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贫穷的代名词,“西”

第二节 贫穷的代名词,“西”

在一般中国老百姓的印象里,全国各省份中,名称凡是沾了“西”字的,都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不是吗?山西、陕西、江西、广西!连见多识广的余秋雨先生未来山西旅行前,其认识也定格在这种看法上(见《山居笔记》中的《抱愧山西》)。在今年爆发的“非典”疫情中。山西也不幸名列前茅,其感染人数仅次于首都北京和开放前沿广东,山西人外出时几乎成了“不受欢迎的人”不仅如此,山西人似乎还是“异类”或“另类”人。在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山西人发觉自己既不是发达先进的东部省份,又不是重点支持的西部省份。于是,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官场,出现了一种自嘲的说法:“不是东西”,用于表达窘迫尴尬的心境。社会上对山西人的评价五花八门、南辕北辙。有人说,山西人大气。婚丧嫁娶,大摆宴席;人际交往,大包送礼。尽管这些年山西人的钱包并不鼓,但礼数周全。也有人说,山西人小气。穿戴“土气”,不合时尚;饮食简单,不离面食。面食花样虽多而调料有限,醋是不能须臾离开的,早晚少不了小米稀饭,城里人还喝一点牛奶,但仍不普及。有人说,山西人才华超群。走遍山西城乡,许多山西人都可以如数家珍似的举出一大串光辉的名字:“武圣人”关公(羽),中国历史上惟一女皇帝武则天,大将军薛仁贵和“杨家将”群体,著名诗人王勃、王维、王之涣,文学大师柳宗元、关汉卿、罗贯中、史学大师司马光……可也有人说,山西人才匮乏。迄今为止,在数达千人以上的“两院”(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中,山西高校和科研机构尚无一人入选,是令人难堪的空白,山西没有一流的高等学府,没有饮誉国际的学术大师……有人说,山西人精明,经商才干盖世。历史上山西商人雄视天下,笑傲江湖,明清两代的晋商与南边的徽商齐名,把生意做遍全国,还踏出国门,腰缠万贯,清朝的国家财政还得仰仗山西人的补贴。也有人说,山西人窝囊,经商才干不济。当代山西还没有哪一家国营或民营企业脱颖而出,享誉全国,更不用说打出国门参与世界竞争了。更有甚者,当代山西人在商海鏖战中连连呛水。不是吗?山西人在创名牌搏击中曾寄予厚望的“春笋”(电视机)前些年夭折了,“海棠”(洗衣机)最近也凋谢了,连久负盛名、味道醇厚的“老陈醋”也显得老态龙锺,步履蹒跚,在国内外市场上不敌江南劲旅“镇江香醋”。再来看看历史久远、驰名中外的龟龄集、定坤丹,那是海外老华侨特别垂青的中药,曾是山西人的骄傲,可现在市场份额又如何呢?生产这两种产品的企业不知是抱着“沉默是金”还是抱残守缺的心理,在市场大潮中无动于衷,在媒体上噤若寒蝉,眼睁睁地看着鹿龟酒和百消丹步步进逼,吞食市场。在人类进化史上,山西省的先民们胼手胝足,开拓创造,累绽异彩,可称华夏文明的源头。山西南部芮城县西侯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经考古测定距今约180万年,当时的西侯度人已学会打制石器和用火,迈出了人猿相揖别的第一步。襄汾县的丁村遗址,发现了中国境内最早的早期智人化石,是介于北京猿人与现代人之间的中间进化环节,具有现代黄种人的形体特征。丁村文化的遗迹绵延不绝并向四周辐射,开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国古文明的先河。可见山西是中国境内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弥足珍贵。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即华夏文明的草创时期,山西南部地区有着许多生动传说和考古遗址,正如以山西大学历史系为主编纂的《山西历代纪事本末》一书导言所说:“在中国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山西先民再一次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山西大部分时间里是中国北方经济最繁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山西人才辈出,群星闪耀,涌现出了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山西人性格中外向开拓精神得到了很大的发挥,突出地表现在坚韧不拔的创业能力和海纳百川的融合能力方面。在创业能力方面,山西人确是出类拔萃的,这充分体现在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春秋战国时,晋文公重耳历经十九年颠沛流离的磨难,发奋图强,锐意改革,击败了强邻楚国,终成霸业。赵武灵王(雍)勇于破除汉族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礼仪制度,学习北方游牧民族军事上的长处,下令实行“胡服骑射”,不仅国力大增,而且推动了我国军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由车战时代转入骑战时代。汉代,杰出军事家卫青、霍去病先后相继衔命征讨骚扰中国西疆的匈奴,终于将匈奴赶至大漠以北,解除了近一个世纪对中国的威胁,开辟了通往西域的走廊,为中西方交流打开了门户。三国时,蜀将关羽辅佐刘备,累建战功,后经罗贯中所着《三国演义》的演绎和美化,那个红脸膛的关公成了“武圣人”,形象栩栩如生,品格高尚无比,是中国民间尽人皆知的人物。人们赞誉他“精忠贯日,义气参天”,好象“忠”、“义”成了他惟一的品格。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中国人普遍憎恨“奸”、“诈”。实际上,作为真实的历史人物,他身上同样具有山西人性格的两面性,不过另一面不是细致,而是心胸不开阔,不谙韬略,无法理解蜀吴结盟共抗曹魏的意义,最后以悲剧告终。东晋时,法显是一名高僧,也是杰出的翻译家和旅行家,不仅历尽艰辛、徒步万里,游历了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印尼,还撰写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游记《佛国记》,极大地开阔了古代中国人的地理视野,传译了大量佛典,促进了中印两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交流,融开拓创新与缜密细致于一身。唐代,原籍山西文水的武则天,以大无畏精神冲破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体制,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她不计门第,广延人才,整顿吏治,开发和巩固西北边疆,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的商道。她的性格也有双重性,也干过一些蠢事和坏事,可谓瑕瑜互见,但瑕不掩瑜,是有其历史功绩的。宋代,司马光作为中国古代的史学大师,他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相映成辉,是历代最高统治者案头必备的“资治”手册,但他较为保守的思想倾向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一定负面影响。明末清初,傅山是一位著名的学术大师和医学家,他不愿到清廷作官,表现出了“尚志高风,介然如石”的品格,他在学术上一直追踪当时的进步思潮,但他的历史观却有狭隘民族主义的倾向。清初,于成龙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曾任两江总督,他颇具山西人的性格特点,一方面富于开拓精神,刚直不阿,敢于为民作主,整顿吏治,解决悬案冤案;另一方面清廉自守,病逝后人们在他居室里看到的只是“故衣破靴,外无长物”。他作为“清官”形象前些年因电视剧的摄制而声名远播。清代后期,徐继畲是中国近代的一位启蒙思想家,是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也是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先驱者之一。他曾多年在福建、广东任高级地方官,悉心研究“洋务”及国际形势,同治年间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及总理同文馆事务大臣,是当时中国难得熟悉外务的有识之士。他所着的《瀛寰志略》十卷是鸦片战争后继魏源《海国图志》后又一部介绍世界地理和各国概况的名著,更主要的是这部书开了最早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先河。他在书中有两段评论华盛顿和美国立国宗旨的妙文,称华盛顿“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XX(此二字相同,左偏旁为马,右偏旁为侵略的侵的右半部分)乎三代之遗意,可不谓人杰矣哉!”又说“米利坚合众国,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奇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称首哉!“在君主专制的严酷年代,他敢于称赞西方民主制度,不惟别具卓识,且胆略尤有过人之处,充分展示了山西人外向开拓的性格。美国人也认识到徐继畲独具慧眼,同意将镌刻这两段话的汉字石碑砌于华盛顿纪念塔内。徐继畲性格中除外向开拓一面外,也有内敛自守的一面,他为人言词朴讷,清正廉洁,堪称山西人人格完美之典范。如果说前面列举的历史人物仅是体现山西人开拓进取精神杰出的个体代表的话,那么,作为群体的普通山西人不畏艰险、外向创业的精神更是值得称道的,这里涉及到山西历史上两个独特的社会现象。其一,中国人从总体上说作为定居的农业民族,历来有“安土重迁”的思想倾向,即留恋故土不愿迁徙。但山西人却打破常规,历史上发生过人口大规模外迁的现象,尤其是明初,著名的洪洞大槐树下曾集结过一批又一批外迁的山西移民,他们举家老小从这里出发流散全国各地,另觅生计,直至福建和两广,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勇敢地踏上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征途,其情其景令人感佩,这不是山西人性格中外向开拓精神的突出表现吗?其二,在地瘠民贫的晋西北,久远以来青壮年男子就有名日“出口”的习俗,“口”指张家口,即出张家口到内外蒙古或更远的地方寻找生活出路,打工挣钱以养家糊口乃至企望发家致富,他们是名符其实的古代“打工仔”,而且往往一走多年,缈无音信,生死难卜。悲凉的“走西口”小调由此应运而生,不胫而走,流传千古。它既反映了离别与思念之情,更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盼之意。应该说,“出口”固然是迫于生计的无奈选择,但说到底,“走西口”也是山西人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的一种体现。山西人性格中外向开拓精神另一闪光点是融合能力。山西中北部历来处于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汇的地带。周初至春秋战国时期,山西人与戎狄比邻而居,尽管有纷争,但更多的是融合,正是在各民族融合中,晋国由弹丸小国发展成为霸业大国。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等族纷纷南迁,与汉族政权不断发生碰撞和纷争,在山西人的参与和支持下,这些民族在山西境内建立起许多地方政权,最后由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黄土漠漠,喊声阵阵,金戈铁马,来回征战,最后复归于沉寂,许多民族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只剩下了融合各民族于血液中的山西人。这样,山西再一次扮演了民族融合基地的角色。驰名于世的大同云岗石窟就是北魏时开凿的,融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于一体,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杰作。五代十国和宋辽金元时期,前后有沙陀、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在山西境内频繁征战和统治,除了使山西社会经济遭到许多破坏外,还有建设的一面。大同的上下华严寺、应县木塔正是在这一时期兴建的,这些至今保存完好的建筑气势恢宏、结构精巧,是我国境内仅存的古建筑瑰宝,其雕刻、绘画、刻印经书均系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还有,受这些民族慷慨高歌风尚的感染,山西也成了元杂剧创作与演出的发祥地,元杂剧首席名家关汉卿正借此脱颖而出。更值得指出的是,正如《山西历代纪事本末》导言所说:这些民族在山西境内已逐步汉化,逐鹿中原时已形成了中华一体观念,“打的是华夷同祖的旗号,用的是炎黄子孙的身份,宣扬的是胡汉一家的理论。”他们与日本、波斯(今伊朗)、大食(罗马帝国)交往时,往往以中国自居,故此,至今俄罗斯人以及中亚一些国家仍把中国称作“契丹”。由此可知,山西人的民族融合能力是值得赞赏的,是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一大贡献。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魅力中国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魅力中国人.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节 贫穷的代名词,“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