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主攻(3)
()而这尉迟憞,一计不成,又再生一计,所谓情急之下,计从心起,这都是让新来的这位高监军给逼的:他把军队后撤了对崖的人,眼睛看不见的地方,心想只要对方一上岸,就立刻掩杀过去,对方背水而战,势必惊慌失措,弄得好的话,可以逼对方跳河。背水一战,是兵家大忌,但以做为让对方处于绝地的战法,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结果相反的著名战例的楚霸王项羽的破釜沉舟之法,各韩信的背水列阵,兵被处于死地而生的例子。但这一打仗的技巧,确实要看是什么人在用,和用在什么人身上。对于名将韦孝宽来说,他看出了对方破绽:首先是人,来的不是尉迟迥,却是他这位没打什么大仗,却因为尉迟迥大概是想起上阵还需父子兵这句话的缘故,让他领了十万人马前来,但打仗讲究的是人的问题,而不是人数的问题;其次,这位后退的距离,现在给出了一个机会,对方挥军杀过来行进需要的距离,与这边渡河的时间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固定不变的。渡河可以加快,狭路相逢,那要看谁更快,却乘机擂鼓齐进。而且,狭路相逢勇者胜,还要看士气。所以韦名将命令擂鼓,这是为了快,更快;也是为了厮杀前的兴奋,向前进,向前进、进!而这高颎,却在全军被后放了一把火。是把桥烧了。这二人一阳一阴两招,要做的是,学习楚霸王,学习韩信,让广大士兵们都知道,要是往回跑,是来不及再修桥的。韦名将军,往前冲,不顾死活,这是很要命的。而尉迟憞军,这人是不是真在瞬间变化的战局而前,表现出差一、二秒或分种的“迟钝”,不知道。不过,尉迟憞军同样广大的士兵们,知道反正身后有很广阔的地方,可以跑,向前者可能死,向后者,无非会被人说是逃跑,那当然选择逃跑,傻子才不向后转,跑。双方几十万人,集合在一起打仗,这么多人,一方怎么说败就败,而且是这样快。这其实现两个人对决,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两个人争胜负,其实决定于对自己的意志,和对对手意志的判断,是否存在失误。我要战胜对方,与我可以战胜对方,如果这两个判断同步正确的话,那么,我已经胜利了。接下来的拚杀,就象判决书已下,剩下的事,只不过是进入执行程序罢了。尉迟憞单骑逃往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韦孝宽军乘胜追击,如同进入执行程序。韦、高二人,没费多少事,就打到了邺城,就象马上要查封对方财产,准备拍卖一样。但是,虽然尉迟迥可能已经想到,会有什么样的判决结果,却拒收判决书,更反对强制执行,所以集中了全部兵力13万,列阵城南,准备决战。列阵而待,说明早已做好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准备。尉迟迥的之弟尉迟勤,统率军队五万人,正从青州赶来,增援尉迟迥,并亲率三千骑兵先期到达。尉迟迥是老职业军人,几十年军旅生涯,打仗是他生活和生命中惟一要做的正经事,所以他不会惧怕这帮来强制执行的人,披甲上阵,军容严整。他手下的兵,多为关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