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新式战舰拉来了新装备
他一狠心一咬牙说道:“好!那我就把这个军事总管让给你坐,可别让我失望啊。”
“将军就等着好消息吧!不过,买枪炮的事还得将军亲自出马。”大村郑重说道。
“那不劳你费心。”高杉说道。
高杉晋作想了想,马上给太子睦仁写了一封密信,派心腹之人连夜送往京都。信的内容当然是请太子帮助购买枪炮,并简要汇报从功山寺起义到统一长洲的过程,也对今后的形势做了一定分析。
睦仁读完信,心里如同三伏天喝了杯冰镇啤酒那般爽,心想:“哈哈!一切尽在本殿下掌控之中,想买枪炮,支持!还由岩仓具视出面搞定好了,他跟洋人已经很熟了。”此时英国人已将总部迁到了京都,联系非常方便。
几天后,高杉晋作收到了睦仁殿下叫他安排人手前去提货的回信。他赶紧找桂小五郎商量。桂小五郎说道:“我看由坂本龙马出面好了,此人心如铁石、忠诚可靠。他成立的龟山社中,名义上是个贸易组织,也不容易引起幕府的注意。”高杉表示同意,在民间人才的网罗搜集上,他确实不如桂小五郎,他常年在一线冲锋陷阵,而桂小五郎在民间的联系更宽泛,视野更广大,这也是他让桂小五郎主持政务的主要原因。
龟山社中表面是个贸易组织,其实是倒幕志士的总联络站和情报所。他的创办者坂本龙马虽然是身份及其低微的商人,但他是家族产业“才谷屋”连锁酒店的少东家,家财万贯,是倒幕志士中少有的大富豪。这些年龙马通过龟山社中,把大量的金钱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尊王倒幕中。
青年时期的龙马曾密谋行刺幕府海军重臣胜海舟。他对好友中冈慎太郎说道:“如果在室内搏斗的话,我觉得太刀不太灵活,我们改用小太刀怎么样?”中冈慎太郎未置可否。
过了几天,龙马又拿出一把手枪来,说道:“这个更有杀伤力。”
又过两天,龙马却拿出了胜海舟所译的开国论书籍——《万国公法》,对中冈慎太郎说道:“手枪只能杀死几个人,此书可振兴整个日本。”
胜海舟是日本开国论的先驱,他曾与186o年抵达美国旧金山,参观了美国社会的现状,尤其是现代化工业厂矿、机械、军事、制造等方面,给了他无以伦比的震撼,深感日本再不变革,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回国后,他积极著述,推崇开国,得到了当时很多开明人士的支持。
他曾语重心长的对龙马说道:“世界列强林立,随时都有吞噬我们的可能。我们却如同一盘散沙,为各自一点蝇头小利争来斗去,实在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开国才能拯救我们,才会看到日本的未来。”
深受影响的龙马开始散尽家财,完全投身于倒幕活动。为给予倒幕志士们稳定的、源源不断地支持,他特地成立两个组织,自己负责海援队,中冈慎太郎负责6援队。又不停的奔走呼号于各藩之间,呼吁大家放弃成见,携手共进,最终一手促成了长洲、萨摩、肥前三强藩的联盟。
春天的海风失去了冬天的尖厉,变得温和又湿润,带着丝丝咸味柔柔地拂过你的脸颊。远处,一簇簇浪花上,海鸟不停的盘旋,好似蜜蜂采蜜般的舞蹈着。大海磅礴的呼吸声掺杂着海鸟短促的叫声,共同构成了此时长洲藩港口的音符。
忽听“嘟——”的一声巨响,海鸟吓飞了,簇簇浪花被成排的大浪推走,一艘身躯庞大的军舰缓缓驶了进来。
桂小五郎问道:“将军,你通过谁这么快就买到了这批军火?”
高杉晋作背着手,两眼贪婪地盯着他紧急购进的“丙寅丸”号新战舰,难抑心中兴奋,半天才说道:“睦仁殿下。”
“睦仁殿下!”桂小五郎一声惊呼,“他才多大就能办这么大事?”
“你不知道的还多着呢。”高杉转过头拍拍他的肩,将自己对太子的印象说了一下。
桂小五郎颇为诧异,暗暗想道:“想不到窝窝囊囊的明仁天皇居然生了个能耐儿子,这还真是皇家的造化。”
坂本龙马通过栈桥满脸笑容的走了过来,参拜后说道:“这是英国产的最新战舰,木质船体,蒸汽风帆混合动力,航八节,排水量五百吨,配备八门火炮,花费白银三万余两。”
看看高杉晋作满意的点点头,龙马转过身招招手,几个水手抬过来两个长箱子。“这是米尼埃步枪,购得45oo支。这是格拜尔步枪,购得3ooo支,还有五门火炮,再加上子弹、炮弹、炸弹、军服等,本次采购共花费九万两千两。”
高杉晋作说声好,指着箱子说道:“打开!”水手拿来撬棍,开始撬箱子。众人兴奋地围在四周,七手八脚的帮着倒忙,箱子终于开了。
“这是什么?”大家都惊呼起来,犹如被兜头泼了一盆冷水,满腔热情一下降到了冰点,只见箱内用软麦草捆扎着一根根长短不齐的铁棍、铁管,还有一些稀奇古怪的零件,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步枪?
“我们是不是被骗了?”有人小声嘟囔道。高杉晋作狐疑地看了龙马两眼,神情渐渐变成了恼怒,一时间空气都彷佛凝固住了。
“我来看看!”一个淡定的声音响起,人群后边的大村益次郎分开众人,走到箱子前。他弯下腰,把那些油亮的铁物件一一从麦草中褪出来,并迅地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手法之熟练、准确,丝毫不亚于他给病人开刀。一转眼,一支步枪魔术般呈现在众人面前,众人还未来得及鼓掌,大村已拉开枪栓,“卡啦!”一声把子弹推上了膛,抬手就是一枪,“通!”一只海鸟应声而落。欣喜地众人拼命地喊好,连山县有朋都心悦诚服的鼓起掌来。
硬件已经到位,剩下的就看鲇鱼的本事了……
同治元年(1862年)七月二十九日,总理各国事物衙门、摄政王奕?协同李鸿章、曾国藩一同上疏,奏请设立京师同文馆,意在培养外语人才,翻译外国书籍,习学外国科学技术。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满朝大臣的激烈争论。以大学士倭仁为的守旧派搬出了腐朽掉渣的程朱理学,说“堂堂天朝,岂可拜异类为师”,“未同而言,斯文将丧”,“用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足可于洋人匹敌。这一通足可酸掉后槽牙的套话,连坐在垂帘后面的慈禧太后都听得直起鸡皮疙瘩。
其实,泱泱天朝四千余年文明历史的优越感让清政府本也不想设立什么同文馆,即便是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轰开了国门,对于他们的文化仍持一种蔑视态度。但最近生的两件事,让奕?等洋务派人士深受刺激,才决心上疏奏请。
两年前的九月,英法联军直逼京师,咸丰逃往热河,把“议和”这块烫手的山药扔给了他弟弟奕?。奕?命英国参赞巴夏里写信联系联军统帅。于是巴夏里手书中文书信一封,落款处竟有几行英文,因不知是何意,此信迟迟未敢出,以致延误了议和的最佳时机。后听说有一天津人识得洋文,急忙宣召入京一看,不过是巴夏里的签名及日期,落了个贻笑大方。奕?感叹道:“区区夷字数行,满朝竟无人识。”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签订“北京条约”,重新认定“天津条约”各条款,均规定两国交涉使用文字为英文或法文,暂时附送中文,如起争端,仍以外文为准。这些都让洋务派重臣们深以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