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话说天津“三绝”

第四节 话说天津“三绝”

天津的特色小吃有很多,最少也有几十种。但最有特色且广受欢迎并声震国内外的,那还是当属“天津三绝”了。都是哪“三绝”呢?狗不理包子是天津三绝食品之一,始创于1858年(咸丰6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狗不理包子铺原名德聚号,店主叫高贵友,他的乳名狗子。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其名。他的包子很受顾客欢迎,生意越做越火,狗子卖包子忙的顾不上与顾客说话,人们取笑他: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日久天长,喊顺了嘴。包子出名了,高贵友的大名反倒被忘记了。狗不理包子不仅在历史上为慈禧太后喜爱;今天,也深得大众百姓和外国友人的青睐。到天津不吃狗不理包子,是旅游者的遗憾。刚出屉的热气腾腾爽眼舒心的包子,看上去如同薄雾之中含苞秋菊,再咬上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腻。狗不理包子好吃关键在于选料、配放、搅拌以至揉面、擀面都是有一定的绝招儿,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不少于15个褶。狗不理包子独具特色,口味极佳。我国领导人、各国友人,社会著名人士都曾品尝过狗不理包子。老一代领导人毛**、***、贺龙、邓颖超,柬埔寨前****西哈努克亲王、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以及一些外国使节对狗不理包子留下了难忘的美好印象。十八街麻花也是天津的三绝之一。说起十八街麻花来,可就有些麻烦了。因为有两家企业都说自己是正宗的十八街麻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以至于争到了法院,方由法庭做出了公论,也定出了输赢。关于十八街麻花的历史沿革,有两种说法。说法一:十八街麻花的创始人是范贵才、范贵林两兄弟。这哥俩在今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开了一间麻花店,一为“桂发祥”、一为“桂发成”。由于经营得当,制作的麻花很有特点,受到了百姓的欢迎。一问“在哪买的麻花”,回答说“十八街”。时间长了,“十八街麻花”就成了人们的习惯称呼了。说法二:清朝末年,有一个叫刘老八的人在今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开了一间麻花店,店名“桂发祥”。这刘老八人很聪明,研究出了很多种麻花的做法,尤其在掌握好麻花酥而不艮上有独到之处,也可以说有一手绝活。至于麻花的称呼,与上述相同,这里就不赘言了。不论怎样说,这十八街的麻花是在天津卫站住了脚,成为了有名的特色小吃。而且还出口到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在外地也开了数家分公司。如果您来天津,要是感兴趣的话,可以到大沽南路去一趟,那十八街麻花的总店还在十八街附近呢。三绝之一:耳朵眼炸糕。话说天津城的北门外大街上,有一条窄小弯曲的胡同,胡同窄到何种地步,您一听这名字就知道了――耳朵眼胡同。也就是说这胡同既狭窄又曲里拐弯的,像人的耳朵眼一样。在北门外大街一侧的耳朵眼胡同口,有一个炸糕店,因地得名,叫“耳朵眼炸糕店”。说起这“耳朵眼炸糕店”,还真有一番来历呢。据说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一位叫刘万春的外地人,为了谋生,就在天津街头支起炉灶卖上了炸糕。由于他善于琢磨,又精工细作,再加上诚信经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很受津门百姓的欢迎。后来有了积蓄,他就在北门外窄小的耳朵眼胡同出口处开了一间炸糕铺,店名“增盛成”。随着他的炸糕越卖越火,喜食这口的人也越来越多,再加之毗邻耳朵眼胡同口,人们就将这美味的炸糕称之为耳朵眼炸糕。而“增盛成”的大号倒没有人叫了。久而久之,人们只知“耳朵眼”而不晓“增盛成”了。老板也就顺水推舟,干脆就改招牌叫了“耳朵眼炸糕店”。耳朵眼炸糕是选用上等粘黄米经水磨后发酵,又选上等红小豆煮烂去皮,加上红塘汁炒制成馅。据说加工的时候要三口油锅:先文火炸,而后又放入另一口锅里大火炸,最后再放入香油锅里炸一下,这才能出锅。经过多道程序,加工好的炸糕是色泽金黄、柔软且酥脆、馅香甜而不腻,看着就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就别提吃了,肯定可口。噢!对了,再辅以放着青丝玫瑰和白糖的小豆粥,那口味就更佳了。解放以后,耳朵眼炸糕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耳朵眼炸糕在国内外是连连获奖。现在已经冲出亚洲,名震世界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魅力中国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魅力中国人.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节 话说天津“三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