军孤立无援,如果曹操只找勇猛和好战的人,就容易贸然出击;如果只找保守胆怯的人,就容易军心不稳。所以他选了几个性格各异的将领,优势互补,果然解决了这个问题。
李世民的大将李靖曾说,兵有三势:一是气势,二是地势,三是因势。
气势是什么,首先是我内心强大,然后别人也认为我强大。气势不是虚的,是真的,是实力积累出来的。
地势,是占尽地利。就像诸葛亮失街亭,街亭就是地势。街亭在,地势就在;街亭没了,地势就没了。地势没了,怎么打也没用,只有撤退。
因势,就是因人之势:根据对方的势,因势利导。曹操的锦囊妙计,就是知道孙权来的人多,先到的必然想等大部队到了再动手。于是他利用这个兵势,先给孙权一个迎头痛击,吴军的气势就被打下去了,曹军的气势就壮了。
所以,我们把“势”造好,再把对的人放到对的地方,那就一切自然而然。
韩信破赵之战,把一万人的军队背水列阵,面对敌军二十万人,人人殊死作战,为什么?因为韩信是“任势”,不是责人。那“势”就是无路可逃,只能跟敌人拼命。淝水之战,苻坚率百万之众面对晋军八万人,虽然也说过“退后者斩”,可挡不住士兵逃跑。因为那“势”是有路可逃,当官的来斩,没有来斩的敌人多!
因此,很多包围战往往都要留一面给敌人逃跑,这也是造势:不给他殊死作战的势,让他有逃命的势,这样敌人才不会跟我拼命,不至于杀敌一千,自伤八百。而且,如果能在他逃跑的路上埋伏一支奇兵,把他歼灭,那就更完美了。
所以善战者,任势不任人,任势而后择人。士兵是勇是怯,不在于他的性格,主要在于将领把他置于什么形势。把对的人放到对的地方,才是领导力所在,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问题来了,不要只责怪人,如果大家能把造成问题的“大势”改善好,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名家注解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杜牧注:“善战者先量度兵势,然后量人之才,随短长以任之,不责怪说下面人不成器。”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曹操注:“任自然势。”
梅尧臣注:“木石,重物也,易以势动,难以力移。”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杜牧注:“转石于千仞之山,不可遏止者,在山不在石也;战人有百胜之勇,强弱一贯者,在势不在人也。”
《势篇》全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