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被缚的宿命——苏童《黄雀记》

附录:被缚的宿命——苏童《黄雀记》

附录:被缚的宿命——苏童《黄雀记》一

苏童有个短篇不算出名,却很有意思,讲的是儿子的脚不安定,心喜远行,他梦到父亲要把自己的脚捆起来。后来,父亲似乎真要这么做而未做。父亲过世,他看见父亲的亡灵拎着绳子说,我要把你的脚捆起来。长篇《黄雀记》里,祖父在拍照时惊呼魂儿丢了,他四处挖魂找魂,被送进精神病院后还是挖。此时,绳子应运而生,攥在孙子保润的手里,他绑了祖父。待绳子再度大显身手,缚住的是十五岁的“仙女”……看上去,小说潜伏着爱情的可能。苏童的手筋在于,绳子时松时紧,绳结花样繁多。

伍迪·艾伦说过,“爱是答案。可是当你在等答案的时候,性会提出几个很好的问题。”保润对仙女的爱意和幻想,是朦胧的。想看电影,不顺利;想跳个80年代流行的“小拉”,她不肯。后来,本是柳生强奸了她,但在收买之下,她和柳生一起让保润做了替罪羊,锒铛入狱。《黄雀记》中性提出的问题确乎“很好”,因为它足够粗暴,它的解答方式,除了粗暴,还很龌龊。

性再次发问,已是十年后,仙女回返,身份是郑老板的公关“白小姐”。后来,她和台商庞先生游欧洲,意外怀孕,他自是不爱她的。这回的答案是粗糙的。进退为难之际,她有过一闪念,把这辈子交给柳生,而他躲开了。最终,在柳生的大婚之夜,刑满释放了一段时间的保润捅死了他。

十年,正正好,青春作伴。性给爱情提的问题,身体给灵魂出的“谜语”,都没有等来完好的答案。当然,这也是灵魂在给身体、给自己出谜语,提问题。

事实上,广义的爱在小说里也是稀薄的。

小说指向或击中的东西实是不少,而若沿着笔意再往深处远处探看,你又可能不够满足。

真正的黄雀,“其实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现实。”这思路,精准宏阔。不过,文本中的时代和社会现实,不是那么精准宏阔。

从书中很是紧要的井亭医院说起,院长姓乔,院里住着郑老板、康司令,还有祖父等等。仿佛代表人物可都在这了:祖父,本应颐养天年却丢了魂儿;郑老板,有钱的弄潮儿,也进了精神病院;康司令,老红军、老革命、老领导,在精神病院里同样占了一席;一院之长,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如此设置,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却也透出一种简单化或符号化的倾向。具体的描写,同样值得细思量。像郑老板,他和姐姐旗下最多时拥有二十多个洗浴中心,企业扩张,甚至买下越南两座矿山的经营权,富甲一方。一夜,郑老板闯进公安局,声称有人追杀他。“值班人员发现他浑身上下只穿了一条三角内裤,两只手腕则戴满了名贵的瑞士手表,问他为什么是这副装束,他说,来不及,来不及了。打开箱子检查,里面除了几盒避孕套,都是一捆一捆的人民币……指称杀手乔装打扮成美艳的按摩小姐,今夜就要伺机下手。”就这样,年纪轻轻,被姐姐送进了精神病院。在院中,郑老板是可以消费女色的,最嚣张时,三十位小姐来为他庆祝三十岁生日,而他的姐姐能拿着宝剑在院长办公室里逞威风。此外,乔院长让柳生在医院的水塔内为郑老板设立香火庙,请菩萨;康司令能持枪、开枪,并曾用枪指着乔院长……可怜的精神病院成了作者的实验基地,郑老板和康司令更像是被断了根、植入精神病院的奇葩景观,而不是活生生的个体。

网友吐槽,“小说中有很多情节很是别扭,还不如男一号保润打的绳结顺畅”。有记者问及,苏童坦言:“我无意再现人们眼中的现实,写实的外套下或许有一件‘表现主义’的毛衣,夸张、变形、隐喻,这些手法并不新鲜,只要符合我的叙述利益,我都用了。”写实好的,表现也好的,问题就出在,“外套”和“毛衣”结合得不很融洽。《黄雀记》有一种静悄悄的野心,大的框架是现实范儿,细节和细部的刻画亦属谨严,而那些过于戏剧性的桥段,就仿佛不速之客,虽然推动了情节,增加了可看性,但终究是一种破坏性的叙事。

另有一些情节和叙事的逻辑,也欠说服力。第一页便说祖父曾自杀,就五个字,“突然活腻了”,后来,丢了魂,作者安排他不止一次赞叹“祖国的面貌日新月异!”用意深沉而浅白,莫非社会之凶猛,真这么容易揭示?保润的母亲似乎天生狭隘,容不得祖父年年去拍照,对老公情分亦有限,最后还放弃了保润和香椿树街上的家。仙女,幼时被领养,后来被强暴,那么她是否必定走上靠身体吃饭这条路?上述角色,无不屈从于作者的意图,少有鲜活的内心流转。小说家理想远大,手段高强,但对于笔下的人物,还是要更感同身受,更体贴入微。苏童赞赏过福楼拜的伟大,“他不光是在一个单纯的平面上写人性,另外一方面,他兼顾到了社会对一个心灵的影响”。看来,对经典的研习或感佩,与自身实践还是有些距离的。

这种期许和文本、虚构和现实之间的缝隙,可能另有一些缘由。早就有人注意到宿命在苏童小说中的位置,王德威说:“苏童一辈的作者从不汲汲探求死亡之所以发生的动机。宿命成了最好的借口。”“但就算是最具有‘时代意义’的题材,也常在他笔下化为轻颦浅叹,转瞬如烟而逝。”如果说,王德威的评析,包含着对同辈尤其是先锋作家创作特点的思考,那么,葛红兵则以鲁迅等启蒙作家为参照,认为鲁迅写人物命运是注重社会原因的(有时也值得检讨),“苏童常常不能为自己笔下的人物的遭际提供一个社会性的解释,苏童笔下的人物常常是宿命的”。整体上,两个评论家颇为欣赏苏童,但他们都轻轻地点到了同一个弱项。当然,我丝毫不否认宿命是一个强力的存在,体现了人在天地间的一种根本性欠缺和走向,也促生了包括苏童小说在内的众多优秀作品,不过,在宿命之外还有看不见的手,尤其是在时代的发展空前汹涌诡异之际,对社会性因素的捕捉和处理,就尤为考验作者的思想力,以及叙事功夫。

也不是说社会因素介入了就行,而是要和叙事打成一片,并有所“焕发”。比如,香椿树街开了时髦服装店,河里漂着工业油污,上部提及邓丽君、朱明瑛和程琳,下部写到田震、那英和王菲,都更像是符号性的点缀,未能很有效地参与叙事,提升叙事。

仙女多年之后又回到伤心地,并巧遇冤家,进而故事不断。后来,她竟一度和柳生共同住进了保润家。还有就是,水塔中跳小拉,水塔中绑仙女,水塔中强奸,水塔中请菩萨,再次在水塔中和仙女(白小姐)跳舞,生产之后白小姐又住到水塔里……作者的计算过于明了,构思过于巧妙,反而在格局上矮了下去。一味凭借宿命推进小说,在中短篇里不易显出什么问题,到了长篇,则往往会暴露出局限性。写长篇是下一盘大棋,《黄雀记》更多地是在写表象与结果,没能深入挖掘社会之“根源”、繁杂之因缘。

不知是不是意识到了相关问题,小说中生出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除了无数次出镜的绳子,还有蛇、小拉、兔笼、水塔、白马、莲花、天井、善人桥、手电筒、两根尸骨、红脸婴儿……无疑,有的是自然生成的,必不可少的,但隐喻或象征的纷至沓来,此起彼伏,争奇斗艳,构成了相互的消解,也磨损着现实感,未免令人觉得,是作者的思想不够清晰强大,还是取巧?

白小姐、保润和柳生的故事长达二十余万字,然而弹性和厚重度却不尽如人意。隐隐约约间,读者看到了背后的那根绳子、那只黄雀,但是绳子背后的网,黄雀背后的林木和世界,是薄弱的。事实上,这可能是苏童长篇中,最为介入当下和社会的一部,不过,还是有所不逮,未能最大限度而又微妙地瞄准大转型时期的血脉偾张与难言之隐。小说似乎还是在讲述一段久远的往事或小区域的故事,这和香椿树街以及井亭医院的规模无关,而是一种结构性的张力的匮乏。是的,作家要避免被庞然多变的现实所俘虏,但也应勇于直面时代,哪怕是有些粗粝或隐含困惑。而这一切,我想,除了当代读者,也是五龙(《米》)或颂莲(《妻妾成群》),极其想看到的吧。

有了这样的遗憾,祖父及他人的失魂,就像是旗子,挂在细细高高的杆子上,写满了象征意味(失魂的国族?),却也甚为孤寂。

小说里,关于谁是强奸犯的真相是被遮蔽的,纵是受害的一方,也不曾誓死捍卫名誉与自由。同时,也看不到真正的怜悯。强奸者柳生,没有真心悔过,也没有得到安宁;担负莫须有罪名的保润,决计复仇,一再延宕,到底还是出了手,等待他的是法律的惩罚。没有宽恕,没有解脱……这是另一种“活着”:一边互相伤害,一边苟且偷生,带有伤害的苟活,带有苟活的伤害。人们忍着受着,人们以暴制暴,传统的道德、现代的法制统统乏力。抑或,这正是它们发挥作用后的结果。

在此间,信仰也是混沌的,有人似乎笃信基督教,有人在想上帝和菩萨谁大,有人就知道巴结财神爷……这曾是一个最讲究人与人关系(仁)的国度,如今却不知该如何与别人相处,又如何与自己的历史相处,现世不得安生,未来不得而知。

苏童把一个问号,打在了新生儿奇异的红脸上。祖父丢了魂儿;父辈要么无能,要么自私;三个青年人都是受害者,也都是施害方,他们的青春被撕毁;徒有“怒婴”,依偎在似乎长生不老的祖父怀里,其母可能明天回来,可能永远不再回来……几乎所有人都是失败的,败给了原始的本能和现实的欲念。就书写失败而言,这是小说中最为成功之处。

此刻,我仿佛也看到有个亡灵拎着绳子,说起宿命,说起遗憾。于是,不禁联想到里尔克的诗行:

我们与之搏斗的,何等渺小,

与我们搏斗的,大而无形。

2013年9月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先锋之刃:一份新世纪文学备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先锋之刃:一份新世纪文学备忘
上一章下一章

附录:被缚的宿命——苏童《黄雀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