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前言

当我们渐入老龄

不知不觉中“80后”独生子女的父母已渐入老龄,在乎也好,无奈也罢,无论心理准备是否充足,都抵挡不住生命的脚步。完满地走完生命的岁月,并非易事。中国的最大变数是超老龄社会的到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3亿,占总人口的16.7%。中国老龄化程度已是国际标准的1.5倍,我们身陷其中。社会过度老龄化,将挑战每一个人。

老龄化是世界趋势,这与战后婴儿潮有关。二战结束后,远赴战场的男人解甲返乡,触发了婴儿潮。世界不少国家均出现了婴儿潮。而中国的老龄化,一方面与1949年以后鼓励生育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的寿命变。据民政部统计,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的24%。全世界四个老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性别间的死亡差异又使女性老人成为老人群体中的大多数。

一个社会未富先老,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再过二三十年,满大街将有很多老年人,而年轻的面孔越来越少,社会活力会因之不断下降。当老龄化超过经济发展的水平,会制约后续的经济发展。一个家庭如果老的很老,小的很小,需要被照顾的人超过半数,而其退休收入不足以承受请一个全职看护,那么这个家的收支就难以平衡。在发达国家,采用的是“接力”式养老模式,家庭赡养功能部分被社会机构代替。这种养老模式中,父母与子女间不存在赡养问题。我们生活在中国,对父母的赡养责任主要需要子女承担,大家只有面对。

随着社会过度老龄化,这一问题影响的不仅仅是政治与经济,还有社会伦理问题。我们受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独生子女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能够安排好自己的晚年并不易。局限之中的我们,每人都面临种种选择。每个人的心理、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经济基础、生活环境、身体条件皆不同,如何选择自己的晚年之路,只能以快乐为准。晩年生活幸福与否,不在于活得长短,温饱之后,与生活水平的高低也无十分直接的关系。

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国外还是国内,单住还是与子女同住,关键在于这份生活是不是自己想过的?怎样的生活能让自己放松、自在,心情舒畅,少些纠结?有人追求精神文化上的格局,有人追求健康和身心快乐,有人享受膝下承欢儿孙满堂。只要是按自己的选择,过自己愿意过的生活,即便难,也会有一种生命的满足。过得好坏,以快乐与否为准。

无论是初老的老人,还是进入了高龄的,人都逐步进入了一个衰老过程,这个过程约有三十年。这是一个缓慢的退行过程,真想把握好这一段岁月不易。我们可能不只会在心理上出现老人心态,身体上还可能开始“退行性”变化,只不过这个过程未必是突变,可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发生的。在这个漫长的下坡路上,可否借助这段激情不再、压力变小的生命时段,让我们充分体会生命的充实与幸福?有研究证明,人的判断力在65岁时达到最好的时段。人生的下坡可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可以深刻而平和地看待各种事物。

面对老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对待,一些具有特殊技能、有自己事业的老人,在他们的日程表中,没有排下“老”字,七老八十在他们那里云淡风轻,眼前有辽阔的世界,有忙不完的人生耕耘。他们与百岁相比,自甘小辈。还有一些在温饱线上努力的老人,还在田里劳作,还在寒风酷暑中坚持,变老的无奈也只有被搁置在生存之后。

而一些退休老人,以家庭为初老的港湾,那他们要面对的是宗法血缘社会的逐步改变。大家族已经变得稀有,核心家庭成为主导,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婚不育。超稳定的家国结构,别看稳稳当当地延续了几千年,但是转眼就被社会转型打破。老人在家庭中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几千年来,一直是子辈依赖父辈建家,父代依赖子代养老。而当我们步入老境时却发觉,我们所面对的已经是双重价值标准。

似乎购房、养育后代之类,理所当然地由父辈承担,可事实上“父为子纲”的这一页已经翻过,子辈的个人意见独占鳌头。要父母出钱出力,但不需要他们拿主意。虽然舆论提倡“尊老”“敬老”,但是潜意识之中的“恐老”“厌老”不可能不泛上来。无论是知识结构的滞后,还是体能的退行,都有可能给老人带来不被尊重的后果。以前传统的“孝道”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时代变了,传统的养老方式面临着诸多不适,养老金未必足够退休老人面对一切问题,养老仍然由下一代人负担,而子辈要承担子女教育和自身生活压力,有时会因之而焦虑。传统的养老观念在双重标准中出现裂隙。

独生子女们面临诸多压力,竞争往往使他们精力透支。他们一方面希望得到家庭无偿的援助,另一方面又力图回避自己的父母已渐入老境,自己反哺无力。儿女需要支援,高龄的父母需要看顾,可父母刚一退休往往发现自己在代际夹层之中左右不适。如何分配精力,如何处理自己的意愿与他人需要的关系?你多少会觉得在未能做好充分的准备之时,时光已经悄无声息地把人带入不好掌控、无法自拔的尴尬境地。

人们在退休后的二十年间,会迎接第三代新生命、送别上一辈老人。当我们从忙碌中缓过来,自己可以喘一口气时,却感到茫然。目前中国的“空巢”家庭已经达四分之一。对子女的身心依赖,并非凭理性就能轻易做到很得体地退出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设法保持有尊严的晚年生活,直至离世。

社会变化极快,两代人知识结构各异,下一代独立意识颇强,如何面对不大愿意和您多做交流的子女?时代把独生子女的父母推到尴尬的位置,独苗从小被过度呵护,未养成照顾别人的习惯。儿女把孙辈放到首位,然后是彼此看顾;他们希望利用家中的资源,却没有太多精力顾及父母的身心需求。如果您觉得失落,只有努力自救。

老年期是人生的丧失期,不仅会失掉金钱,还会丧失配偶,更重要的还会丧失健康,但无论如何别丧失生存的意义。我们多做些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做一件算一件。在平和的心态中走向衰老,把人生最后一段路走好。敬老、助老、养老指望社会将很被动。自敬、自助、自养会在我们之间发生,未来的养老创新必然带来社会的系列变革。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会成为社会的积极力量而不是负担,有尊严地消费自己的余生。

夕阳西下,老年人会像流沙被风吹散,会失去亲人,丧失健康,甚至丧失价值感和人生的意义。而暮年将至,性与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缓生命的丧失。无论如何,人生一路会藏匿着无数惊喜,只要往前走就有可能挖到宝贝;如果停滞不前,连想象力都会余额不足。一起努力尝试一下,或许能再次找到生命的价值。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唤醒内在的力量:老年人自处心理手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唤醒内在的力量:老年人自处心理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