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倾慕的美貌:丹顶鹤
在托名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编著的神怪小集《搜神后记》中,有一个关于修仙者的故事。
主人公名叫丁令威,在灵虚山学道上千年以后,想要回家看看,就变成了一只漂亮的丹顶鹤,落在了家乡城门的华表柱上,找了好几圈,发现再也没有自己认识的人了。
这时候有一个不识趣的乡间少年,举起弹弓就要射他,仙鹤飞起来,回旋唱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既有着访仙问道的自得,也充满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翻开古代的典籍,不管是正牌史书,还是稗官小说,经常可以发现鹤这类鸟儿的身影,而且往往和神异事件绑定在一起。如果你不理解古人对鹤的偏爱,看一下它的样子,就一目了然了。笼统点说,鹤类有“三长”:嘴长、颈长、腿长,这三大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仙风道骨”的漂亮形象。
三国时期的文学家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描写著名的丹顶鹤时说:“大如鹅,长脚,青翼,高三尺余,赤顶,赤目,喙长四寸余,多纯白。”抓住了它的主要特征,但是,实际上,丹顶鹤看上去比鹅可大太多了吧!
仙鹤也是一种鸟
从鸟类学上说,所有的鹤科鸟类都属于涉禽,喜欢生活在湿地、沼泽或者江河边上,靠捕捞水中的鱼虾、昆虫以及水生植物根茎生活。我国共有九种鹤,包括白鹤、灰鹤、丹顶鹤,等等。据说最高的丹顶鹤能长到160厘米,几乎跟人类一般高。这么大的个子,竟然还能展翅高飞,也真是难为它了。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仙鹤的骨骼十分坚硬,所以尽管它们的骨头内部中空,薄薄的一层坚骨分量很轻,但也足以支撑身体了。
丹顶鹤是一种群居候鸟,平时可能只有一对鹤过着夫妻生活,但是每年迁徙季节,整个鹤家族都会聚拢到一起开始集体生活,最多的时候,甚至可以多达50只,就像我们人类的军队一样。每年春天,从南方飞回北方繁殖地;而到了秋季,又用同样的方式飞到南方过冬。它们迁徙的时候,会按照首领的命令组成一个“V”形,后面的个体能够依次利用前面个体扇翅时所产生的气流,从而飞行起来更加快速而省力。2014年,JohannesFritz带领的一个团队,研究过放飞的隐鹮(Geronticuseremita)的飞行阵列,发现它们确实可以通过“V”形方阵节约体力。不过仙鹤们可不像是人类阅兵式上受训过的士兵,许多鸟儿只是顺路而已,并没有领导者和具体分工,只是参考周围的鸟的位置和气流排成“V”形而已。
据统计,仙鹤飞行时的时速可达40千米左右,飞行高度可以超过5400米以上,而且能够边飞边鸣。唐朝诗人张九龄所写的《羡鹤诗》中赞道:“欢呼良自适,罗列好相依;远集长江静,高翔众鸟稀。”大概张九龄也是亲眼见过它们的飞行盛况的。
两条长长的细腿,一身洁白的羽毛,修长的脖颈、挺拔的身材、绰约的风姿以及头顶的一抹嫣红,都让丹顶鹤在喜欢“以貌取鸟”的古人心目中享有了牢不可破的“高端”地位。不管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还是传统国画中,它们都带着一股逼人的仙气,让人觉得不是凡品,所以它才另有一个昵称,叫“仙鹤”。
令人倾慕的美貌
仙鹤的美貌让人类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人豢养漂亮的仙鹤当宠物了,他就是卫国的国君卫懿公。《左传》当中记载说:“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意思是说,这位老兄喜欢仙鹤到了痴迷的程度,不但花大价钱在宫廷中养了许多仙鹤,而且还封它们做官,甚至让仙鹤乘坐华丽的车子招摇过市。
可惜好景不长,北方的蛮族狄人出动大军进攻卫国的时候,卫懿公急忙派出部下抵御敌人,然而很多卫国士兵都私下里说:“国君这么喜爱仙鹤,不如让仙鹤去打仗吧!”这样消极的态度换来的当然是惨痛的失败,卫国国都被敌人攻破之后,卫懿公也被杀死了。他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人设崩塌的宠物博主。
尽管仙鹤第一次以宠物身份出道的经历以失败而告终了,但是它们并没有像狐狸精那样变成祸国殃民的象征,不得不说,还是人类看脸的天性占了上风。随后的发展更是出人意料,仙鹤竟然跟道教产生了神秘的联系,彻底坐实了“仙鹤”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丹顶鹤是一种特别会鸣叫的鸟类,它们的叫声不但高亢清脆,而且富有变化韵律,非常好听。当丹顶鹤从天空高处飞过时,响亮的鹤鸣声便会响彻大地,甚至很多时候,人们看不见仙鹤,却能听到它们的鸣叫声。正如《易经》中所说的:“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意思是说,叫着的鹤并不刻意炫耀自己,所以后来人们便将注重自身修养而被人称道的人称为“鹤鸣之士”。
在四川有一座鹤鸣山,就是因为住在山上的仙鹤来回飞行时留下的鸣叫声而得名。这里就是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修行成仙的地方,所以鹤鸣也和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据陈寿撰写的史书《三国志》记载:“(张鲁)祖父陵,客蜀,学道鹤鸣山(也作“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张道陵就是后来传说中的张天师,他老人家写出那些道教经典的时候,耳边伴着的是一声声鹤鸣声,眼前飞舞的是一只只秀气美丽的仙鹤。不知道这些鹤对他的修行是不是真的有作用,反正在此之后,仙鹤也就成了道教的圣物。宋代成书的道教书籍《云笈七签》中,更是绘声绘色地说张道陵曾经骑着仙鹤飞来飞去。
被人异化的仙鹤
最被世人熟知的一种“载人仙鹤”可能要数“黄鹤”了。据南北朝时期梁人任昉在志异笔记《述异记》中记载:有一个叫荀瓌的人,曾经在江夏黄鹤楼上,见到过一位仙人驾乘仙鹤飘然而至,宾主欢饮之后,又“跨鹤腾空,眇然而灭”,非常帅气地飞走了。这个典故也是“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到了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上又留下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千古绝唱。
不过现实中并不存在“黄鹤”这个物种,我们今天熟悉的“黄鹤”是另一种形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一个城市的街角巷陌突然出现了一群广告员,他们声嘶力竭地喊着:“江南皮革厂倒闭了!老板黄鹤吃喝嫖赌,欠下了3.5个亿,带着他的小姨子跑了……”因为洗脑效果绝佳,这首“神曲”很快便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一时笑谈。不过细品之下,我们会发现,“黄鹤”这个“一去不复返”的厂长竟然和“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句诗有着微妙的联系。
出土的玉器雕塑表明了,早在殷商时期,鹤的形象就已经出现。到了大约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仙鹤更是在青铜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的春秋莲鹤方壶,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宝中的国宝。在这尊青铜方壶正上方的莲花花瓣中央,站立着一只昂首四顾的仙鹤,仿佛展翅欲飞,极为灵动形象。
仙鹤在古代还是一种长寿的象征,晋代人崔豹撰写的《古今注》中记载:
鹤千年则变苍,又千岁二变黑,所谓玄鹤也。
这当然不是真的,因为仙鹤不可能活1000岁,更不可能由白变黑。不过它们的寿命确实挺长,可以达到60~80岁,差不多跟人类等同,比一般的鸟类要长很多。
所以在国画中,仙鹤往往和另一种长寿的象征——松树构成组合而一起出道,所谓“松鹤延年”是也。清代著名画家沈铨的名作《松鹤图》就把苍郁的青松和灵动的仙鹤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而《白蛇传》故事当中,南极仙翁手下看守灵芝草的就是一位鹤童子,可能就是因为灵芝草具有延年益寿的奇效。
古人还有一种奇怪的想法:认为丹顶鹤头顶的那一抹殷红朱冠是特别厉害的毒药,认为它一经入口,就会立刻置人于死地,无药可救,所以称之为“鹤顶红”。不过其实不管是鹤顶、鹤血,还是鹤肉,都没有任何毒性,“焚琴煮鹤”这种事虽然大煞风景,但是吃了鹤以后,倒并不用担心肚子疼。小说中可以用来害人的“鹤顶红”其实是自然界中的红信石,也就是三氧化二砷的天然矿物,加工以后,就是著名的砒霜。
那么丹顶鹤的头顶为什么会有一块鲜艳的红色呢?其实那是它裸露的皮肤,更通俗点说就是,它秃了!这当然不是因为它像我一样通宵写稿用脑过度,而是因为“鹤顶红”是丹顶鹤性成熟的标志。丹顶鹤从头顶变红开始,就可以跟异性做一些羞羞的事情了,对它们来说,“我变秃了,也变强了”这句话倒是十分契合。
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类的捕杀,几乎所有的鹤类数量都非常少,全国现存的丹顶鹤只有不到2000只,白鹤也仅有3000~4000只,属于极度濒危的野生动物。为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见到这种美丽高贵的生灵,让我们一起来保护它们吧!
春秋莲鹤方壶(局部):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青铜材质的方壶,造型繁复而瑰丽多姿,是春秋时代郑国王室的祭祀重器。
拉丁学名:Grusjaponensis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鹤形目,鹤科,鹤属。
大型涉禽,分布在中国东北,蒙古东部,俄罗斯乌苏里江东岸,朝鲜,韩国和日本北海道等地。杂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