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团(二)
“明朝使节一行沿着平坦而又整洁的道路,自距离大坂九千步远的堺港出发。为了可以瞻仰使节一行的风采,道路两侧甚至搭起了支架,日本人对于新奇事物的好奇心,可谓非常之强......对于有幸目睹的日本人来说,明朝使团队伍的行列,堪称一个精彩而又盛大的仪仗。”
——在日传教士路易斯弗洛伊斯寄往天主教会的报告书中,如是记载
此时,在稍稍远离大坂城天守阁的地方,自堺港通往大坂城本丸(内城)的一路之上,正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大坂城广阔的城下町一带,除了比肩继踵、人声鼎沸的主街道外,其余各处更早已是万人空巷,如同寂静的空城一般。无论尊卑贵贱、武士贵妇、老叟少女、商人僧侣,男女老少、各色人等,几乎统统都涌到了这条宽阔街道的两旁,相互推搡中,满怀兴奋地期待着盛况空前的一幕,誓要亲眼瞧一瞧,号称天朝上国——大明使团的风采。
这一来,可把主街两侧的店铺商贩们给乐坏了。大坂的商人们素来善于经商,平民百姓喜爱热闹,又偏爱新奇之物,借着明国使团的热潮,这等大好商机岂容错过。趁着大家的热切期盼,店家们纷纷兜售起了早已备下的各类明国特色的货物,扯着嗓子,比赛般此起彼伏地叫喊着:
“四书五经,从明国运来的四书五经啊!还泛着明国纸张的书香气呢!论语、孟子、大学,还有三国演义,来自明国的全套四书啊!”
叫卖声处,立时便围上了一大群人,好奇心起,争相掏出铜钱购买。但却几乎丝毫无人在意,三国演义到底是否属于“四书”之一。
“明国的上好胭脂,抹一抹,贵妃杨玉环再世!擦一擦,大美人貂蝉再生!”
尽管那铺内的胭脂其实不过是从琉球贩过来的普通货色,但是店家早早备置了一批印有汉字的盒子,足以以假乱真的精美,引得不少妇人少女纷纷驻足,争相抢购。
看到这幅情景,任谁也想不到,一个多月前,大坂周边的京都附近刚刚经历了一场地震的浩劫,虽然大坂的受损情况不是很大,但是也足足让生意冷清了许久,而此刻,前些日子里的萧条,再也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则是一派欣欣向荣、与热闹繁华。
正热闹着,不远处忽然出现了大量的足轻士卒(日本古代最低等步兵之称呼,通常衣甲上或背后所插小旗上,会印有所属大名的家纹徽记),沿着街道,将挤在道路中间的人群毫不客气地通通推到了两侧路边。而足轻们背后标明所属的旗指物上,皆是同样的一个家纹。
“哎,那是小西家的士兵啊!”
“对,看那家纹,的确是小西家的足轻。”
“就是那位担任议和奉行的小西行长大人?”
“没错,看来队伍马上就要来了!”
......
人们一边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一边相互推搡着想往前排挤靠,而小西家的足轻士卒此刻早已分作两列,分别拦在了道路的两侧,将使团行将途经的正道与两侧的人群分隔了开来。甚至不时有全副武装的武士往来巡视着,腰间锋利的刀刃,时刻威慑着任何敢于突破足轻人墙、踏足道路正中之人。
“哎,你们看啊——!”
一声叫喊忽然响起。
原以为是大明使团终于驾到,但是失落之余,这才发现,喊声所指的并非道路中央,而是道路两侧屋顶之上的高处,竟然也出现了一个个俯身弯腰、手握弓箭、背后同样插有小西家家纹的士卒,机警的目光在人群中扫来扫去,时刻戒备着道路两侧的情况。
随着使团临近,小西家的武士甚至强行严令道路两侧的馆驿、旅店、酒肆等各类店铺的二楼窗户,通通一律紧闭。纵使惹得不少早早占好二楼位置的观者怨声载道,但是刀剑所逼,却没有丝毫讨价还价的余地。很快,任何可能居高临下威胁到明朝使团安全的窗口,都已被闭合起来,就差全部用钉子封死。而任何一扇窗口如果稍有异动,就会立刻有数名高处的弓兵张弓搭箭,箭头径直对准异动之处。
人们不禁感慨,看这如临大敌的架势,就是太阁丰臣秀吉出巡时,也未必如此。
“难不成,是会有人对明国的使团不利?”
“嗯,说不定,咱们之中还有小西家派出的忍者和暗探在监视着呢!”
人群中立刻弥漫起各种猜测与讨论,同时好奇心更盛,心想这大明使团,究竟会是个什么样子?
随着街面上又出现了一队小西家的足轻士兵,沿着街道中央,快速地净水扫街,道路两侧的武士与足轻,也纷纷面色冷峻、严阵以待,人群的气氛也更加热烈起来,因为从街面微微的颤动中,人群已能感觉到,那宏大的明朝使团队伍,已经越来越近了。
终于,随着远处洪亮的鼓乐之声越来越近,一面面招展的旌旗,陆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此地等候多时的人群瞬间沸腾了,欢呼声中,争吵也是在所难免——
“喂!大叔,你别挤了!”
“少废话!明国的使者前来,就是把鞋挤掉了,我也要看上一眼!”
......
相互的激烈推搡中,怀着强烈好奇心的人群,终于等到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
只见,旌旗招展的队列渐入眼帘,走在队伍前方、占据了整个街道中央的,是分作四列的明军骑兵,足有近百人之多,随着“哒哒哒”的铁蹄声来到近处,地面上未及清扫的碎石不断地跳跃起来。同时,感受着来自脚底的密集震颤,让不少从未上过战场的倭国百姓,似乎也能稍稍体验到,战场上明朝铁骑冲锋时那恐怕更要十倍于此的磅礴气势。再看马背之上的明国骑兵,个个身披赤红罩甲、鲜衣怒马,手执旌旗、威风八面,正紧紧跟随在队列最前排两名为首骑行者的身后。
而这两名骑在整个使团最前列的,其一,正是倭国全权负责议和与册封一事的小西行长。而另一人则身穿大明武将官袍,只见二人并驾而驱,言语间似乎正相谈甚欢。
人群中又立刻议论了起来:
“呦,那不是小西行长吗?”
“对啊!是小西大人。这么说,旁边那位就是明朝的使节了?”
“那个就是明朝使节吗?瘦削的身材,干巴巴的,看起来一大把年纪了耶。”
“是啊,相貌模样似乎也差强人意,堂堂明国,怎么不选派一个仪表堂堂的使节呢?”
“切,以貌取人!咱们太阁殿下不也长得和......和猿猴一个样嘛!”
尽管说话者在提及“猿猴”二字时刻意压低了声响,以免招惹不必要的是非,但还是立刻在人群中引发了一阵哄笑。毕竟,太阁的长相像个猴子,是全日本人尽皆知的事情。
“哈哈哈哈,的确!太阁殿下据说长得也和猿猴似的,不也成为了如今执掌全日本权柄的‘天下人’吗?明国好像也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对,‘人不可貌相’啊!这么说,倒是颇有道理了。”
这时,终于有知道些内情的人,忍不住出口纠正道:
“切,你们这些家伙懂什么!那是明朝使团的副使——沈惟敬。议和的事情就是他和小西大人在两国之间主持操办的。而明国皇帝派来的正使,估计还在后面呢!”
“哦——原来如此!”
人群中发出了恍然大悟的声音,随即继续翘首企盼。
而在行进中享受着万众瞩目、同时谈笑风生的明朝使团副使——沈惟敬,与日方议和奉行——小西行长,此刻,也在马背上不时地低声交流着,用的竟均是中土的汉话:
“一路细察,夹道欢迎,人心欢喜,秩序井然。小西大人好生布置!”
“海外野俗,不闲礼仪。让沈大人见笑了!”
沈惟敬的语气中评价甚高,相当满意。而原是堺港豪商出身、早年就会说些汉话的小西行长,历经这近三年来的两国议和,与沈惟敬交谈起来,也已能偶尔引经据典,文雅了许多。
二人随即默契地各自相视一笑,显得极为亲密。根本不像是唇枪舌剑的对手,更似是相知多年的故人老友一般。
只是,仿若又想起了什么,沈惟敬不免有些担心地压低了声音,轻声问道:
“册封仪式,准备得怎样了?不会有问题吧。”
“敬请安心。三日后举行,绝无差池。今晚先是太阁殿下为诸位摆下的迎接盛宴。哦,对了——”
小西行长信心满满,但也转而追问起了沈惟敬,只是这一次,余光扫了一眼身后紧紧相随的明国骑兵们,小西行长改换了倭语,用只有二人彼此能听到的声音提醒道:
“明国皇帝陛下的诏书......”
“无须担心。”
精通倭语的沈惟敬狡黠地悠然一笑,这次,也同样用倭语低声答道:
“万无一失。诏书中的秘密,谁也不会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