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到了老家的老家(1)
一九六八年冬,刘晓楠刚刚十五岁,已经在县农科所的农场里打了一年多短工。两年前,县一中停课了,本来在县银行工作的父母也去了五七干校,刘晓楠就和哥哥刘晓枰跟着一帮高年级的大哥哥们到处打短工度日。
一天,中学同班的同学黎民余带着学校的刘大海老师找到了刘晓楠。刘大海以前是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学校停课后,他仍在学校做一些联系学生的工作。
刘大海讲,伟大领袖**发出了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支,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学校执行**的指示,要组织这几年还没有办理毕业手续的六三、六四、六五届入校的初中、高中学生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刘大海拉着刘晓楠的手,轻轻地讲道:“刘晓楠,按规定,下乡的年龄要年满十六岁。我知道你读书早,现在还只有十五岁。但是按上面的工作要求,我必须通知到每个同学,也想顺便看看你自己和你家里有么子安排。”
“刘老师,你知道我是最喜欢读书的。”刘晓楠低着头,怯怯地轻声讲道,“我也知道现在不能读书了。我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老师听说你父母都去了五七干校。据我所知,县里的五七干校是临时的,是为了集中管理他们这一批人,等给他们办完学习班,就会把他们遣送回各自的老家去。”刘大海停下来,没接着往下讲。
“刘老师,那我们这些孩子呢?我们怎么办。”刘晓楠一脸茫然地望着老师。
“按现在的政策,下放人员的未成年子女都要随同父母一起回老家去。”刘大海又停了一下,斟酌着句子,“但那不算知识青年,不能享受知青待遇。”
“那算什么呢?”刘晓楠着急了,也有点怕,声音里已有了些颤抖。
“算,算可教育好的子女。”刘大海想不出什么更好的词,只好照实说了,但说得很慢,声音很轻,生怕伤着自己的学生了。
“那,那,以后呢?”刘晓楠的话也很轻,像是问老师,也像是自言自语。
“以后?以后我也不知道会是怎么样。”刘大海老师怎么会知道呢?那个时候谁能知道以后呢?
“黎民余,你有么子打算?”刘晓楠眼睛里已经嵌满了泪水,他低着头,慢慢地转向自己最要好的同学,问起同学的意思。
“我叔叔在老家那个大队当支书。我妈妈要我单独插队到那里去,叔叔会照顾我的。”黎民余紧挨着刘晓楠,拉着他的手,也是轻轻地回答。
“那你不跟学校的同学一起下放了?我们以后就难得在一起玩了。”刘晓楠不由得对好朋友的即将分离生出伤感来。
“嗯。”黎民余也像是鼻子有点发酸,答应得很低声。
“刘晓楠,黎民余,不要难过,人长大了总是要各奔前程的。好男儿志在四方,以后还会有机会见面的。老师也会想办法去看望你......”刘大海看着自己两个最好学的学生,摩挲着他们的头发,自己也讲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