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立如的故事(七)
连对金龙帮内部恩怨并不了解的邱大成都看出了问题——不管是吴平这个大弟子还是高公义这个师弟,哪个接任帮主都得为焦公礼报仇,这不仅仅是感情的问题,也关系着金龙帮在江湖上的脸面,根本没必要搞甚么“搁置争议”。那为什么会出现眼下的局面呢?也许苏州分舵的舵主知道,但高层会议的具体过程向来不会告知所有帮众,邱大成也无法打听。他现在担心高公义会焦系弟子精英尽出之机夺权,他这个香主虽说不重要,也有受池鱼之殃的可能。
谁知熬了两个月,无论南京还是苏州分舵都不曾对邱香主的职位另作安排,倒是有一个爆炸性的新闻传遍了大江南北:被各方反政(府)势力寄予厚望的李自成在潼关下中炮身亡。
听到这个消息,邱大成才想起一些被遗忘的细节,比如袁承志北上途中遇见一群葡萄牙人,破坏了他们向陕西官军运送大炮的行动,还得到其中一个军官手里的地图。现在邱大成代替了正版的罗立如,袁承志走得晚了,葡萄牙人当然不会在路上等他,自然是按照崇祯的意思把大炮送给了孙传庭。在本来的时空里,孙传庭的知名度远远不如袁崇焕、祖大寿、洪承畴、史可法、李自成、张献忠、多尔衮一干人,所以邱大成对这个人的能力了解甚少,如今看来倒也是个有本事的。如果孙督师能挽狂澜于既倒,他邱大成也就不用流落江湖了。
谁知才做了几日美梦,又传来一个震撼性的消息:崇祯被异母弟弟诚王弑了,三个儿子也未能幸免。诚王昭告天下,说崇祯觉得自己不称职,把皇位禅让给了他。这怎么可能呢?孙传庭刚刚获得如此重大的胜利,剿灭闯军就在眼前,崇祯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心灰意冷呢?尽管大家都知道诚王说的是不真实的,还是挡不住有人在高官厚禄的诱惑下投靠他。既然“人心所向”,诚王少不得像模像样地操办登基大典,又有大赦改元、册封皇后嫔妃太子诸王公主、加恩宗室百官等等例行公事。这些程序还没有全部结束,诚王就迫不及待地向女真人借兵灭寇——这个“寇”包括但不仅仅包括张献忠和刘宗敏等李自成余党。
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接受诚王登基——或者出于忠义的立场,或者图一个拥立之功,有许多官员站在诚王的对立面,其中不乏封疆大吏与统兵大将。不过这些人的立场也不一致,有人认为按照血统远近应该拥立福王,也有人说福王昏庸不如潞王贤明,应当择贤而立——这份高论一出,又有人推举出蜀王、吉王、鲁王、唐王等贤王来。各方支持者正在争执不下时,孙传庭在西安宣布,长平公主已经保护崇祯的合法继承人定王朱慈炯抵达西安,他受命操办登基大典。于是争论不休的各方纷纷声明这个定王是假冒的,伴随着这些争吵的,是一场又一场的混战。
诚王既无法收服孙传庭,也不能拉拢左良玉,连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都不奉他的诏,他只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多尔衮身上。对于多尔衮来说,孙传庭和代表明廷正统的定王固然是八旗入主中原的拦路虎,但富庶的江南他也绝不放弃。在诚王宣布即位之初,江南的总督马士英第一个宣布支持福王,并派了亲兵前往河南迎福王入南京。既然诚王请他多尔衮“灭寇”,他当然得派兵下江南灭了马士英和福王这一群“贼寇”。
八旗兵还没到,消息已经先一步传到了江南。哪怕是相对闭塞的崇明岛,也是妇孺皆知。邱大成心里七上八下的,他的身体仍然很弱,经受不住长途奔波,可是清兵提前来了,他该怎么办呢?他想向周围的“群众”——就是崇明堂的帮众——请教一二,谁知他们却认为江南有长江天堑的保护,当年的金兀术何等兵强马壮,赵家仍旧保住了江南半壁,如今的女真人难道比他们的祖宗还厉害不成?大不了又是一个南明罢了。即使邱大成用明成祖当年的“靖难之役”证明长江防线并非不可击破,这些下层百姓仍然认为蛮夷不可能有成祖皇帝那份英明神武。
邱大成只能暗暗担心,如今早就不是武林高手在皇宫随意参观视官府如草芥的年代了,像金龙帮这样的帮派都得为了生存打点官府,一旦改朝换代,原来做的那些工作便统统付之流水,新的朝廷还会容许金龙帮继续存在么?金龙帮在江南繁华地盘踞多年,积攒了无数金银财宝,如果到处烧杀抢掠的八旗兵能放过这笔巨大的财富,那才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没有了南京的总舵,各地的分舵也免不得树倒猢狲散。
真的到了那一天,帮众们自然可以回苏州投亲靠友,邱大成却无处可去。留在这里是更行不通,虽说崇明堂这些年来没有结下太大的仇怨,可墙倒众人推的时候谁还理会那些呢?只怕兵荒马乱的,想走都走不成。想到此处,邱大成心里涌起一阵阵悲哀,遭逢乱世,除非少数几个有大才能有大机缘的,寻常人只能任凭命运的举手随意拨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