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什么是四圣谛?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佛陀对众多的出家人说:“比丘们(比丘解释:受持具足戒的男出家人;具足戒解释:受持如来制定的所有戒律,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你们要经常修习入「定」的方法,什么是「定」呢?「定」就是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某一种清净的事物上,或者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单个、纯一的境界之中,以此让内心保持平静、宁静的状态。比如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一片树叶上,除了对这片树叶的关注外,不关注其他任何的事物,除了对这片树叶生起念想外,不生起其他任何的念想,不想其他任何的事情、事物。又比如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内心平静、宁静的境界上,除了对内心平静、宁静境界的专注外,不再专注其他任何的事物、事情、境界,除了对内心平静、宁静念想的专注外,不再专注其他任何的念想、见解、思想。
比丘们,「入定」的修行方法,有四念住、七觉支、四禅、无相定(四念住解释,见第五十九章、第一百三十七章;七觉支解释,见第一百二十七章;四禅解释,见第三十五章;无相定解释,见第五十九章),你们修行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能够「入定」,你们或者选择修习四念住,或者选择修习七觉支,或者选择修习四禅,或者选择修习无相定,都能够「入定」,也就是说:你们在四念住、七觉支、四禅、无相定,这四种修行方法中任意选择其中一种修行方法都能够「入定」。
「入定」简单的说就是让内心进入平静、宁静、寂静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内心除了对平静、宁静、寂静状态的专注外,不专注其他任何的事物、事情、念想、思想、见解,只专注平静、宁静、寂静这种单个、纯一的境界,当你们进入「深定」状态的时候,连平静、宁静、寂静的境界都不再关注,都不再执着和挂念,那种状态就是不生念想,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念想的涅槃状态。
比丘们,你们除了修习「入定」的方法外,还要明白四圣谛,什么是四圣谛呢?即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什么是苦谛呢?就是出生在世间的众生是很痛苦的(众生解释,见第七十七章)。
「苦」又分为二苦、三苦、四苦、八苦、十八苦、六苦等等类别。
什么是二苦呢?由物质身体与内心引起、触发的痛苦称为「内苦」,比如身体生病、衰老、死亡,这是内苦,又比如内心生起贪欲、渴爱、不如意、反感、怨恨、愤怒、无智愚痴、忧愁、嫉妒、内疚、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等等烦恼和痛苦,这也是内苦。
由世间外界事物、事情引起、触发的痛苦称为「外苦」,比如被恶人、强盗、贼寇、老虎、豺狼伤害产生的痛苦,这是外苦。又比如被风、雨、寒冷、酷热等等气候、灾难伤害产生的痛苦,这也是外苦。
什么是三苦呢?即是苦苦、坏苦、行苦。
什么是「苦苦」?由身体与内心产生的痛苦。「苦苦」与「二苦」中的「内苦」相同。
什么是「坏苦」?当事物损坏、毁灭带来的痛苦,或者当快乐的感受结束、消失带来的痛苦。比如地震让房屋垮塌,让房屋的主人失去房子,给房屋的主人带来痛苦,这是坏苦。又比如本来其乐融融和睦的家庭,突然遇上灾祸,妻子、孩子不幸死去,丈夫独自活在世间,那种家庭祥和快乐的日子结束、消失带来的痛苦,这也是坏苦。
什么是「行苦」?无常带来的痛苦,也就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远拥有所带来的痛苦。世间一切的事物、事情、现象,都是由各种条件生起、发展、灭没、消失的。世间一切的事物、事情、现象都受到条件的制约、压迫、控制,都是受生灭所制约、压迫、控制,无法永远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无法永远存在,随时在变化的。比如房屋无法永远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屋在逐渐的老化,最后会损坏、垮塌、消失,当房屋随着时间的推移损坏、垮塌、消失的时候,就会给房屋的主人带来痛苦。又比如人的身体无法永远健康,无法永远长生不死,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身体会生病、衰老、死亡,当身体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病,逐渐衰老,临死的时候就会给身体的主人带来痛苦。
什么是四苦呢?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胎儿在母亲子宫内孕育的时候,在狭窄的空间内,如同坐监牢,被血水、体液包裹,无法自由活动,非常的痛苦,这是生苦,诞生孕育所受的痛苦。
身体会由盛转衰,当身体逐渐衰老的时候,力气会逐渐变弱,精力也会逐渐的衰退减弱,直至老年的时候,身体老化,皮肤松弛,浑身无力,精神涣散,这是老苦,身体器官逐渐衰老所受的痛苦。
身体生病,或者内心患上忧虑、苦闷、悲伤、恐惧等等烦恼的疾病,这是病苦,身体或内心生病所受的痛苦。身体的疾病或者是由于四大不调和造成的(四大解释,见第二十二章),或者是由外界的事物、事情所造成的,比如被刀斧砍伤,被棍棒打伤等等,这就是由外界的事物、事情所造成的病。内心的疾病是由错误、不正确的念想、见解、思想引起的。
临死的时候,面对死亡那种恐惧的痛苦,即将失去一切所拥有的财物、事物的痛苦,身体器官彻底衰竭致死的痛苦,或者被疾病折磨致死的痛苦,或者遇到强盗、匪徒、恶人残害致死的痛苦,或者自杀身死的痛苦,或者被水灾、火灾等等灾祸、灾难伤害致死的痛苦,这是死苦,死亡时所受的痛苦。
什么是八苦呢?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蕴苦。
「八苦」中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指的就是「四苦」。
什么是爱别离苦呢?就是与自己喜欢、爱慕的亲人、朋友等等众生分离时所产生的痛苦。比如与自己所爱的父母分离,与自己所爱的妻子、孩子分离。与自己喜欢的朋友分离。这种分离,又分成三种分离,第一种是暂时与自己喜欢、爱慕的亲人、朋友等等众生分离;第二种是长时间与自己喜欢、爱慕的亲人、朋友等等众生分离;第三种是永远与自己喜欢、爱慕的亲人、朋友等等众生分离,永远分离的意思就是分别以后到死都不再相见。永远分离还有一种意思就是生离死别,比如自己所爱的妻子死去了,以后永远都无法见面了,这就叫做生离死别。爱别离苦说简单点就是:与自己所爱、所喜欢众生分离时所产生的痛苦(众生解释,见第七十七章)。
什么是怨憎会苦?就是与自己厌恶、讨厌、怨恨、憎恶的众生在一起生活或共事所产生的痛苦,本来是想要远离这些让自己厌恶的众生,可是却被迫与他们在一起生活或共事,比如被迫娶自己不喜欢的仇人之女为妻,天天被她打骂、侮辱、讽刺、折磨,却无法逃离,被迫与她在一起生活。怨憎会苦简单的说就是:与自己厌恶、怨恨的众生聚集在一起产生的痛苦。
什么是求不得苦?就是自己想要得到的事物,就算经过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了,还是无法获得所产生的痛苦。比如想要赚钱,却赚不到钱;想要当官却当不上官;想要娶到漂亮的妻子,却娶不上;想要考上理想的学校,却考不上;这就是求不得苦。求不得苦就是:自己想要的东西,自己想要获得的事物,就算经过了努力,也无法得到,也无法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这种所求无法得到满足所产生的痛苦就是求不得苦。简单的说就是:所求得不到满足所产生的痛苦。
什么是五盛蕴苦?「蕴」指的是五蕴。五蕴就是: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
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这五蕴就如同一个容器,容纳下了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这七种苦。众生的痛苦就是依靠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这五蕴表现出来的。就是因为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这五蕴有容纳的功能,有盛放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这七种痛苦的功能,所以在这里「五」字就被提到「盛」字之前被称为五盛蕴,「五盛蕴」的意思就是:用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这五种容器,容纳、盛放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这七种痛苦。一旦众生执着和挂念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就会被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这七种痛苦拷打、折磨、恼害、煎熬。
五盛蕴苦简单的说就是:一旦执着和挂念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就会被其中所盛装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这七种痛苦折磨、恼害。
什么是十八苦呢?即是:忧苦、悲苦、苦苦、恼苦、大苦聚、无明苦、行苦、识苦、名色苦、六入苦、触苦、受苦、爱苦、取苦、有苦、生苦、老死苦。
其中「忧苦、悲苦、恼苦」属于「内苦」,而「内苦」属于「苦苦」,也就是说「苦苦」包含了「忧苦、悲苦、恼苦」、「内苦」。如来之前已经给你们讲说过「苦苦」的法义了。
什么是大苦聚呢?就是各种痛苦聚集在一起形成更大的痛苦,比如一个人不仅生病了,他所爱的妻子、孩子还离他而去,他就有了两种苦,一种是病苦,另一种是爱别离苦,这两种苦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更大的痛苦,就会让他更加的痛苦,这就是大苦聚。又比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更大的痛苦。大苦聚简单的说就是:各种痛苦汇聚在一起形成更大的痛苦。
无明苦、行苦、识苦、名色苦、六入苦、触苦、受苦、爱苦、取苦、有苦、生苦、老死苦被称为十二缘起产生的痛苦(十二缘起解释,见第十八章、第十九章)。
为什么十二缘起会产生痛苦呢?因为十二缘起是无常的,无常就是苦。无常就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意思。
为什么无常就是苦呢?因为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物质事物是会衰败、灭亡、消失的,物质身体是会生病、衰老、死亡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会消退、灭没、消失的。
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最终带来的是痛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算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带来了快乐,那都是短暂的。世间一切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的存在,无法永恒的保持不变,无法永远的拥有,当失去这些物质事物的时候,当这些物质事物衰败、灭亡、消失的时候,当物质身体生病、衰老、临死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之前这些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带来了多少的快乐,当失去这些物质事物的时候,当这些物质事物衰败、灭亡、消失的时候,当物质身体生病、衰老、临死的时候,就会带来多少痛苦,所以世间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带来的最终都是痛苦。
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最终带来的是痛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算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带来了快乐,那都是短暂的。世间一切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的存在,无法永恒的保持不变,无法永远的拥有,当失去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的时候,当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消退、灭没、消失的时候,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让世间人、众生不满意、不开心、不快乐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之前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带来了多少的快乐,当失去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的时候,当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消退、灭没、消失的时候,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让世间人、众生不满意、不开心、不快乐的时候,就会带来多少痛苦,所以世间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带来的最终都是痛苦。
同样的道理,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感受最终带来的是痛苦,为什么这么说呢(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解释,见第四十二章;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解释,见第四十三章)?因为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是会生病、衰老、丧失功能的,物质事物是会衰败、灭亡、消失的,物质身体是会生病、衰老、死亡的,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是会消退、灭没、消失的,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感受是会消退、灭没、消失的。
就算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感受,带来了快乐,那都是短暂的。世间一切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感受,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的存在,无法永恒的保持不变,无法永远的拥有。
当失去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的时候,当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生病、衰老、丧失功能的时候,当物质事物衰败、灭亡、消失的时候,当物质身体生病、衰老、临死的时候,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消退、灭没、消失的时候,当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感受消退、灭没、消失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之前这些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感受,带来了多少的快乐,当失去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感受,的时候,当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生病、衰老、丧失功能的时候,当物质事物衰败、灭亡、消失的时候,当物质身体生病、衰老、临死的时候,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感受,消退、灭没、消失的时候,就会带来多少痛苦,所以世间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感受,带来的最终都是痛苦。
比丘们,这就是苦谛的法义。
什么是集谛呢?「集」是集起、起因、根源的意思,「集谛」就是痛苦集起、生起的原因是什么?痛苦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痛苦是怎么生起、聚集起来的?
痛苦集起、生起的原因就是生起了贪欲、渴爱。痛苦产生的根源就是贪欲、渴爱。痛苦就是由贪欲、渴爱的生起而产生出来的。比如一个人想要赚钱,就是因为他喜欢钱、贪财才会想要赚钱,如果他努力后没有赚到钱,他就会产生痛苦,这个痛苦就是由他自己的贪心所导致产生的。又比如一个人爱他的妻子、孩子,如果他的妻子、孩子出现意外或者死去了,他就会产生痛苦,因为他爱他的妻子、孩子。还比如一个人拥有一个价值连城的翡翠花瓶,如果这个翡翠花瓶被打碎了,这个人就会产生痛苦,他为什么会产生痛苦呢?因为他喜爱这个翡翠花瓶。所以爱的越多,贪的越多,痛苦就会越多,当自己得不到所爱所贪的事物的时候,或者当自己失去所爱所贪的事物的时候,就会产生痛苦。
比丘们,这就是集谛的法义。
什么是灭谛呢?就是只有灭尽了贪欲、渴爱,才能灭尽痛苦。比丘们,如来在这里做个类比你们就明白了,比如如果是一个陌生人他做生意亏钱破产了,你们会感觉到痛苦吗?你们肯定不会产生痛苦,因为他亏损的钱财都不是你们自己的,不是你们破产,你们当然不会产生痛苦,你们没有生起贪欲、渴爱。又比如如果一个陌生人,他的妻子、孩子不幸死去了,你们会产生痛苦吗?你们肯定不会产生痛苦,因为不是你们的妻子、孩子死去了,你们没有生起贪欲、渴爱。当然你们已经出家跟随如来修行了,也谈不上家庭的事情了,如来这里做这种类比是为了让你们更加深入的理解灭谛的法义。对于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当他和他的家人生病、衰老、死亡的时候,你们可能会同情他们的遭遇,却不会产生痛苦,因为不是你们的家人生病、衰老、死亡了,你们没有生起贪欲、渴爱。
比丘们,这就是灭谛的法义。
什么是道谛呢?就是灭尽痛苦的大道是什么?灭尽痛苦的修行方法是什么?沿着什么样的大道前行就能最终灭尽痛苦。灭尽痛苦的大道就是践行八正道,灭尽痛苦的修行方法就是修习八正道,沿着八正道前行就能最终灭尽痛苦。
什么是八正道呢?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八种正道就是八正道。
什么是正见呢?就是明白四圣谛,也即是明白苦、集、灭、道这四种圣谛的法义,并由此开启了智慧。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法义是什么呢?出生在世间的众生是很痛苦的,这就是苦圣谛的法义;痛苦的根源是贪爱,这就是苦集圣谛的法义;只有先灭除了贪爱才能灭除痛苦,这就是苦灭圣谛的法义;灭除痛苦的方法就是修习八正道,这就是道圣谛的法义。比丘们,明白四圣谛就是具有正见的人。
什么是正志呢?远离欲望的意向和愿望,远离贪欲、渴爱的意向和愿望;没有恶意的意向和愿望,没有加害的意向和愿望。比丘们,这就是正志的法义。
什么是正语呢?不说假话欺骗人,不说虚假不真实的言语,不说挑拨离间的言语,不说粗暴、恶毒、诽谤、中伤的言语,不说轻浮、浮夸、无礼、淫秽、不正经、毫无意义的言语,比丘们,这就是正语的法义。
什么是正业呢?不杀生害命;不偷盗,不抢劫,不剽窃抄袭;不与妻子之外的女子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或者不与丈夫之外的男子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没有正式结婚不与未婚的男子或女子发生不正当的关系,没有正式结婚不与未婚的男子或女子邪淫;不喝酒,不吃有迷醉作用的药物、毒品。不做任何伤害别人或自己的恶事,不做任何不清净的行为,比丘们,这就是正业的法义。
什么是正命呢?不做非法、不正当的工作或事业谋生、生活;做合法、正当的工作或事业谋生、生活,比丘们,这就是正命的法义。
什么是正方便呢?正方便也叫做正精进,也就是四正勤的意思,什么是四正勤呢?就是精进努力的除灭已经生起的恶行、恶言、恶念,精进努力的不让还没有生起的恶行、恶言、恶念再次生起,精进努力的让还没有生起的善行、善言、善念生起,精进努力的让已经生起的善行、善言、善念持续的增长、增进。比丘们,这就是四正勤的法义,这就是正精进、正方便的法义。
什么是正念呢?就是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身体上,专注在对身体的观想上,这样就是有正念,这样精进的修行能够熄灭、除灭、降伏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愁;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感受上,专注在对感受的观想上,这样就是有正念,这样精进的修行能够熄灭、除灭、降伏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愁;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内心上,专注在对内心的观想上,这样就是有正念,这样精进的修行能够熄灭、除灭、降伏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愁;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念想上,专注在对念想的观想上,这样就是有正念,这样精进的修行能够熄灭、除灭、降伏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愁。比丘们,这就是正念的法义,这也被叫做四念住(四念住解释,见第五十九章、第一百三十七章)。
什么是正定呢?修行人除灭贪欲、渴爱、不善法,远离欲望、不善法后,内心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念想上,就能进入喜乐清净的初禅境界(初禅境界解释,见第七十二章);修行人在初禅境界的基础上平息、熄灭多个集中专注的清净念想,内心只集中专注单个、纯一的清净念想,就能进入喜乐清净的二禅境界(二禅境界解释,见第七十三章);修行人在二禅境界的基础上熄灭、平息由禅定生起的喜乐,并保持正知、正念(正知、正念解释,见第九十六章),就能进入清净的三禅境界(三禅境界解释,见第七十四章),尊者们就会称这些进入三禅境界的修行人为:「他们是集中专注修行,让自己的内心平静寂静,安住在清净境界之中的修行人」;修行人在三禅境界的基础上平息、熄灭厌恶憎恨,灭尽厌恶、不喜欢,让内心安住在不苦不乐的境界之中,让内心平静的集中专注在单个、一种、纯净的清净念想之中,就能进入清净的四禅境界,也就是在四禅境界中苦闷、快乐、喜悦、忧愁等等喜怒哀乐的烦恼都被平息、熄灭了。比丘们,这就是正定的法义。
比丘们,这就是八正道的法义,这就是道谛的法义。
比丘们,你们不仅要经常选择四念住、七觉支、四禅、无相定,这四种「入定」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方法修习,经常忆念四圣谛的法义,还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去修习八正道,这样你们就能灭尽一切的烦恼和痛苦,从生死轮回中彻底的解脱出来,最终到达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念想的涅槃彼岸(生死轮回解释,见第一百一十二章)。”
佛陀说法后,听法的出家弟子们都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们都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