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听故事吗?
“你是谁?”
苏泇目光澄净,带着几分好奇的神色打量着床边的男人。
男人面容削瘦满脸胡渣,深凹的眼眶以及眼下的淤青让人一眼就能看尽他的憔悴与疲惫。
见到苏醒的苏泇,男人明显有着难掩的激动,原本黯淡的眼中仿佛被大雨洗涤过的天空那样,忽然间有了一丝盎然与生机。
他并没有其他举动,就那样定定地看着苏泇,眼中渐渐地蒙上了一层闪光的水雾。
就在苏泇疑惑地打量着这个男人的时候,他忽然开了口:“你想听故事吗?”
不待苏泇回答,他就开始讲起了他所谓的故事。
他的嗓音低沉,带着丝丝疲惫的暗哑,使得他的这个故事显得格外有年代感。
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个男孩。
男孩的母亲家境优越,因此他的外公当时极力反对母亲嫁给一无所有的父亲。但母亲为了爱情不顾家人反对,一意孤行地嫁给了父亲。也因此,外公一气之下与母亲断绝了父女关系。
父亲发誓绝不让人看扁,要闯出一番天地,一定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夫妻二人白手起家经营起一家小公司,由于机缘加之二人的勤勉努力,公司规模渐渐越做越大,在当地变得小有名气起来。
不久之后,夫妻二人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这个家庭变得看似越来越幸福和圆满,可这段婚姻依旧得不到孩子外公的认可。
老人家甚至没有去看过自己的外孙一眼,就好像当年说过的那样,他没有这个女儿,自然也不会有这个外孙。所以在男孩幼年的记忆中,从来没有过这个长辈的身影出现。
在男孩出生后,母亲渐渐将精力放在照顾孩子和家庭上,不再参与管理公司的事务。在母亲用心陪伴中长大的男孩,对母亲的感情远胜过父亲。
印象中的母亲美丽温柔,又透着知性与优雅,而男孩对于父亲的印象,仅仅是整日忙碌无踪和归家后的疲惫倦怠。
父亲和母亲二人相敬如宾,夫妻间的相处平淡而融洽,从未有过争吵。男孩以为,他的父母这辈子都不会吵架,可他错了。
父母的第一次争吵毫无预料地在他九岁那年发生,凶猛而激烈。原因是一个女人。那个女人是父亲曾经的心理医生。
因为公司经营遇到一些瓶颈,父亲的压力很大,早在几年前就出现了神经衰弱和失眠的一些症状。在朋友的介绍之下,父亲认识了这位心理医生。
经过治疗,父亲的压力得到了舒缓,加之公司经营瓶颈突破,他的失眠症也渐渐康复了。就这样,这个心理医生渐渐地淡出了他的生活。在最后一次见面之后,这个心理医生也彻底消失。
可没想到五年之后,这个女人再度出现,还带来了一个孩子。女人直接找到男孩的母亲,指着女孩说那是他父亲的女儿。面对与自己丈夫眉眼相近的小女孩,男孩的母亲尽力保持着镇定,然内心却在滴血。
她从未想过会遭遇自己深爱的男人背叛,即便那是一个意外,可却似一把尖刀扎在了她的心上。想到自己当年的不顾一切,想到这些年与亲人对面不识的心酸,她几近崩溃。
无法遏制的怒意从心底喷薄而出,在不由分辩地与丈夫激烈争吵之后,这位母亲冲动地驾车出门。事实证明冲动的时候需要的是冷静,可这个时候,她已经无法控制自己去冷静地思考与判断。
冲动的后果便是一场灭顶之灾,男孩的母亲在这晚出了车祸,虽然及时送了医院得到抢救,但大脑却严重受损一直昏迷不醒。
三天后,医院宣布病人彻底进入植物状态,脑部组织器官有进一步的衰退症状,让家属有心里准备。
几个月后,医院再度通知家属,病人脑部组织逐渐开始衰竭,继续发展就是脑死亡。即使靠医疗器械维持现状,以目前的医疗水平,病人再苏醒的几率也几乎为零。
医生迟疑片刻,道:“是坚持还是放弃,由你们家属自己决定。”
最终,男孩的父亲选择了放弃。
当时的男孩不到十岁,眼睁睁地看着母亲的呼吸机被拔下,监控仪上波动的心跳变成一条再无波澜的直线,他除了声嘶力竭的哭喊竟不能再做什么。
他紧握着母亲的手不肯松开,但母亲渐渐冰凉的手却再也无法温暖他。母亲走了,是父亲,是他亲手掐灭了最后一丝希望。
就在这一刻,男孩心里的父亲也跟着他的母亲一起死了。他彻底恨上了眼前这个亲手杀死他母亲的男人。
母亲的葬礼上,一个素未谋面的老人出现在了,他自称是男孩的外公。老人对父亲的指责与仇视获得了男孩的认同,但这并不代表男孩会接受他。
男孩自导自演地制造了一场失足落海的假象,带着母亲的骨灰盒偷偷地藏在了一艘偷渡船上。他不知道船将开向何方,他当时只想带母亲逃离这个地方。
男孩藏身的偷渡船在靠岸后被警方抓捕,船上的偷渡客经审问之后被遣送回国。男孩由于年纪小,又说自己是孤儿,最终被警方送往了当地的孤儿院。
在孤儿院里生活了大半年之后,男孩被一对夫妇领养,之后随自己的养父母移民去了M国。
故事讲到这里,听故事的苏泇忽然插了句话:“你就是那个男孩?”
讲故事的人并没有否认,于是苏泇继续问:“那后来呢?”
故事继续。
男孩的父亲以为男孩死了,不久之后和那个心理医生还有他们的女儿重新组建了家庭。可男孩的外公不相信男孩死了,一直不肯放弃寻找。
后来,男孩的外公终于找到了男孩。可男孩依旧不肯跟外公回国。外公最终遵从了男孩的意愿,因为自己与女儿这些年的僵持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勉强并不一定有好结果。
即便你的出发点和用心都是好的,但是强硬的碰撞,最终是两败俱伤。
如今回想起来,老人也甚是后悔。
如果当初自己对女儿的态度不那么强硬,能够尊重女儿的选择。即便女儿的选择是错的,当她碰壁清醒之后想要回头之时,她至少还有路可退。
她至少还能回家同家人倾诉,她身后至少还有支撑,她至少不会连性命都由人拿捏却无人站出来说一个不字。
所以现在他明白了,对待孩子,有时候要学会放手。
男孩在养父母的抚养下长大,最终成为了一名脑外科专家,并将他的研究成果带回了国内,让许多和他母亲一样因为脑损伤陷入植物状态的病人有了苏醒的希望。
听到这里,苏泇笑了:“所以你是医生?是我的主治医生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