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纬书之三皇说
(四)纬书之三皇说
纬书三皇之说,原本非一。予既着之《古史纪年》条矣,今更引《御览》《路史》之文以明之。《御览》引项峻《始学篇》曰:“天地立,有天皇,十二头,号曰天灵,治万八千岁.以木德王。”“地皇十二头,治万八千岁。”“人皇九头,兄弟各三分,人各百岁。依山川土地之势,财度为九州,各居其一。乃因是而区别。”此句上疑有夺文。《洞冥记》曰:“天皇十二头,一姓十二人也。”“地皇十二头。”于人皇则无说。《三五历记》曰:“溟涬始牙,濛鸿滋萌,岁起摄提,元气肇起。有神灵人,十三头,号曰天皇。”又曰:“有神圣人,十二头,号地皇。”“有神圣人,九头,号人皇。”《始学篇》及《洞冥记》,天皇、地皇,皆十二头,《三五历记》天皇独十三头,似误。然《路史》言地皇十一君。又引《真源赋》曰:“盘古氏后,有天皇君,一十三人。时遭劫火。乃有地皇君,一十一人,各万八千余年。乃有人皇君,兄弟九人。结绳刻木。四万五千六百年。”《补三皇本纪》亦曰“地皇十一头”,又曰“姓十一人”。姓上当有夺字。则又有以天皇为十二头,地皇为十一头者,说颇难通。疑天皇既讹为十三,后人乃减地皇之数以合之。罗氏引《通卦验》“君有五期,辅有三名”,谓“三辅九翌,并皇是十三人”,则鉴矣。九翌,见下引《河图括地象》。《通卦验》之说,《礼记》标题下《正义》引之,《御览》引《遁甲开山图》荣氏《注》:“天皇兄弟十二人。”“地皇兄弟十人。”“人皇兄弟九人。”十人,疑亦十二人之夺。《御览》又引《帝系谱》曰:“天地初起,即生天皇,治万八千岁,以木德王。”地皇治一万八千岁,以火德王。”于人皇亦无说。又引《春秋纬》曰:“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为九州,长天下也。”《河图括地象》曰:“天皇九翼,题名旋复。”《春秋命历序》曰:“人皇氏,九头。驾六羽,乘云车,出谷口,分九州。”凡此诸文,显分两说。《洞冥记》《帝系谱》,所本者同;《始学篇》《三五历记》,言天皇、地皇亦本之,言人皇则别本《春秋纬》及《括地象》。此说言三皇皆分长九州,而其年亦仅百岁。今其说仅见于《始学篇》人皇下者,以项峻于天皇、地皇,亦采如《洞冥记》《帝系谱》之说。其实此语依《春秋纬》及《括地象》,不仅指人皇也。《御览》又引马总言人皇云:“一百六十五代,合四万五千六百年。”《路史》云:“《三五历》云:人皇百五十六代,合四万五千六百年,小司马氏取之。”今《补三皇本纪》作百五十世,未知其有异同与?抑传写讹误也?
《遁甲开山图》,专言三皇地理。《御览》引云:“天皇被迹在柱州昆仑山下。”“地皇兴于熊耳、龙门山。”“人皇起于形马。”《路史》云:“《遁甲开山图》云:天皇出于柱州,即无外山也。郑康成云:无外之山,在昆仑东南万二千里。《水经注》云:或言即昆仑。荣氏云:五龙及天皇,皆出其中。”案《水经·渭水注》:“故虢县有杜阳山,山北有杜阳谷,有地穴北入,亦不知所极,在天柱山南。”赵《释》云:“《寰宇记》凤翔府岐山县下云:岐山,亦名天柱山。《河图括地象》曰:岐山,在昆仑山东南,为地乳,上多白金。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山上,时人亦谓此山为凤凰堆。注《水经》云:天柱山有凤凰祠。或云其峰高峻,迥出诸山,状若柱,因以为名。一清按《御览》及程克斋《春秋分记》并引之,今缺失矣。”然则柱州即岐山也。熊耳、龙门,人所共知,无烦赘说。人皇,《路史》正文云:“出刑马山提地之国。”《注》云:“《遁甲开山图》云:人皇出于刑马山提地之国。山今在秦州,伯阳谷水出之。老子之所至。”正文又云:“相厥山川,形成势集。才为九州,谓之九囿。”《注》云:“见《洛书》。《春秋命历序》云:人皇出旸谷,分九河。”正文又云:“别居一方,因是区理,是以后世谓之居方氏。”《注》云:“见《三坟》。又《洛书》云:人皇出于提地之国,兄弟别长九州,己居中州,以制八辅。”则提地之国,语出《洛书》。前《注》引《遁甲开山图》,当仅云出于刑马山。提地之国四字,乃涉正文而误衍也。《水经·渭水注》云:“伯阳谷水出刑马山之伯阳谷。北注渭水。渭水又东,历大利,又东南流,苗谷水注之。水南出刑马山,北历平作。西北径苗谷。屈而东,径伯阳城南,谓之伯阳川。盖李耳西入,往径所由,故山原畎谷,往往播其名焉。”即罗氏隐括其语,谓老子所至者也。此说与《洛书》非一,不可混同。《路史》正文又云:“驾六提羽,乘云祇车。制其八土,为人立命。”“迪出谷口,还乘青冥。”《注》云:“谷口,古塞门。或云上旸谷。《蜀·秦宓传》曰:三皇乘祇车,出谷口,谓今之斜谷,乐史从之,妄矣。”案:驾六羽,乘云车,出谷口,与《御览》引《命历序》之言合;制八土即分九州,与《御览》引《始学篇》《春秋纬》《命历序》之言皆合;则谷口自当指旸谷。《说文·示部》:“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提地之国,盖取此为义,则亦当在东方,特未审造纬者之意,以何地当之耳。九河不可分;且亦禹时始有,不当人皇已分;分九河必分九州之误也。秦宓之语,乃对夏侯纂夸张本州,见《三国·蜀志·秦宓传》。本非情实,可弗论。
《淮南·原道》云:“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此乃寓言,指阴阳二力,非谓人也。高《注》云:“二皇,伏羲、神农也。指说阴阳,故不言三也。”知其指说阴阳,是矣,又必牵引伏羲、神农,何哉?则以古者三皇之义,本托之于天地人也。《书大传》云:“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故托遂皇于天。伏羲以人事纪,故托戏皇于人。神农悉地力,种谷疏,故托农皇于地。”《白虎通义》云:“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此今文家相传之说。定人道最难,故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也。高氏之意,盖以羲皇妃天,农皇妃地,遂皇妃人,实违旧义。然较之依三万六千岁之历而造怪说者,则固有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