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篇 你的独特性和可塑性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村上春树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具有独特性和可塑性两方面的特征。
独特性是相对于共同性而言的,而可塑性则是相对于稳定性而言。
构成个性的各种因素在每个人身上的侧重点和组合方式不同,正如世界上很难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也很难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不同。
如在认识、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反映出每个人独特的一面,有的人知觉事物细致、全面,善于分析;有的人知觉事物较粗略,善于概括;有的人情感较丰富、细腻,而有的人情感较冷淡、麻木等。
某男个性活拨,爱说爱笑,但少年时由于缺乏主观判断力交上了有恶习的朋友,青春期的叛逆让他很快学会了吸烟、喝酒,逃学成了家常便饭。
后来哥几个聚在一起预谋偷人家摩托,然后像古惑仔一样远走天涯。
结果浪漫的想法未曾实现便束手就擒,几个大一点的同学皆被判刑,而他由于未满十八岁,在牢里受训两个月,被家人领回。
自此以后,亲人朋友们发现他的性格变了,终日里郁郁寡欢,不说不笑,只是闷头做事。
个性或称人格决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为现实生活非常复杂,随着社会现实和生活条件、教育条件的变化,年龄的增长,主观的努力等,个性也可能会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
特别是在生活中经过重大事件或挫折,往往会在心灵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个性的变化,这就是个性的可塑性。
强调个性的独特性,也并非排斥个性的共同性。
个性的共同性是指某一群体、某个阶级或某个民族在一定的群体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
个性的独特性和共同性组成了一个人复杂的心理面貌。
人格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
正常人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及时地调整在人的内部心理世界中出现的相互矛盾的心理冲突。
这样才能使他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经常保持和谐一致。
若失去了这种内在统一性,一个人的行为就会经常被几种相互抵触的动机支配,这必然引发人格分裂现象,或称“多重人格。
可见,个性在心理学上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概念。
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重要的是要正确地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在遭遇重大的挫折时正确地引导自己渡过难关,使自己的性格向良性发展,并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塑造完美的人格。
心灵感悟用所学的个性结构来分析自己的个性,阐述个性倾向性中各成分间的关系很重要,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动机、兴趣和信念等需要的推动达到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它制约着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整个心理面貌,是人们言论和行动的总动力、总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