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采石奇迹

九。采石奇迹

赞曰:

大柄或在手,

吴峰岂可望,

百万师安在,

江南衣冠长。

战场上的奇迹,不多见,否则也谈不上什么奇迹了。在我看来,南宋采石之战,完全够得上一场奇迹。史实的传奇性,竟远远高于演义,这也说明有时造化开的玩笑,会胜过我们开的脑洞。并且这样的奇迹,历史上还发生过不止一次,上一次是淝水之战,诞生了多少常用成语,比如投鞭断流、草木皆兵,令人惊奇的是,用在这场战争中同样适用。但这场战争,名声远不如淝水之战,大抵宋金之际要突出的是民族悲壮之情,这种毙虏酋灭虏朝的爽事,还是少提为妙。

当是时,金主完颜亮完成了北方的整合,与苻坚一样,志得意满,遂起投鞭之志。金灭北宋后,实际上并未形成对广大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先后立了张楚、刘齐等伪政权进行代管,所以我说过金实际上并未做好霸占宋土的准备,锦绣北宋的轰然崩塌,只能说你自己太挫了。不过你宋既然灰溜溜跑到江南去了,这北中国大金岂有不笑纳之理。这个完颜亮也是个奇葩,他的所作所为,可以参看歌颂完颜亮的文学作品《金海陵纵欲亡身》(插一下,本人正式认识完颜亮,就是从此作品开始的,毁童年啊)不过,他的能力也是相当可怖的,篡位、整合巩固北方、百万之师南下,都不是一个庸人所为,奇葩也不是你想当,想当就能当。他的三个奇葩愿望,也基本上都实现了。“国家大事、皆自我出,一也;率师伐国、问罪于前,二也;天下绝色、得而妻之,三也。”

正隆六年即1161年十月,金百万大军兵分四路,对南宋发动全面进攻,完颜亮亲率三十二总管兵,御驾亲征,进兵寿春,毡帐相望,征鼓之声不绝,远近大震。此时,离墨汁未干的绍兴和议,不过二十年。(辽宋和约,到北宋背盟足有一百二十年,宋朝换了6、7个皇帝;宋金和约,当事人宋高宗还在苟延残喘呐,可以说,金简直一天也没有打算遵守过,一直再作背盟准备。现在还有人认为联金攻辽与联蒙攻金意义一样吗?不过,对我国愤青而言,什么契约精神,那都是西方的精神污染,考虑那什劳子作甚)

反正金兵南下,宋军大败亏输,两淮尽失,这也不是一次两次了。都统制王权逃之夭夭,老将刘锜退守镇江,接替王权的将领李显忠尚未到任,军无主帅,士气涣散,人心惶惶。正面防线健康采石一代,势如磊卵、一触即溃。当时临安还在苟且的宋高宗又开始搞苟且之事了,第一件事是想起传位给背锅侠,第二件事是浮舟出海(大宋的行朝也是有传统的),可见赵构对于延续他家族的悲剧,以及延续他自己的悲剧,是颇有心得的。野蛮民族对于水,有一种天然的恐惧,金兀术搜山捡海对赵构泛舟海外一筹莫展,十万大军还在黄天荡被人几千水军怼。船舶制造与航行技术都是文明的一部分,科技是第一力量。虽然野蛮人对文明人天然有战力上的优势,因为野蛮本身就是一种战力;但文明对野蛮也不是毫无还手之力,科技的力量有时是决定性的,比如我们下面将要看到的。(所以提升蛮人的科技才招人恨,诸如让核弹落在恐怖组织手里。)

关键时刻,虞允文横空出世。(历史上很多牛人都是一鸣惊人的,比如七千入洛的陈庆之,带兵前不过是梁武帝的棋童。)当时虞允文官任中书舍人,是个不入流的小文官。我是历来主张文人带兵的,并且不独运筹帷幄于内,虞允文、陈庆之都冲杀在最前线了,也没有什么不对。自古云“将在谋而不在勇”,可见智慧是个好东西,希望大家都有。而不管怎么说,智慧这种东西,满腹经纶的文人知识分子大概总比目不识丁的武夫概率高些。当然,能带兵的文人,总要允文允武些,起码要抱着好学的态度、展示你知识分子超越凡夫的学习能力吧。如果自己颟顸麻木,如钦差叶义问般到战场“措置乖谬”,就只能落得个两淮尽失,自己被作为文人乱军的证据。(此公居然被《宋词鉴赏》评为爱国词人,可见爱国是个好标签,一俊遮百丑)文武双全是军人追求的目标,文人从军总比武人苦学容易些。自古总是投笔从戎易,矢志苦读难。毕竟“士别三日刮目看”的,只有吴下阿蒙而已。而到了现代,以全学生著称的中国远征军,仍然是战力最强的军队。

金军南下中,完颜亮昔日业绩的苦果也正在发酵。风闻完颜雍在后方自立。当初完颜亮可是把完颜雍的老婆搞来的。现在举国大军轻出,完颜雍不介意在家搞搞事。完颜亮深知,百万大军,可进不可退,不可轻言掉头。苻坚百万之阵稍却,而全军崩溃的例子历历在目。所以唯有以更凶狠的进兵,才能抑制国内国外的敌人。完颜亮的应对,不能说有什么不对,顺势而为,方能避免背腹受敌,攻灭南宋,威名震天,则背后小丑冰雪自消。即使派一支偏师回军征讨,也无济于事,双方都是宗室,外姓实难自处。明宣宗议讨朱高煦,或说曰:若不亲征,当思李景隆之鉴。虽然应对无亏,但此事增添完颜亮的烦躁是真的。

而南宋这边,处于王权遁逃、李显忠不到、叶义问乱搞、刘锜病倒的局面下,群龙无首。曾上疏"金必败盟,兵出有五道,愿诏大臣豫思备御。"一直把抗金作为己任的虞允文,这次终于捞到一个犒师的名义,得以亲临采石前线,一展抱负。采石是健康门户,当时人心惶惶,秩序混乱。虞允文到了江边,见王权残部士气低落,零散坐于路旁,皆作逃遁之计。显然,一盘散沙的乱军,早不值得犒赏了。虞允文于是站了出来,以朝廷的名义召集众将,一字不提自己不过是犒师的闲职,勉以忠义,曰:"若金军成功渡江,你们又能逃往哪里?现在我军控制着大江,若凭藉长江天险,为何不能于死里求生?何况朝廷养兵,为什么诸位不能与敌血战以报效国家?金帛、告命皆在此,待有功。"随身带来的数船,亦非犒品,而是火器,霹雳炮。霹雳炮有说是虞允文发明的,也有说是宋军制式武器。我以为,不管是不是虞允文发明的,他敢于选择,带到前线,那份眼光,也足以令人佩服了。

世界冷兵器与热兵器的交界,一般认为是十三世纪的西班牙格拉纳达战争,但有明确证据,“中国雪”概念是随着蒙古西征到达欧洲的,证明中国使用火药更早,虽然硝的比例未能达到最大杀伤力,但可以想见,火药第一次出现在战争中,那光、那声、那烟。。。对世人的震撼!一般说的火药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就是最近一次,为对付完颜亮南下,李宝以水师突袭海州,以3000水军,全歼了超过自己20倍兵力的金军,全凭火药,粉碎了金从海上侵袭宋都城临安的战略计划。我怀疑此时具体战场情况尚未传到完颜亮耳中。虞允文同样等于是第一次将火药用于战争。

南军涣散已经为金人所知,而虞允文的到来未为金人所知,或曰知道了也不清楚意味着什么。虞允文策略很清楚,利用金军的轻敌,与宋军的背水一战,顶住金军攻击的三板斧,而以水师火器截断长江,使金军无后援,则崩溃可期。现实也如虞允文的预料一样。敌军轻进过江,见宋军列阵相待,当涂人民观战助威者十数里不绝,方才大惊,欲退不能。仗着人多势众,冲击宋阵,宋阵松动小却,允文抚时俊之背曰:"汝胆略闻四方,立阵后则儿女子尔。"俊即挥双刀出,士殊死战。(这段话袁腾飞解释为虞允文想收时俊当干儿子,可备一笑)金军显然没想到宋军也有拼命的时候,一时胶着。水军尽出,火器大显神威,封锁江面,“敌舟皆平沉”。我瞧这火药初次上阵不见得有什么威力,连火带声地唬人吧。宋诗人杨万里咏霹雳炮“俄有流星,如万石钟;陨自苍穹,坠于波中;复跃而起,直上半空;震为迅雷之辚隐,散为重雾之冥蒙。”

日暮后敌军无援溃退。“大败之,僵尸凡四千余,杀万户二人,俘千户五人及生女真五百余人。敌兵不死于江者,完颜亮悉敲杀之,怒其不出江也。”次日再战,又败之。移阵瓜州,还是同样。一次是幸运,数次就是实力了。而宋军之前一败如水,唯一的改变就是虞允文的加盟,与火器的加持。

于是完颜亮愈加烦躁,喝令明日过不了江者,全军皆斩。当晚就有人叛乱,完颜亮死而金军溃退。老实讲,新帝既已自立,这种弑君就不是大逆,而是除逆了。完颜雍起到了别人所起不到的作用。但是这也无非如慕容垂、姚苌的作为,这是建立在前军作战不利的基础上的。若是像金军前几次南下,一鼓而下,完颜雍也不过是兔子尾巴长不了。

于是一场百万级的大战虎头蛇尾,大宋尽复两淮。虞允文功高于天,风头一时无两。刘锜持手垂泪“朝廷养兵三十年,大功乃出书生,我辈愧死矣!”天上掉下一书生,对比他的丰功伟绩,中兴名将们还真没什么可骄傲的。上天有时并不公平,苟且的赵构得以安享晚年。“昔赤壁一胜而三国势成,淮淝一胜而南北势定。允文采石之功,宋事转危为安,实系乎此。”

谬史氏曰:文明人与蛮族的战争,唯有靠超越对手一个级别的科技。可惜的是,创科技难,创出的科技被人学起来倒是挺快的。到金灭的时候,金人火器的犀利程度比南宋过之而无不及。但不管怎么说,这场几乎一边倒的战事,逆转了。霸而记。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大宋逸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大宋逸史
上一章下一章

九。采石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