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丰富自己,让情有所系
四、丰富自己,让情有所系
如果还对异性抱有好奇之心,人无论多大年纪都不会枯萎。两位单身老人在经年累月的交往过程中,如果产生强烈的倾慕,对彼此的优点、能力、人品、修养颇为欣赏,就有可能会义无反顾地投入对方温暖的怀抱。这时心有所动的老人会担心,儿女是否同意?恋人会质疑这份好的感觉真到了一起是否还能保持?甚至想到万一他/她走在自己前头,又会如何。
儿女有儿女的生活,用儿女之情填补自己晚年的孤单心境,很难奏效,父母的付出与得到难成正比。渐入老境之后,一个人的世界是否可以再上演一出黄昏之恋?无论儿女持什么态度,老年自己确有这种权利。俗话说,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
一位大姐这样说:“我今年已经退休了,有一个儿子,他现在在国外读书。我是个单亲母亲,难的时候已过去,我已经把孩子带大。现在我衣食无忧,孩子拿到奖学金,经济上不必我负担。家里房子不缺,我父亲给我们娘俩留下了房子及一些存款。我原来在银行工作,收入稳定。我并不需要找一个男人,并依靠他生活。
“可是退休之后,我总觉得老了要是能有个知冷知热的伴儿,彼此相互照应,陪伴后半生是一件不错的事。可是再婚市场的情形不容乐观。2016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全国近两亿老年人中有三分之一是离异、丧偶的单身老人,而其中又有三分之二是女性。且空巢老人又占老龄人口的半数,这么多单身女性、空巢老人,到哪儿去寻觅可心的男人?”
男性总希望找个比他年轻的来衬托自己的魅力,这是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影响,这种意识与男性的征服欲有关。中老年女性再婚困难是事实。现在大家都很现实,找对象的顺序最好是“没结过婚的”,其次是“离异无孩”的,再者“孩子跟对方”,再不济“有个女儿”,最差的情况是“带个儿子”。因为嫁女儿是一次性开销,而儿子的开销是不断的。这种算计,让人碰在一起,冷静得一塌糊涂,到哪儿去找激情?就算开始有些激情,能保持到结婚的少之又少,能最后走到一起的只剩了不到5%。
退休之后,一到晚上,她便觉得无比寂寞。有一天,她一个人在家,半夜发现旁边的老房子遭贼了,慌得不敢开门,也迈不开步。她想,如果是两个人,就不会那样。她不想消极对待,于是决定上网试试。
上网不久,她就和一个人触电了。虽然他们两个人语言不通,但是可以用翻译软件聊天。母亲把这事告诉了儿子,儿子没有阻拦。虽然两个人不会彼此的语言,沟通不易,但是还是能聊到一起。他们有共同的爱好,都喜欢音乐。他们之间没有金钱上的纠纷。这个男人没给过她什么,当然她也不会去讨要什么,但是她还是感觉得到他们之间有一致的情趣或情调。有时他们会共同欣赏一首乐曲,一起陶醉。有了对音乐的相同爱好,浪漫不期而生。这让她心中有一种震撼,甚至觉得是对年轻时缺失的一种补偿。人之将暮,也许的确该豁出去了。可她又有点豁不出去,那片土地对她是陌生的。两个人的文化背景迥异,如果接受他的求爱,她能适应异国他乡的生活吗?他比她大,万一他走在前面,自己会进退两难吗?这些都让她不安。网络的世界毕竟不真实,她十分犹豫。
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弥补自己的缺失,应该说挺积极的。找到的这种感觉的确挺美好的!能把爱的情调调到最大音量和最高意境并不容易。如果调度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是弥足珍贵的人生一页,和自己喜爱的人在网上情深意长一次,是一件幸福的事!这能使人把孤寂、单调、枯燥、乏味、忧愁、失意等抛到九霄云外,能得到一种心满意足的感觉。彼此怦然心动地往来、真诚无邪地亲近、互为乐趣地和睦相处,是人生之乐事。缺少真诚,网恋就不可能走入现实。
当然,网恋很容易见光死。两个人在网上爱得一塌糊涂,见了面之后就分道扬镳,这种概率很大。网络本来是虚拟的世界,彼此原本陌生,没有心理负担,所以有什么想说的小秘密可以互相倾诉,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亲近感,仿佛已经走进对方的内心。因为只是聊天,没有实际相处,所以很难暴露各自的缺点,互相看到的只是对方的优点,又能偶尔排解寂寞,所以觉得对方越来越有吸引力,于是网恋。
网恋了,当然会设想现实生活中可不可以在一起。经过初步了解,觉得还不错,就该约着见见面。在这一段时间,不要吝惜对对方的关爱和殷勤。这并不是委曲求全,这不算有失尊严和不设下限的爱,而是在用聪明的方式,敏锐地观察与关爱对方。
这里牵扯到如何看待生命,怎么看待婚姻的问题。如果追求的是稳定,是要从一而终,白头偕老,那么慎重是必要的。假如已经进入生命的黄昏,活力对老人而言已经进入减法。现在拥有,在暮年之时是否比天长地久更为时不我待呢?如果这份好感是对长期以来缺失的一种补偿,是否应该更珍惜一些呢?
至于在异国他乡,有没有不适应之处,答案是一定的。别说文化、生活背景不同,就算一致,走到一起也得彼此就合。说婚姻是相互扶持,不如说是在对方的世界里,彼此做留有底线的迎合。如果有一方失去了迎合的姿态,剩下的那个就会在婚姻里孤独无依。
婚姻和爱情是有区别的,不同在于,谈情说爱是在寻找一个彼此相爱的人,婚姻则是努力做一个彼此相宜的人。无论您生活在哪里,和谁在一起,婚后的生活都没有原则,只有底线。只要不超出您预设的底线,所有的委屈您都不会觉得是委屈。如果您一点儿将就的念头都没有,希望保留目前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姿态,那就不必接受求婚。这年龄段找伴儿,不求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求说得来、合得住、吃得惯,两人一起开心不烦。
如果您想永远自在潇洒,对自己的惯性不做任何改变,那您最好仅仅停留在网恋的世界,只要他也同意。只恋爱,不结婚,也挺好。因为只要结婚。和您结婚的人,一定会对您、对婚姻有所期待。婚姻需要用小的让步,换来大的圆满。婚姻需要接受的人有一种放下绝对自我的谦逊。也就是我爱你,尊重你,关心你,要是能让你感觉更舒服,我乐意做出改变。这是必要的前提,得有这种准备。
如果您是单身老人,会希望有一个贴心贴肺、知冷知热、能准确而深入理解您的知己在身边,跟您沟通与交流。这样就不至于孤单、寂寞。孤单的人偶尔心中也会有汩汩的清泉流出,遇上眼神与眼神的交流,会心中温热。
人到晚年,在一个人的寂寞生活之中,突然得到了一种深切的关爱,是幸福的。这爱是有热度的,是温暖的,这份温情会温暖丧偶之后孤寂的老年生活。如果您觉得可贵,希望保存这小小的火种,但不等于您的儿女也同样有此愿望。而他们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并不寂寞,没有如孤独的父母亲般强烈的情感需求与渴望。没有了父爱,还有母爱,抑或相反。要儿女从体贴的角度接受其他异性带给父母的情爱,对儿女而言,并非易事。
李老师说,他妻子过世已经有几年了,儿子也已成家立业。他好不容易才慢慢从悲痛之中缓了过来,适应了一个人冷暖自知的生活。妻子得的是心血管病,卧床多年,照顾她的那些年,他觉得身心疲惫,总算是尽心尽力地服侍她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他没有奢望过再有人能嘘寒问暖,没有想过再得到体贴入微的关怀,只想安静地度过晚年。没有想到,在学书法的老年课堂里,他遇到了一个对他特别体贴的一起学习的同窗。她老伴儿也病逝了,儿子已经结婚生子。现在她一个人单过。不知怎么的,他们好像特别谈得来。他们都到东北兵团插过队,都曾码过麦垛,起过萝卜窖,仿佛是熟识多年的老友,同时又轻轻拨动了那不知在哪里沉睡、未曾想去撩拨的心弦。
李老师知道她愿意和他待在一起,愿意听他条分缕析地品评一幅字画、一帧作品,抑或谈谈社会时政。他似乎也愿意和她在一起,甚至邀请她去家里做客。她会变出一些食材,他们一起把这些化作佳肴。她甚至希望时光定格在那一刻。
或许母子心有灵犀,孩子能体会到母亲的情绪变化。有一天她儿子问起,做母亲的也没有瞒着儿子。她满怀期待地想听一下儿子的意见,没想到儿子比较拒斥这件事。儿子没有直说。过了些天,他对妈妈说,现在孩子小,花钱的地方多,他们又都挣的有限。母亲问他需要多少支持。他说能不能把家里房租的折子给他。母亲听完有点儿发蒙。
她家的确在城里还另有一处住房,那是她丈夫单位分的。她现在住的,是自己单位分的房子,那处住房租出去,租金的折子一直在她手里。母亲心寒了,她明白儿子是不愿意她再情有所系。李老师从来没有惦记过别人家的家产,更是从来没有想过他的儿子会参与到别人家的遗产继承之中。仅仅是两个人彼此颇有好感而已。她自己也没有否定过儿子有继承权,可是没想到儿子现在就要,总感觉应该是在自己百年之后吧。房子是父母一生辛劳所得,父母倾心把儿子养大。可以说,在他独立之前,父母对他的付出一直都很多。儿子娶妻生子,母亲都竭尽全力地帮助。怎么母亲还没闭眼,他就会想到来分割财产呢?她觉得寒彻心扉,心情很糟。她自觉后退,不想和李老师跨越雷池半步。这让李老师很是失落。
不少儿女觉得若有其他人和他分割父母的爱,会从心里不愿意接受。他们觉得父母只属于自己,不想被别人分享。如果是原配家庭,父母本都是他的,不存在割裂。而如果现在老父老母的心另有所属,他会不那么高兴。即便从父母的角度考虑,他不能阻拦,但情绪上的反感与敌对是会不自觉地流露的。父子两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心态自然也会不同。
的确也有人能做到以父母的需要为先。比如徐志摩的儿子。他母亲张幼仪,新中国成立前夕移居香港,与邻居中医苏纪之有了感情,结婚前写信征求儿子意见。徐积锴回信说:“母亲生我养我,守节三十年,恩比天高。而母亲一生,很少快乐。您也需要抚慰。谁能安慰您,谁能陪伴您,如果您找到这样的人,我定会把他当作父亲一样侍奉。”她的儿子能体察她心里的苦。
至于说到亲情与财产继承,如果父母不再婚,并不存在分割财产一事。如果儿子一旦知道父母的心已另有所系,就会担心原来铁定的财产继承会出现变更,担心家中的财产另有分割。出于利益考虑,他可能会说出一些让父母觉得伤感情的话,做出一些令父母难堪的事。这是再婚时可能遇到的事。如何处理与子女的关系,是在决定再婚之前要想清楚的。
从法理上讲,夫妻一方死亡后,夫妻共同财产并不是全部归另一半所有,而是要将夫妻共同财产做分割的。配偶如果想拥有所有的共同财产,除非配偶生前有遗嘱赠予,明确写明财产只归另一半,不然就存在遗产分割。配偶一方只有共同财产的一半,其余的是被继承人的遗产。儿子有权提出财产分割,这是法理允许的。儿子现在索要房租的折子,是他在与母亲做财产分割之事。这是他的权利,只存在比例与迟早的问题。
从情义上讲,父母把全部的爱给了儿女,而他们未必会完全从父母的感情需要出发,爱父母之所爱,体察父母之需。做不到,父母会伤心,但应该理解。做父母的期望值不必过高,不要理想化地要求儿女,尽量换位思考,心情会好一些。当然,真打算再婚,签订一份婚前协议,写明现有财产的分割,让两边的儿女都放心,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如果相爱的两人并未惦记对方的财产与住房,也不必谁对谁承担养老送终的责任,那就在生命的这一段时光彼此烛照对方,未必一定要走法律程序,可以考虑同居。
按一些法庭的统计,在所有老人的离婚案件中,再婚老人离婚比例占到80%至90%,因此,再婚一定得慎重。导致再婚老年人离婚的因素较多,老人生活习惯相对定型,互相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一方是在“找保姆”,另一方是“找依靠”,这种婚姻更脆弱。加上双方子女与财产分配出现纠纷,再婚离异就很普遍。专盯老人的财产,以结婚的名义搜刮钱财,就更别提了。
人上了年纪,很容易因年老体衰而变得灰暗、沉寂,而爱情、亲情、两性之间的肌肤之亲,可以把人从孤独寂寞之中拯救出来。两性相悦可以让人兴奋、愉悦,有安全感、有信任感,爱的感受能驱除衰老和疾病。没有比这个更愉快、更有意义的事了。不必把是否履行法律程序看得太重,两个单身的老人相恋,本身最值得珍惜。
假如选择同居,也被称为“走婚”,有可能避免许多麻烦。好就在一道,不好就两便。当然,双方没有婚姻关系,没有同居期间财务支付的相关证据,是无法获得法律保障的。这点在做选择的时候也得想清楚。利弊兼而有之。
此外,儿子对母亲所爱之人不信任,也情有可原,亲情可以日后慢慢培养。两人认识时间较短,了解还不那么充分,还是不必仓促成婚,一起生活“磨合”很难。别太在意子女的肯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彼此多多接触,相互关照、相互理解是最为重要的。
爱情是一种相依为命的感觉,是身处寂寥却不感寂寞,是路漫漫,却愿意与你一道走过……世界很大,人生苦短,拉住一个人,随时随地能握住你的手,就拥有此生幸福。人生难得知己,千万惜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