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9月20日下午,默哈讷迪河因为雨季而水量充沛,共和军的三个团队直接乘坐运输舰在布巴内斯瓦尔城附近上了岸。
1个半小时之后,布巴内斯瓦尔城被共和军攻下,4千驻守该城的英军,在被歼灭了三分之一后投降了。
1日之后消息就传到了巴拉索尔城下的乔治·懿律耳中,后勤通道被切断,让这只英国军人及印度土兵组成的大军顿时慌乱了起来。
特别是刚刚运抵布巴内斯瓦尔城一批弹药落入了共和军的手中,基本已经消除了乔治·懿律想要用短时间内攻下巴拉索尔城的计划。
这只印度土兵占据了九成的英印军队,打打低烈度的殖民地战争还能保证基本的战斗力。
但是从帕德洛克到巴拉索尔的的血腥战争,却早就让这些印度土兵们失去了勇气。
这些被英军军官用棍棒和皮鞭建立的殖民地部队,在弹药、粮食都欠缺的状况下,终于开始逃亡了。
9月23日,乔治·懿律决定向西面的达尔杰尔撤退,撤退时英军丢下了所有的大炮。在巴德拉克以北35公里处,11万英军被罗泽南率领的7千人牢牢挡住了。
在一日之中,发动了十多次进攻的英军,也没有撕开罗泽南的防线。
第二天赵南泽率领了1万9千人追上了英军的后卫,弹尽粮绝的印度土兵顿时四散而去。乔治·懿律和1万7千英国士兵,却不敢同土兵一样逃亡,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结下的仇怨已经太多,一旦分散逃亡,只会被那些印度农民伏击。
9月26日,被包围于阿南北部一座小山上的乔治·懿律,带着剩下的9千人向赵南泽投降了。
一天之后,在加尔各答以北的贝兰布尔,5万7千共和军在中将林凤楠的带领下,同20万英印、尼泊尔联军展开了决战。
共和军大胜,此战中:共和军伤亡不到7百人,联军伤亡超过4万4千人,被俘者7万余人,仅仅不到3万人回到了巴特那。
尼泊尔军在战争中伤亡最为惨重,这支部队在法国军事顾问的训练下,不管是战斗力还是纪律都大大上升了。
也因此在共和军的排炮轰击下,军队几乎被消灭了大半。逃亡回来的残军不到1千人,拉纳·忠格·潘德战死,这个消息传回了尼泊尔王国之后,比姆·森·塔帕重新执掌了王国大政。
这位首相重新控制了大局之后,便向共和军派去了使者,卑词厚礼希望能够言和。
林凤楠要求尼泊尔返还此前从锡金割去的大批土地,并派出仆从军协助共和军作战。
比哈尔邦的王公们迅速认清了面前的现实,如果继续和共和军对抗下去,那么一直对比哈尔邦土地虎视眈眈的尼泊尔一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这些王公们设宴邀请了巴特那的英国长官和英军高级军官,在宴会上突然发难,逮捕了这些英国人。随后接受这些土邦王公命令的土兵,控制了整座城市,并迫使这座城市内的数百英军放下了武器。
10月2日,比哈尔邦的王公们把邦内的2800余英国人交给了共和军,并表示愿意向共和国缴纳贡金,及提供士兵作战。
10月17日,林凤楠同尼泊尔王国的首相比姆·森·塔帕签订了拉杰沙希条约,尼泊尔王国成为了共和国的保护国。
而共和国接收了英国在比哈尔邦的一切权利,林凤楠派出了一只500人的部队,接收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并在那里组建军队向印度西北各邦进行攻略。
而林凤楠带着比哈尔邦、尼泊尔派出的辅助军队共9万4千人,于10月27日抵达了加尔各答的外围防线。
而就在三天前,加尔各答西南方最大的霍尔迪亚港终于被赵南泽攻下,被共和国陆海军围困的英国舰队被迫向林光南投降,英国印度舰队三分之一的力量被消灭了。
11月29日,共和军把恒河三角洲地区的英军压缩到了加尔各答城内。英国失去了对印度东北各邦的统治权力,在军事上英国在印度失去了进攻能力,开始陷入了防御阶段。
1837年2月,被围近4个月的加尔各答城,爆发了大规模的疫病,大批的军民死去,印度总督爱德华·劳终于向共和军统帅林光南投降,交出了加尔各答城。
在这一年之中,乌长风攻占了浩罕国,占据了整个费尔干纳盆地,浩罕、安集延、马尔吉兰、纳曼干全部落入了共和军之手。
柯尔克孜族在共和军的支持下,在天山山脉东北,哈萨克草原南部,以比什凯克为中心,建立了共和国的附庸国车师。
浩罕汗国的君主穆罕默德·阿里汗带着残兵逃入了塔什干城,共和军对于浩罕人的反抗,进行了无差别的镇压,200余万人口的浩罕国,到1837年2月,大约已经降低到了和希瓦汗国差不多的人口。
比起残暴的俄国军队,一心只想报仇的的共和军更像是一部高效的杀人机器。俄国人追求的是土地和财富,而这群中国人似乎只想让他们灭绝。
浩罕国那些曾经对认为共和国不过是一群软弱的绵羊的领主们,终于在共和国的屠刀下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处境。
当共和军屠光了第11座城市的居民之后,他们终于记起了当年压迫的他们喘不过气来的,在天山北麓强大无比的准噶尔汗国是怎么灭亡的了。
从兴都库什山到天山,从安集延到纳曼干,各个地区的小领主跑来向共和军宣誓效忠,带来了粮食和贵重的金银饰品。
悔恨不已的穆罕默德·阿里汗,数次派人向共和军求饶,但是都被乌长风拒绝了。他派人告诉这位大汗,就算他逃到天边,共和国也一定会把他缉捕归案,用他的头颅祭奠回乱中死亡的共和国公民。
共和国吞并了浩罕之后,就同北面的希瓦汗国,西面的布哈拉汗国相邻了。
希瓦汗国刚刚处于一个强盛期,上一代君主穆罕默德·拉希姆·巴哈杜尔汗实现了国内的政治统一,使得这个只有80万人口的小国成为了中亚一只不可忽视的力量。
不过1825年登基的阿拉·库里·巴哈杜尔汗,并不如前代君主这么雄才伟略,不过他也击败了几次俄国的入侵。
并和强大的布哈拉汗国争夺谋夫城,并不处于下风。当共和军占据了浩罕之后,被俄国和布哈拉汗国两面压迫的希瓦汗国,首先向共和国派出了使者,希望能同共和国结盟。
建立于河中地区的布哈拉汗国,是中亚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18世纪初,浩罕就是趁着布哈拉汗国衰落的时机分裂出去的。
布哈拉汗国的曼吉特首领马桑·沙·穆拉德通过迎娶前代汗王的女儿,夺取了布哈拉汗国的政权,建立了曼吉特王朝。
经过了百多年的改革及兴修水利,改组军制。到了纳斯尔·阿拉赫·巴哈杜尔接任埃米尔称号时,布哈拉汗国已经重新强盛了起来。
这位这位1827年登基的埃米尔,是一位有着一定才能的野心勃勃之辈。从登基开始,他就不停的加强军队建设,试图把浩罕、希瓦两国纳入布哈拉汗国,重现古代布哈拉汗国的辉煌。
布哈拉汗国人口的人数同浩罕差不多,但是同浩罕不同,布哈拉汗国以棉纺织业同丝纺织业作为国家的经济命脉,他的粮食并不能自给。
布哈拉汗国挑起对邻近国家的战争,无疑是断绝了自己的商路,不过在他西面波斯、南面的阿富汗都处在衰落期,因此通过向这些地区出售棉布、丝绸,依然能保持布哈拉的经济平稳发展。
一直积极对浩罕进行军事压迫的纳斯尔·阿拉赫·巴哈杜尔,在穆罕默德·阿里汗逃入塔什干之后,就改变了立场。试图以帮助这位浩罕君主复国的名义,插手浩罕同共和国之间的战争。
穆罕默德·阿里汗自然求之不得,并同布哈拉君主签署了协议,承认了布哈拉的保护国地位。
但是这份协议,招致了同布哈拉相邻的领主们不满。共和军到现在为止,虽然杀戮过甚,但是对于投效者并不干涉统治领民的权力,和夺取他们名下的土地财富。
而布哈拉的君主,已经借着援助浩罕的名义,驱逐了布哈拉边境上的领主们,把这些土地分给了自己的臣下。
面对布哈拉君主的不知死活,乌长风自然很乐意在中亚找一个盟友,他同意了同希瓦汗国结盟,并准备向布哈拉汗国用兵。
同布哈拉相邻的浩罕领主,纷纷归降了共和军。浩罕南面的阿富汗王国,现在正形成一个统一的王朝。
原本分裂为赫拉特、坎大哈、喀布尔、白沙瓦和克什米尔五个主要的封建土邦,四分五裂的阿富汗王国。
在巴拉克宰部落的首领,多斯特·穆罕默德经过10年的努力下,终于成为了一个统一的王国,他得到了阿富汗埃米尔的称号,建立了巴拉克宰王朝。
巴达克山东面的博罗尔都部落,一向同中国关系良好,共和国更替了清王朝后,也始终没有放弃进贡。
多斯特·穆罕默德任命了博罗尔都部落的一名首领作为自己的使者,向乌长风表示阿富汗王国依然愿意保持同中国的宗藩关系,并无意冒犯共和国在中亚的行动。
乌长风大大的赞赏了多斯特·穆罕默德的表现,并把浩罕国同阿富汗王国之间的争议领土交给了阿富汗。
多斯特·穆罕默德随即派出了一只1500人的军队,交给乌长风,愿意协助共和军的作战。
安顿好了后方之后,乌长风终于可以没有顾忌的对布哈拉汗国用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