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情绪与情商
(一)关于情绪与情商简单地说,情商就是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我们通过以下四个问题来引入情商及其重要性。
1.人是情绪的动物
《牛津英语词典》对情绪的定义是:情绪是一种不同于认知或意志的、精神上的情感或感情,它是主观意识的经验,会影响人的行为。
情绪的概念是由拉丁动词“motere(行动)”而来,表示促使个体采取某种行动的趋力,它是个体受到某种内在或外在的刺激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状态。
普通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同时普通心理学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但实际上,这一结论一方面将大家公认的幸福、美感、仇恨、喜爱等感受排斥在情感之外,而另一方面又显然忽视了情绪感受上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和社会性情感感受上的爱情、友谊、爱国主义情感在行为过程中具有交叉现象,例如一个人在追求爱情这一社会性的情感过程中随着行为过程的变化同样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而爱情感受的稳定性和情绪感受的不稳定性又显然表明了爱情和相关情绪的区别。基于这两点,将情感和情绪以基本需要、社会需求相区别或者是将两者混为一谈显然都是不合适的。
生理反应是情绪存在的必要条件,为了证明这一点,心理学家给那些不会产生恐惧和回避行为的心理病态者注射了肾上腺素,结果这些心理病态者在注射了肾上腺素之后和正常人一样产生了恐惧,学会了回避任务。情感也是一样,比如没有性欲当然不会有爱情的,而当人吃了春药以后,伴随着性欲的旺盛一见钟情的可能性也就会随之加大了。所以,由不同的药物刺激引发的行为过程也表明了,情绪和情感显然是有区别的两种不尽一致的心理生理过程。
实质上,在行为过程中态度中的情感和情绪的区别就在于:情感是指对行为目标目的的生理评价反应,而情绪是指对行为过程的生理评价反应。再以爱情举例来说,当我们产生爱情时是有目标的,我们的爱情是对相应目标的一种生理上的评价和体验,同时当我们随着爱情的追求这一行为过程的起伏波折我们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我们常说,人有七情六欲。所谓七情,一般是指喜、怒、哀、思、悲、恐、惊。我们还常说,“人是感情动物”,“不要感情用事”等等。其实,人的各种情绪——从欢喜、愤怒、恐惧等较原始的情感,到爱、恨、痛苦、嫉妒等更多地属于人类文明的情感,本来就深深地左右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轨迹。日本研究“感情”的专家、富山医药科大学小野武年博士认为,感情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动物性感情,如在食欲、性欲等本能欲求得到满足时而产生的快乐的感觉,与这些东西得不到满足时的不快乐的感觉。另一部分是人类特有的感情,主要是指尊敬、轻蔑、慈爱、憎恨等感情。科学家一般把动物性的感情称为“情绪”(Motion)。今天医学上虽然已经开发出了核磁共振等诊断和扫描大脑的仪器,但却还是无法直接用人脑来做情感实验,只好借助于动物。当然,科学家无法直接问候动物:“你今天情绪如何?”只能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来了解它们的情绪与大脑的联系。如猴子在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发现有自己喜欢的食物时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而发现狮子、蛇、蜘蛛等动物时则会产生恐惧感和逃离行为。但是美国神经医学专家克鲁夫与布希通过实验发现,如果破坏了猴子和猫大脑内的扁桃体,它们就无法区分什么食物可以吃什么是不能吃的。而且它们也不再害怕以前曾让它们噤若寒蝉的东西。这告诉人们,包括扁桃体在内的大脑边缘系统,可能掌管着感情的处理。人类情感障碍源于大脑受损,大脑主要由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构成,据说这些神经细胞多达1001000亿个。每个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索构成,轴索形成突触,延伸到其他的神经元,并以传递电讯号的方式,将讯息传给远处的神经元。而在传递讯号的过程中,名为神经递质的多种化学物质便会释放出来,能引起人类情感变化的多巴胺就是其中的一种。如服用吗啡人会感到“幸福”,就是因为脑内的多巴胺起了作用。加拿大科学家詹姆斯和他的学生曾经做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们将电极插到老鼠脑中,并让老鼠可以自己压动一个开关,对老鼠脑内形成一种产生快感的刺激。没想到老鼠从此不吃不喝也不睡觉,甚至也不“做爱”,只是拼命地压动那个开关,直至精疲力尽。由此科学家想到,人类中有“废寝忘食”、痴迷于某种事物(比如赌博)的现象,从老鼠实验中可以获得某种启示,大概就是人脑中持续受到某种刺激而产生了快感的缘故。这种时候,多巴胺会大量释放出来。科学家通过实验还发现,人类大脑的扁桃体受损,会出现情感障碍。比如有一种病叫伍巴哈—威提症,得这种病的人无法判断他人的表情。
标准的心理学上的东西,对我们一般职场上的人是较难理解的。我们这样来说情绪吧:
我们引入“平和”一词来对应地解释“情绪”。当一个人内心没有受到外部的影响,处于平常,淡定的状态时,心率如同上面的“平和”样子;当一个人受到外部的刺激时,其内部的感情波动及心率如同下面的那个“情绪”——受刺激后的激动状态。我们大多数人都说自己想要“平和”,一个人从幼年、儿童、少年、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会从“情绪”走向“平和”,这也是人趋于成熟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存在着天生的差异性,一些人可能18岁就处于“平和”状态,而另一些人到了80岁还处于“情绪”状态。一位20多岁的女孩子,找了位男朋友,一副“平和状”,丈母娘看着很满意,可女孩子会觉得对方就像一杯温吞水;相反,如果男朋友一副“情绪状”,恋爱中的女孩子开始可能觉得挺浪漫,挺有趣的,如同那句“小伙不坏,姑娘不爱”,可一旦涉及谈婚论嫁,姑娘很可能就希望对方多一份“平和状”。传统上,我们选拔管理者的标准是基本排斥“情绪”的,然而,如今的80后、90后,可能不愿意接受自己的上级日常工作中整日里的“平和”。
每个人与生俱来地都有“平和”和“情绪”,差别只是体现在偏重于哪一方面而已。在职场上,一个人的情绪总处于大幅波动的状态是不成熟、职业化程度低的体现。理想的状态是,日常的工作中需要更多的“平和”,而在体现自身个人魅力影响力的时候,需要些“情绪”。
我们先来看个小故事吧。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梦。第一个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是下雨天,他戴了个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背。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先生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衣服躺在了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乐了:“我也会解梦。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高中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衣服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到了吗?”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这位秀才前后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情绪,这些情绪的来源是什么?
我们对情绪及其特征表述为这样四句话:
个体受到刺激所产生的一种激动状态。范进中举的案例,说明即使是外部好消息的刺激,过度了也是要命的。
个体所体验但不易控制。我们的生活常识是,知道自己要发脾气了,也知道发脾气对自己的健康和形象不利,可在那种情境下,自身是无法控制的。
会导致生理及行为的变化。如同上面故事中的秀才听了先后两位不同的解梦,产生了不同的心理上的反应,而心理上的反应最终都会影响到生理和行为的变化。
对个体行为具有干扰或促进作用。故事中的秀才抱着算命先生的心理暗示下的“没戏”想法,在考场的表现可能会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情绪的产生过程会经历五个阶段:
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面对大事、小事,其情绪产生的过程基本包括以上五个阶段。举例说明如下:
一位大学教授下班做好饭,平静地等着孩子放学吃饭。初中生的儿子回来说:“妈妈,今天语文考了70分。”(接受刺激)对于35岁以上的人,面对这么悲催的刺激,其身体上健康最薄弱的那个部分一定会马上给你颜色看,高血压者的第一反应是“血冲到了头上”,心脏不好的人的第一感觉会是“胸闷”。同样的一位考了70分的孩子回家这么说,也许他的妈妈会“不受刺激”,原因在于“主观感受与认知”,这位从小就是学霸,且是个教授的妈妈一直耿耿于怀的可能是:我的孩子怎么可能不是学霸呢,我从小可从没拿过90以下的分数!而后者这位妈妈的认知是:“不错了,儿子,妈妈小时候还老不及格呢!”于是,前一位妈妈的表情会是失望、沮丧,甚至是气愤;后者可能会是淡定、平常甚至是满足。如此,第一位母亲有可能就会伴随着埋怨、打骂孩子的行为。
2.情绪有正面和负面之分
人类的情绪表现多种多样、千姿百态,我们很难回答出人类究竟有多少种不同的情绪。我国的心理学家把情绪分为18类,即:安静、喜悦、愤怒、哀怜、悲痛、忧愁、忿急、烦闷、恐惧、惊骇、恭敬、抚爱、憎恶、贪欲、嫉妒、傲慢、惭愧、耻辱。
研究人员经过大量研究,提出了六种普遍存在的情绪:快乐、惊讶、害怕、悲哀、愤怒及厌恶。
这六种情绪可以形成一个连续统一的概念。在这个统一体中,两个情绪越靠得近,就越易被混淆。例如,人们经常会把悲哀和愤怒联系在一起。当听到一句针对我们的刺激性、攻击性或侮辱性话语时,我们的交感神经系统便会兴奋起来,体内会分泌出肾上腺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肌肉紧张,而且往往同时伴有悲哀和愤怒。情绪本身是非常复杂的,因此要对情绪进行准确的分类就显得尤为困难。许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其中有两种分类方法颇具代表性。(1)依据情绪的性质分类
1)快乐。快乐是盼望的目的达到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快乐的程度取决于愿望满足的意外程度。快乐的程度从满意、愉快到大喜、狂喜。快乐是一种追求并达到目的时所产生的满足体验。它是具有正面性享乐色调的情绪,使人产生超越感、自由感和接纳感。
2)愤怒。愤怒是由于受到干扰而使人不能达到目标时所产生的体验。目的和愿望不能达到,一再受到阻碍,从而积累了紧张,最终产生愤怒。特别是所遇到的挫折是不合理的或是被人的恶意所造成的时候,愤怒最容易发生。当人们意识到某些不合理的或充满恶意的因素存在时,愤怒也会骤然发生。愤怒的程度依次是:不满、生气、愠怒、愤、激愤、大怒、暴怒。
3)恐惧。恐惧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危险情景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恐惧往往是由于缺乏处理、摆脱可怕情景的力量和能力而造成的。引起恐惧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处理可怕情景的能力与手段。
4)悲哀。悲哀与失去所盼望、所追求的东西和目的有关,是在失去心爱的对象或愿望破灭、理想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体验。悲哀情绪体验的程度取决于对象、愿望、理想的重要性与价值。悲哀的程度依次是:遗憾、失望、难过、悲伤、哀痛。悲哀所带来紧张的释放会产生哭泣。
在以上四种基本情绪之上,可以派生出众多的复杂情绪,如厌恶、羞耻、悔恨、嫉妒、喜欢、同情等。
(2)依据情绪状态分类
1)心境。心境是一种使人的一切其他体验和活动都染上情绪色彩的情绪状态。它是持续的、微弱的、平静的。心境的特点是弥漫性,人逢喜事精神爽。生活中的事件,例如事业的成败,工作的顺利与否,与周围人的关系好坏,机体状态如健康程度、疲劳、睡眠情况等都影响心境。有些影响心境的原因人们不一定认识到。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当人处于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事物。例如,人伤感时,会见花落泪,对月伤怀。心境体现了“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的弥散性特点。平稳的心境可持续几个小时、几周或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虽然基本情绪具有情境性,但心境中的喜悦、悲伤、生气、害怕却要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有时甚至成为人一生的主导心境。如有的人一生历尽坎坷,却总是豁达、开朗,以乐观的心境去面对生活;有的人总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平,或觉得别人都对自己不友好,结果总是保持着抑郁愁闷的心境。
导致心境产生的原因很多,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工作、学习上的成功和失败,人际关系的亲与疏,个人健康的好与坏,自然气候的变化,都可能引起某种心境。但心境并不完全取决于外部因素,还同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联系。
2)激情。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例如,在突如其来的外在刺激作用下,人会产生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欣喜若狂等情绪反应。在这样的激情状态下,人的外部行为表现比较明显,生理的唤醒程度也较高,因而很容易失去理智,甚至做出不顾一切的鲁莽行为。因此,在激情状态下,要注意调控自己的情绪,以避免冲动行为。处在激情状态下,人的认识活动范围往往会缩小,仅仅指向与体验有关的事物;理智分析能力减弱,往往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激情持续的时间较短。激情通常由一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对立意向(要求)的冲突、过度抑制和兴奋等因素引起。激情对人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一方面,激情可以激发内在的心理能量,成为行为的巨大动力,提高工作效率并有所创造。如战士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一往无前;画家在创作中,尽情挥洒,浑然忘我;运动员在报效祖国的激情感染下,敢于拼搏,勇夺金牌。但另一方面,激情也有很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激情中的人有时任性而为,不计后果,对人对己都造成损失。一些青少年犯罪,就是在激情的控制下,一时冲动,酿成大错。激情有时还会引起强烈的生理变化,使人言语混乱,动作失调,甚至休克。所以,在生活中应该适当地控制激情,多发挥其积极作用。
3)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状态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在突如其来的或十分危险的条件下,必须迅速地、几乎没有选择余地地做出决定的时刻,容易出现应激状态。当人面临危险或突发事件时,人的身心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如肌肉紧张、心率加快、呼吸变快、血压升高、血糖增高等。例如,当遭遇歹徒抢劫时,人就可能会产生上述的生理反应,从而积聚力量以进行反抗。当驾车出现危险情景的时刻,在遇到巨大自然灾害的时刻,这时就需要人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集中意志力,迅速地判明情况,果断地做出决定。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一种是头脑清醒,急中生智,动作准确,行动有力,及时摆脱困境。对付应激状态是可以训练的。但应激的状态不能维持过久,因为这样很消耗人的体力和心理能量。若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可能导致适应性疾病的发生。
应激的生理反应大致相同,但外部表现可能有很大差异。积极的应激反应表现为沉着冷静、急中生智,全力以赴地去排除危险,克服困难;消极的应激反应表现为惊慌无措、一筹莫展,或者发动错误的行为,加剧了事态的严重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表现,既同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有关,也同平时的训练和经验积累有关。一个人如果接受过防火演习和救生训练,遇到类似的突发事故,也能正确及时地逃生和救人。一般意义上,把依据情绪的性质分类的那些基本情绪及其派生出来的情绪,从它们对人的心理与生理健康和对行为的影响角度,可以分为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把有建设性的称为正面,具有破坏性的称为负面,不管什么情绪,情绪都具有不稳定性。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情绪,都具有正当性,取决于内心对情绪的接纳度。正面情绪包括爱、感恩、希望、信心、同情、乐观、忠诚;负面情绪包括恐惧、仇恨、愤怒、贪婪、嫉妒、报复等。大量心理学的观察表明,负面情绪对我们的健康十分有害。科学家们已经发现,经常发怒和充满敌意的人很容易患上心脏病。哈佛大学曾经调查了1600名心脏病患者,发现他们中经常焦虑、抑郁和脾气暴躁者比普通人高出三倍。某研究机构追踪122名心脏病患者8年,结果发现最悲观的25人中,有21人死亡;最乐观的25人中,有6人死亡。
感恩是人类最高尚的正面情绪,感恩和满足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个不会感恩的民族和个人是非常可悲和可怕的。在我的课堂里,当我问到:“正面情绪有哪些?”这一问题时,120次左右的回答绝大多数是“高兴”“快乐”“积极”等。只有四人次(不是一对一,是在全体中)主动提到“感恩”。我追问:你为什么说是感恩?三人的原因是由于自身的宗教倾向(佛教徒和修佛爱好者等)。一位35岁左右的人的回答是“人不会感恩,那跟动物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在复旦培训机构由外地来的公务员所组成的处级干部班,基本都是45~55岁的样子,只有这位显得特别得年轻。我问:你感恩谁呢?他答:“组织。”我走到他的面前,大声说:请看着我的眼睛,再说一遍:你感恩谁?他大声回答:“组织!”那眼神告诉我,他是真诚的!下课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干部出去了,一位老干部走过来对我说:“老师,你别相信他,他是团干部,否则他这个年龄,怎么能和我们一起来复旦培训呢?!但我相信那位团干部的眼睛。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人感恩的是毛主席。我还清楚地记得1979年9月9日下午,社会主义大院里的大广播喇叭响起的哀乐,播报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当时,我母亲正好休息在家洗衣服,边哭边说:“毛主席去世了,你们要受苦了。”当时我的年龄不大,真的无法理解她为什么哭得比不久前看到从南方老家拍来的电报告知我外婆去世时还要伤心。邻居的叔叔、阿姨们也多在哭,也许是因为哀乐的气氛,更是因为他们这代人对毛主席的感恩之情!在课堂里,我会与80后年轻的管理者们有这样的一问一答:
我:你们感恩谁呢?
答:父母。
我:那你们啃老吗?
答:啃的。
我:这是感恩的方式吗?
答:我们不啃的话,他们不舒服!
改革开放30多年,各类阶层都得到了物质上的实惠和精神、文化层面的享受,然而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没有多少人是满足和感恩的。2011年的调查表明,46%的公务员和56%的大学教师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那么,农民和工人又会怎么样呢?这个问题反映出的背后的东西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思考与反省。
仇恨是一种最可怕的负面情绪,它对内会造成我们身体健康水平的下降,对外会对社会带来一定的潜在危害。前几年,连着发生了几起打电话到机场谎称飞机上有爆炸物的恶作剧,其中的一位犯罪嫌疑人被抓后,被问到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他的回答是:“我仇恨社会。”问其原因:他说在自己被劳教时受到不公正对待,当时就发誓,出去后要报复社会。
3.人类总体上是正面情绪多还是负面情绪多?
这个问题就如同那个“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问题,大多数中国人会倾向于性本善,那么也就倾向于“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原因是“否则人类如何进步呢?”。在我的课堂里,学员对象包括企业各类管理者、公务员,是从50后到80后的群体,面对这个问题,绝大多数的选择是“正面情绪多于负面的”,呈现出的规律是公务员群体回答“负面多”的人少于企业管理者群体,平均年龄低的群体回答“负面多”的略高于平均年龄高的群体。
当代心理家认为,人类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次级情绪。基本情绪有五种: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和厌恶,它们分别对应于特定的躯体状态。次级情绪是上述五种基本情绪的细微变体,比如,欣喜和惊喜是快乐的变体;忧郁和惆怅是悲伤的变体;惊慌、害羞与焦虑是恐惧的变体;憎恨是愤怒的变体;鄙视和轻蔑是厌恶的变体。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五种基本情绪中,除快乐之外,其余四种都是负面情绪。这一点意味深长。它表明,地球上的动物(包括人类自身)大多时候都生活在一种危机四伏的环境之中,身边随时会有天敌出现,更不用说洪水、干旱、疾病等自然灾害的如影相随。因此在所有的情绪中,恐惧是一种最为原始古老的情绪,它犹如忠实的报警装置,提醒我们避开危险,防患于未然。其余则有悲伤、愤怒和厌恶,它们同样是对世事无常或可憎之事的提醒。休谟深刻地洞察到了这一点,在他看来,“最早的宗教观念并不是源于对自然之工的沉思,而是源于一种对生活事件的关切,源于那激发了人类心灵发展的绵延不绝的希望和恐惧”。(大卫·休谟:《宗教的自然史》,徐晓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这是因为,“我们既没有充分的智慧去预知,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防范那些不断威胁我们的灾难。我们永远悬浮在生与死、健康与疾病、丰足和匮乏之间”。(同上)这就是说,人类生活中的厄运远远多于好运,正如古希腊诗人荷马所说:“诸神赐予我们一份快乐,就要相伴双份的苦难。”也正如作家张爱玲的叹息:“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而人又是这样一种动物,到手的好运认为是理所当然,经历的厄运则久久难忘,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其间的缘由则在于,正是对厄运或痛苦的深刻记忆避免我们重蹈覆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还须思危,实在是古代圣人留给我们的极为深刻的智慧。难怪在五种基本情绪中,负面情绪会占上四种。
我们选择人类总体的负面情绪略高于正面情绪,原因有两个:一是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因此人总是处于不满足状态;二是宇宙是混沌的,也就是说外部世界是不可掌控的,为此人多处于焦虑状态。那么如何解释人类的进步呢?因为人具有能动性,为了消除和减轻与生俱来的不满足感和焦虑,人们总是会创造和找到一些制度和技术、方法,恰是这些制度、技术和方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4.一个管理自身情绪能力高的人能得到什么好处?
情绪管理,就是用对的方法,用正确的方式,探索自己的情绪,然后调整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情绪,放松自己的情绪。
简单地说,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其核心必须将人本原理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原理,使人性、人的情绪得到充分发展,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是从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完善人出发,提高对情绪的自觉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不断进行自我激励、自我完善。
情绪的管理不是要去除或压制情绪,而是在觉察情绪后,调整情绪的表达方式。有心理学家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样说,情绪固然有正面有负面,但真正的关键不在于情绪本身,而是情绪的表达方式。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情境表达适当的情绪,就是健康的情绪管理之道。情绪管理就是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制合体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地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
总之,管理自己情绪的水平高的人,与他人互动时,能把自己的正面情绪更多地展示出来,把自己的负面情绪暂时放一放,这样,有利于自身的健康,特别是对于35岁以上的人来说尤为明显。当你更多地拥有正面情绪时,平时身体方面的老毛病不会出来捣乱,而负面情绪占主导时,平时的高血压、胃疼等毛病就会呈现出来;当一个人带着更多的正面情绪工作时,会更加的积极、专注,从而带来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当你带着更多的正面情绪时,你看别人都会顺眼,而当你看别人顺眼的同时换来的是别人看你也是顺眼的。相反当你带着过多的负面情绪,就会看别人不顺眼,此时换来的是别人看你更不顺眼。
归纳起来,一个情绪管理水平高的人得到的收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健康,二是表现的提升,其中一是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改善;二是个人魅力的提高。一个充满着负面情绪的人的气场是负能量的,人们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是不会靠近和接受你的。这种行为表现恰恰是影响力的非职位权的来源。一个情绪管理水平高的人,其气场非常的正面、强大,散发出光芒,照着周边的人发自内心的追随你。一个人职位再高、专业能力再强,如其本身的情绪管理水平差,也就是“毛坑里的臭石头”,下属听你的也只是迫于“官大一级压死人”。试想一个员工发自内心地认同和追随你时,其大脑和心支配下的手底下出来的“活”和迫于职权而不得不听你的状态下,其脑和心支配下的手做出来的工作结果是一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