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5月31日,从摇摆不定的登陆艇上踏上了坚实的土地,罗泽南终于忍不住跑到了一边呕吐了起来。
印度洋上的风浪比起南海的风浪来说简直是天壤之别,从上海到马六甲都没问题的他,在印度洋却吐成了狗。
巴拉索尔郊外海岸上,举目可见的都是椰树沙滩,这种和家乡截然不同的美景,终于让这些经历了印度洋风浪的年轻军人恢复了生气。
罗泽南带着的一团士兵,都是招募不久的潇湘子弟,这些来自湖南大山之中的农民淳朴而又吃苦耐劳。
第一次经历这种远洋航行的他们,上了岸之后就想躺在沙滩上,不过很快他们就被沙子烫的跳了起来,印度的高温天气已经把沙子快要晒熟了。
刚刚从颠簸的船上下来,就一头栽进了印度旱季的酷热之中,这真是从一个地狱进入到了另一个地狱。
不过即便如此,也没有多少士兵发出抱怨的声音的。罗泽南开始下令,让两名部下李继宾、江中源对上岸的士兵进行整队,准备向巴拉索尔出发。
他们这次调来的3个团6千人,是来接手巴拉索尔的防御,好让原驻守巴拉索尔的第5师北上的。
当这些共和军在气温炙人的沙滩上整顿部队时,一阵微风从印度洋上吹了过了,这顿时让这些已经晒的同瘟鸡一样的士兵们舒服了许多。
风势慢慢的开始变大,原本艳阳高照的天空很快,被从印度洋西南方飘来的云层遮蔽,远处的海面、地平线和天空融为一体,变幻为阴沉沉的铅灰色。
大风吹走了徘徊于印度大陆上的暑气,让沙滩上的士兵情不自禁的欢呼了起来。但是离岸边不远的运输舰队指挥官彭富安少将却皱起了眉头,他转头对着身边的副官说道。
“向各舰传令,半小时内结束装卸任务,人员、弹药、医药优先,军装等物资放到最后。半小时之后,不管舰上物资有没有装卸完成,都必须结束任务,准备返回吉大港。”
副官吴海南同样关注这西南方云层的移动速度,他谨慎的提出建议道:“以卑职看来,暴风雨抵达这里起码还有2个小时时间,是不是把卸货时间延长到45分钟为适宜。这场暴风雨应该是预示印度雨季到来了,雨季期间恐怕我们很难再给,没有港口的巴拉索尔进行补给了。”
彭富安点了点头,赞同了副官的意见。如同这位副官所说的一样,当印度进入雨季之后,来自国内的海上补给顿时减少了,而连绵的大雨也并不适合作战。
此时共和军在加尔各答南面占据了奥里萨邦的首府布巴内斯瓦尔,这座印度的神庙之城,在获得了共和军保护城市内的建筑和居民的承诺之后,就开城投降了。
杜尔加布尔、阿散索尔,这两座靠着达莫德尔河的城市也被共和军攻下了。两座城市附近的拉尼甘杰大煤田,为共和军的军舰提供了优质燃料。
加尔各答已经成为了英国人在恒河三角洲的一座孤城,他们现在唯一的退路就是同印度粮仓比哈尔邦之间的水运联系。
位于恒河中下游的比哈尔邦,是印度平原最富庶的一部分,1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居的近2千万人。
共和陆军虽然从东西两面夹击加尔各答,但是英国人并没有陷入绝望的原因就是,他们依旧可以通过恒河从比哈尔邦获得源源不断的粮食和其他物资补给。
在部下的进言后,爱德华·劳决定以丰厚的报酬,以及许诺在赶跑了中国人之后,将给予这些印度王公更多的自治权和土地之后,比哈尔邦的王公们组建了一只15万人的大军,准备增援英国人。
同时爱德华·劳还派人向尼泊尔王国求援,以承认并支持其对西藏的统治权为条件,换取尼泊尔王国出兵。
尼泊尔王国的统治者是沙阿王朝22岁的国王尤金德拉,但是王国的大权却在王太后拉利塔和首相比姆·森·塔帕手中。
在1814年,英印总督黑斯廷斯集中了24000兵力,兵分五路入侵尼泊尔。当时尼泊尔一面向中国求援,一面集结了12000人的军队应战。
战争进行得异常激烈,双方都遭受了重大损失,最终尼泊尔因寡不敌众,中国援兵未到而失败。尼泊尔被迫签订不平等的《萨高利条约》,割让了大片领土给印度。
但这次战争的残酷也使英国受到震动,放弃了继续征服的打算。廓尔喀人也被英国人视为最好的雇佣兵,东印度公司开始招募这些人镇压印度叛乱和入侵印度其他地区。
1816年,首相比姆·森·塔帕为了抵御英国人的殖民蚕食,同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达成了协议,在法国人的支持下,进行了一场西方式样的政治改革。
在这场改革之中,尼泊尔开始恢复实力,并组建了一只强大的军队。而英国人一直试图阻扰尼泊尔的改革,并拉拢了他的政敌潘德家族。
当英国人的求援使者到达之后,尼泊尔王国的宫廷内就爆发了一次激烈的辩驳。
比姆·森·塔帕主张暂时不能出兵,应该再观望下去,等待时机把比哈尔邦纳入王国的领土。拉纳·忠格·潘德却认为必须出兵,因为中国人占领了印度之后,就形成了对王国的包围圈,到时失去了英国人的帮助,尼泊尔就会沦为中国的一部分。
在激烈的争执中,早就对于比姆·森·塔帕独掌大权感到忌惮的国王尤金德拉,选择了支持拉纳·忠格·潘德的意见,让其带来3万大军前去支援英国人。
尼泊尔王国的出兵,顿时引起了一部分比哈尔邦印度王公的警觉,他们开始派人向共和军示好。
1836年8月底,马德拉斯总督终于集结了一只17万9千人的军队北上,试图打通马德拉斯同加尔各答的陆上通道。
驻守布巴内斯瓦尔赵南泽手中只有两个师一个团,总兵力不到1万7千人,只是英军人数的十分之一。
而布巴内斯瓦尔的居民并不愿意这座城市成为战场,他们派出使者请求共和军离开。
赵南泽审时度势,认为在没有得到当地人支持的状况下守城,只会让共和军陷入被动。
他同意了布巴内斯瓦尔市民的要求,但是他要求带着这座城市80%的粮食。在紧张地争论之后,赵南泽运走了75%的粮食。
从布巴内斯瓦尔保持着速度退却到巴拉索尔,让英军指挥官以为他能抓住共和军的主力进行决战。
也因此,在越过布巴内斯瓦尔之后,英军的前锋行军速度陡然加快了,而主力及后卫部队则还是保持着原先的速度,这使得英军3万人的前锋脱离了主力部队3日以上的路程。
赵南泽毫不犹豫的在帕德洛克打了一场阻击战,英军的前锋在猝不及防之下,被赵南泽的预备队从左翼击穿了整条阵线而崩溃,共和军损失不到300人,而英军的前锋只逃亡了不到3000人。
被共和军当头一击之后,北上英军的统帅乔治·懿律顿时陷入了保守主义。
他开始步步为营,把军队聚集在一起行军,不允许他们之间超过1日的路程,准备就这么稳扎稳打的推过去,一举击垮中国军队。
但是在布巴内斯瓦尔,英军并没有收集到足够的粮食,而乔治·懿律的保守战术,也令的军队的粮食消耗超过了预计。
为了保证军队有足够的粮食,乔治·懿律下令对布巴内斯瓦尔附近的农村进行粮草征集。
这一行动引起了农民的反抗,毕竟离粮食成熟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但是在拥有着绝对武力的英军面前,农民的反抗很快被镇压下去了,就连布巴内斯瓦尔城内的粮食也被收缴去了一半。
9月15日,英军和共和军在帕德洛克再次开战,激战了一天之后,共和军主动退去,英军伤亡3000余人,而共和军损失不到百人。
乔治·懿律的手中还有近14万人,而他面前的巴拉索尔已经再无险可守。而巴拉索尔后方的迪卡,是加尔各答西南方110公里处的港口,也是共和军的后勤基地。
只要攻取了霍尔迪亚,加尔各答以东地区的共和军就必须向他投降。乔治·懿律志得意满,他认为捍卫了不列颠王冠上最耀眼的珍珠的荣誉,将会很快落在他身上。
乔治·懿律正陶醉于即将到来的胜利时,罗泽南的团再次从霍尔迪亚登上了运输舰,这次他们将会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
和没有什么防御的帕德洛克相比,巴拉索尔就是武装到牙齿的一头怪兽,整整三天时间,消耗了近1万9千条人命,但是英军还没有占据一面城墙。
和英军相比,这次共和军同样付出了不少的代价,近2千人的损失,大部分都是伤亡在英军携带的大炮之下。
虽然得到补充兵力的赵南泽,一度兵力扩张到2万1千人,但是在这种消耗战中,人员损失的速度实在是有些让他心惊肉跳。
英军的指挥官似乎毫不在意手下士兵的损失,只要共和军占据了优势的战场,他就会毫不留情的下令进行炮击,完全不顾战场上自己士兵的性命。
由于在北方还有一场决定性的大战,巴拉索尔的大炮基本上都被调走,而赵南泽接到的命令就是拖住这只英军半个月时间。
有着3万5千兵力的赵南泽并不认为这个任务有多少难度,但是他并不想成为北方大战的陪衬,他想要通过击败这只大军来证明自己,因此才制定了现在这个冒险的计划。
赵南泽现在只能祈祷,他的冒险计划不会成为令自己终生悔恨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