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退休之后不必茫然

一、退休之后不必茫然

第一章如何泰然面对退休生活

晚年生活约有三十年,不必早早就有一份暮年心态。刚退休,正是可以调整自己的最佳时期。可以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曾经忽视的爱好和兴趣,拿出些时间结交以前顾不上联络的朋友。现在网络如此发达,在网上找一找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们一道投入一些有兴趣的社会活动之中,这样能使自己保持年轻的心态。

离开干了一辈子的工作岗位,想把精神寄托放到子女身上,结果发现这样除了自怨自艾,很难奏效。在这一段我们会面临各种问题,无法把握自己收入的多寡,不知能否足够自己失能时养老;不想放弃返聘的机会,但是已经被安排照看孙辈;不知老了是否有人相伴;无法预料失能之后的生活状况。我们又不同于自己的父辈,养老院的几张床位、几张麻将桌不足以打发我们之中的很多人。我们有精神文化需求,不满足于温饱,还要追求美好的生活。如何安排今天与未来,是个现实话题。

一、退休之后不必茫然

退休,便步入新的人生阶段,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生活氛围、活动空间都会发生变化,只能逐步适应这些变化,不然有人就会坐立不安、情绪波动。能否顺应这些变化、适应人生的新阶段,对每个刚退休的人皆是一种考验。

退休是人生的转折,有人因不再承受工作压力而获释放,心情大好;有人因失去工作这个生活重心而茫然不知所措。退休之后,无论谁都开始进入衰老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有三十年。心理准备充足吗,能否在失能前让生命再灿烂一把、潇洒一段?

当子女长大成人,我们开始步入初老阶段。不同的人对退休的感受是不同的,之前工作繁重、压力颇大的人,认为退休是解脱,是安全着陆,会为此庆幸;需要照顾第三代的人,有了发挥余热的时间;而还有一些人,习惯于工作,不曾建构起独立的自我,退休之后便处于一种“无处安放”的状态。也就是说,在逐渐步入老境时,退休的变化让他们从内心到角色都出现种种不适应,调整是不可回避的。

人进入老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按联合国新近的划分标准,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人,75岁至89岁为老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初老之时很多人不曾意识到自己正在变老,我们年轻时依靠集体,到老了便想依赖子女,而这种想法并不现实。

由于我们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早就习惯把大半的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退休之后我们更是在工作和生活上,不断地在子女身上“发挥余热”。有人把全部精力扑到孩子身上,理所当然地把自己定位成照顾者,冲在子女前面。照看孙辈成了姥姥、奶奶的生活重心,一方面是出于爱,另一方面孙辈也承载了一种情感的寄托。

而对独生子女来说,稀缺的不是关怀,反而是自由。成熟的儿女不可能继续留在父辈的生活中,也不愿意接受监管,父母初老生活中那种“无处安放”的状态,从情感依赖到权力、角色的种种失落,会间接地给子女施压。

记得还是在我上大学期间,60岁的老母亲退休了。有一天我回家后,看到母亲一副失魂落魄的神情,茫然不知所措,似乎不知道她的时光该如何打发,在那里发呆。我很替她难过,就买了两张电影票,带母亲看了一场电影。这是一场3D电影,人只要戴上一副特制的眼镜,电影就变成立体的了。总算满足了一下她的好奇心。

母亲离开了工作岗位就全然找不到北了。父亲病逝时,她只有49岁,没有再婚,是工作填充了她大部分生命。母亲对工作非常投入。记得有一次她生病发烧,父亲让她打电话到学校去请假,她坚持要上班,她说那天有一堂化学实验课,要用到危险试剂,她不放心。她撑着病体,坐车去了学校。还有那年唐山大地震,夜里电闪雷鸣,山摇地动。第二天一早,她一定要赶到学校去看那些化学药品是否存放安好。我劝她别去,万一瓶子碎了,会有毒气泄漏,对身体有害。她坚持要去,说这是她的工作,是她的责任。我母亲是受“五四”影响较多的女性,她从来都说,女人不能没有自己的工作,不能依赖谁。她教了一辈子书,工作一生,不工作了便失掉了生命的支撑。

母亲没有什么个人兴趣爱好,没有亟待投入精力的事业。一退休,立刻变得无所适从。终于在友人的帮助下,找到一份补差的工作,这才让她那不知如何安放的灵魂找到了一份安稳。她又工作了好多年,直到70岁干不动了才回家。

退休之后失落的并非是个例。母亲的好友本来挺盼着退休,以前每天备课、批改作业,周而复始,假期还要给学生补课,很想能停下来休息休息。可是一旦真的退下来,又不适应了。忙闲的巨大落差,让她觉得生活好像缺了些什么。日子太平淡了,尽管清闲,却找不到真正的乐趣,感觉不到被需要,享受不到从心底里涌出的快乐。她不太情愿如此,不想辛苦大半辈子,退休回家却变得茫然空虚,不知道晚年如何打发。

这种失落可以理解,人会按惯性生活。改变,需要适应过程。退休,步入新的人生阶段,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生活氛围、活动空间都会发生变化,需要逐步适应。能否顺应这些变化、适应人生的新阶段,对每个刚退休的人都是一种考验。

退休之后把生活重心放到儿女身上,是自己茫然之中的一份寄托,很少有老人能从容得体地从子女生活中退出,重新反身回到自我。而初老后面是衰老、疾病,甚至是临近死亡,我们应该对这些不利状况有相当的应对能力。而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没有足够的机会、资源、时间建构起完备的自我,没有足够的精神资本守护好自己的老年生活,退休之后,倒有时间可以补课,增加自己的精神财富。

想充实、愉快地过好夕阳岁月,以下几招可能有用:

首先,退休后自设目标。人退休后,会因找不到人生目标和意义,身体及精神健康状况下降。“目标感”对人的健康有益,人生有没有追求,决定于心态,进而影响身体状况。英国科学家在40~90岁的人群里做过一个七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没有明确生活目标的比有明确生活目标的,病死或自杀的人数足足多了一倍;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也多了一倍。

其次,物质老本固然重要,“精神老本”也不能少。有的退休老人就剩下大把时间,而缺乏精神生活。有些老人其实是想找一些事情来消磨退休的时光。老年,可能是人生中最孤军奋战的一段,儿女有很多事,也不可能完全理解人之将老的状态。年轻时没有很好地建构起自我的我们,会有某种程度的失落。如果能不计较报酬,选择一份能继续发挥余热的事做做也不错。可以让生活充实起来,精神上有寄托,心理上有平衡,经济上可补充。这样人生价值就能提高,身心继续保持年轻,还能消除寂寞。有意识逐渐从各方面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可以付诸行动的有趣之事,不妨着手一试。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唤醒内在的力量:老年人自处心理手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唤醒内在的力量:老年人自处心理手册
上一章下一章

一、退休之后不必茫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