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封(一)

册封(一)

翌日,当火红的朝霞染满天边之际,映照出万里晴空,在这令人烦躁不安的多日阴雨之后,天公作美,终于迎来一个难得的好天气。而这一天,也正是倭国太阁丰臣秀吉接受大明皇帝册封、成为日本国王的册封典礼之日。似乎,就连上天也想看一看,这牵动无数财富与命运的议和,究竟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

原以为诏书失窃后,即便是丰臣秀吉于次日一早便宣布诏书找回、一切照常,但根据私下的可靠消息,一众大名也是心照不宣,料定这不过是为了保全太阁暂时的颜面,册封典礼必将无疾而终。可随着大明诏书真的已被顺利找回的消息迅速传遍大坂城内外,惊诧之余,众大名可谓有人欢喜有人愁。

不过,也听说三日前夜里诏书失窃的神秘主谋,至今仍是毫无头绪,以致引得人们众说纷纭。但好在,诏书得以在册封仪式的前一天晚上平安归来,不禁令小西行长等“主和派”大名们倍感欣慰,长舒了一口气。甚至,据说太阁丰臣秀吉在连夜收到小西行长与沈惟敬的报告后,也是欣喜若狂,更加确信此乃上天之意,于冥冥之间暗中相助。于是,在沈惟敬的建言下,丰臣秀吉更是一早起身、沐浴更衣,以表对上天与大明之虔诚敬意。

在好一番精心准备后,丰臣秀吉内着绿贴里,配穿青褡护,外套大红织金胸背麒麟圆领,头戴国王纱帽,腰系金箱犀角带,一应衣冠皆为大明皇帝御赐之物。此刻,这位借助日本战国乱世从底层逐步崛起的一代枭雄,正满面红光地于大坂城天守阁中焦躁等待着,即将郑重承接大明册封诏书时、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与此同时,大坂城中预备举行仪式的正堂之前,已聚集了众多昨夜或今晨陆陆续续赶回大坂城中的倭国大名,面色各异、或喜或忧。但众大名显然都已得知了关于册封典礼照常举行的消息,稍有品阶之人,皆身着前日所赐大明官袍。只见年事较高者神色淡然、相互低语,年轻气盛者则跃跃欲试,不时忐忑地整一整衣装。其中,正被不少大名围拢在中央、纷纷上前寒暄的,正是众大名之中实力最强、官居正二位内大臣的——德川家康。

而这个时候,同样一身大明官服打扮的小西行长,忽然径直走了过来,众人立即闪开了一条道路。

尽管主战派等一干大名对其皆嗤之以鼻、面露怒容,小西行长却对其视若无睹,一路与相熟的主和派大名们相互致意,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其最后竟来到了德川家康的面前。

“内府大人,您也来了。”

小西行长微微欠身,意气风发地主动向官阶与地位都高于自己的德川家康弯腰行礼。

“小西大人,此番操劳议和,真是功不可没。”

德川家康面带微笑,轻轻欠身还礼。

“这全赖太阁殿下洪福,此番议和,屡有波折,在下不过是如履薄冰地奉命行事而已。”

小西行长恭谨地客套着,同时,不动声色地看了眼面前的德川家康,继续自谦道:

“当然,最终议和得以成功,也是承蒙德川大人的关照......”

随即,两人意味深长地四目相对,德川家康面容间的笑意依旧,淡淡道:

“小西大人过谦了。大家同为太阁殿下的家臣,自当齐心协力、坦诚相待,今后也应继续尽心尽力、共同辅佐太阁与丰臣家才是。”

“德川大人所言极是。”

小西行长再次欠身,点头称是。旁人自然也听不出这二人的对话有何弦外之音,面对这样的场面话,自然也都纷纷附和,表面上随即洋溢着一片戮力同心的祥和气氛。

此时,恰好大明使团正使杨方亨、与副使沈惟敬等一干使团人员,也自馆驿来到了正堂之外。眼看贵客已至,小西行长随即向倭国众大名躬身告退,而后便急忙来接待大明使团众人。

小西行长先是与杨方亨和沈惟敬二人简单地寒暄,之前几人间曾针锋相对的口舌之争,此刻似早已化为虚无,趁着时间尚早,正热络地说些不痛不痒的互赞之辞。同时,小西行长无意间发现,唐卫轩竟然也跟在了杨方亨的身后。看到唐卫轩的一瞬间,小西行长的脸上不禁稍稍有些尴尬,但这局促之情很快便换做了满面春风,主动上前拱手致意道:

“此番事成,幸赖唐百户亡羊补牢、追回诏书,救我等于危难之中。在下听闻唐百户伤重未愈,今日竟依然不辞辛劳。若此间出了差池,这让小西行长如何担待得起?”

唐卫轩拱手回礼,不冷不热道:

“小西大人放心,唐某命硬,并无大碍。至于此番侥幸夺回诏书,多亏杨大人坐镇指挥,对唐某信任有加,以及各位同僚肝胆相助。唐某不过将功补过而已,不敢奢问功劳。只盼议和若成,天下太平。”

不知为何,说到最后几个字时,唐卫轩不自然地瞥了一旁的沈惟敬一眼。不过,心情大好的杨方亨却根本不会在意这些细枝末节,只听到唐卫轩暗暗把功劳推到自己身上,自然十分受用,捋着胡须,笑语盈盈地纠正道:

“诶,此乃天意,希望两国从此偃武修文、刀枪入库,也是托圣上之洪福,杨某怎敢妄自居功?!”

“哈哈,自然是大明皇帝陛下的洪福齐天,方可玉成此事。杨大人此言极是。”小西行长朝着杨方亨点了点头,但话锋一转,依旧瞥了眼唐卫轩:“不过,要在下说的话,杨大人,贵国使团之中,若要论功绩大小,自杨大人与沈大人以下,便是唐百户当居首功才对!若无唐百户披肝沥胆、深明大义、以致感动了上苍,希望两国今后铸剑为犁,只怕也很难有这只身犯险、夺回诏书的奇迹发生。”

杨方亨自这三天来的担惊受怕后,此时的心情正是极为顺畅,一扫数日的晦气。看着将自己乃至整个使团挽救回来的唐卫轩,杨方亨本就觉得十分顺眼,前些日子的怀疑此刻也早就烟消云散。因此,闻听此言,沈惟敬只道小西行长作为倭国的议和奉行,与自己一样,多亏了唐卫轩昨晚带回的诏书,才逃过了一劫,因此对其感念在心、投桃报李,所以在自己面前不断夸赞唐卫轩功不可没,于是笑言道:

“小西大人莫不是怕杨某忘了唐百户之功不成?卫轩尽可放心,你这一笔功劳,待回朝之日,本使绝不会忘记!”

“谢杨大人提携。也谢小西大人谬赞。”

说话的语气中,唐卫轩似乎兴致不高,只朝这二人淡淡地拱了拱手,便有些突兀地撇开了目光,不再多言。而众人都以为其是伤势未愈、本就虚弱,加上其带回诏书之举、等同于使团的“救星”,因此谁也没有过多在意这略显失礼之举。而此时,唐卫轩撇开的目光,竟又与一旁默不作声的沈惟敬不期而遇,望着正轻捋胡须、气定神闲看着自己的沈惟敬,唐卫轩似乎面色微微有异,忍不住再度移开了视线......

不知不觉间,日头越升越高,眼看吉时渐近,在礼官的引领下,倭国一众大名进入正堂,依各自位阶分别入座。而大明使团一行人也由小西行长在前引领着,以杨方亨为首、沈惟敬为次,依序进入正堂之内落座,等候着仪式的正式开始。

此番,大概是对三日前的那一夜仍心有余悸,为防止再出任何的意外,不仅正堂内外皆有众多丰臣家的侍卫严密把守,就连所有入场之人,也均被要求交出了所带兵刃。

落座之后,两国之人一如那晚的夜宴之时,依旧分宾主相对而坐。举目平视,厅内众人所穿,即便是倭国众大名,也大多为明朝官袍,恍惚间,似是正身处大明之地。只是,令使团众人有些疑惑的是,不知为何,每人的面前竟还摆着一只已斟满的酒杯。

难不成,这册封仪式中,还要饮酒不成?

使团众人相顾之间,面露诧异,而看到这地上所铺皆是榻榻米,眼前装潢皆是一派倭国之风,方暗自似有所悟:或许,这仪式是要依照倭国的风俗进行。也罢,只要不误事、影响到册封仪式的顺利完成,稍饮杯酒,倒也无伤大雅。

同时,趁着此刻空闲,众人打量起了四周。这厅内倒是难得的宽阔,尤其对于所居多狭小的倭国而言,可以称得上是颇为气派了。但若较之北京紫禁城中的皇极殿,却犹显促狭,更是少了几分坐拥天下、万邦来朝的天朝威仪。不过,眼见梁柱门栏之上或雕镂装饰、或覆以金箔,倒也极尽奢华之能事。唯有那些守在正堂内外、铠甲鲜亮的倭国武士,略显扎眼,令众文官们有些不适。

除此之外,在厅内不起眼之处,居然还有一并受邀而来的僧侣、豪商各自人等。看来,丰臣秀吉似有借此仪式、一并昭告天下各界之意。只是,这些人似是地位卑微,因而只能居于角落,大气也不敢出一声。

平静之中,坐于席间的唐卫轩忽然注意到,对面一人,正是昨晚本能寺中所见之人——德川家康。而对方此时,仿佛也正留意着唐卫轩这边。刹那间,重新相见的二人四目相对,但在这无言之中,唐卫轩又淡淡地移开了目光。德川家康则不动声色地皱了皱眉,暗暗在心中忖思着什么,面容间似有些凝重。随即,其目光又依次扫过了坦然而坐的杨方亨与沈惟敬两人,脸上的肌肉似是渐渐放松,但面容间依旧深不可测,平静地坐在原地,不知在沉思些什么。直到片刻之后,德川家康的目光投到厅内角落之际,忽而停了下来,深思熟虑之后,德川家康的脸上,随即又渐渐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变化......

这时,堂外鼓乐齐鸣,似是在宣布吉时将至。正堂之中皆已落座的大明使团与倭国众大名皆神色肃穆。须臾之后,厅内深处一角,忽然响起了一名侍从用倭语高亢的通禀之声:

“太阁殿下驾到——!”

正堂之外的鼓乐之声随即戛然而止,而从主位一旁的拉门处,也步出了一位身穿大明衣冠华服的老者,正是权倾日本的一代枭雄——丰臣秀吉。

随着身穿大明所赐国王冠服的丰臣秀吉庄重地步入厅内,这场攸关大明与倭国无数人前途命运的议和,也终于来到了大功告成前的最后一步......

————————————————————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大明诏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大明诏
上一章下一章

册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