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亦传亦奇(下)

第三章 亦传亦奇(下)

对一支部队来说,这实在太重要了,如果有建制分队保留,哪怕是一个连,一个排,血脉就连上了,可是非常遗憾,总之我没有听说过。我还记得有这样一个电视新闻,莹屏上出现的是一个武装泅渡练兵画面。画外音:这是驻舟山某部的两栖侦察队,这支部队的前身就是当年铁道游击队……哦,原来如此,铁道游击队终于出现了,出现在东海的万顷波涛上,但我以为这更像是在政治宣传层面上说的。

独立支队撤销后,二大队为主力输送了大部分兵员,剩下的50余人重新组建鲁南铁道大队,独立支队没有了,但这支小分队依然存在,只是形势发生了变化,“铁道游击队”全盛时期已经过去,如果要和前面作个划分的话,可说是“后铁道游击队”时期。

据说这个“鲁南铁道大队”与当初是不能同日而语了,完全是正规军的模样,文书、会计、军医、粮秣员和警卫班一应俱全。而政委却还是由原独立支队的政委张鸿仪担任,鲁南军区第一武工队队长郑惕任副政委。郑惕早在1944年就担任过“二大队”副政委。他是“鲁南铁道大队”最后一任政委,建国后也是大官,是从“铁道游击队”里走出来两个大军区副职之一。郑惕参加革命后,军队和地方职务轮着干,但最后还是落脚在军中,一直干到改革开放新时代。1982年郑惕任二炮副司令员,被授予中将军衔。

在芸芸众生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共军”情结非常之浓郁,他们对军史的研究,近乎清代学究的“考据”,他们的认真、执着、严谨是我望尘莫及的。依照他们的观点,“铁道游击队”是否算是编入二十二军是大有商榷的。据有关史料,鲁南铁道大队到了1946年春天,又发展了三个长枪队一个短枪队共150余人。最后长枪队编入鲁南军区特务营,而短枪队整编为鲁南铁路局警卫连,这时解放战争的大幕正徐徐拉开,“铁道游击队”这时正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这一支“鲁南铁道大队”与二十二军怎么也扯不上了,再去寻根,可能要去三十五军了。

二十二军有哪个连队来自鲁南铁道大队,我无法考证。但在“铁道游击队”里干过的人却有许多,尤其是指挥员的名字可以在相关史料查到。

董明春是独立支队的副支队长,以后是二十二军的后勤部长。如果说董明春是副支队长,是“铁道游击队”的上级,还隔了一层。那么杨广立和铁道游击队就近了,杨广立虽是独立支队副政委,不过他可是兼着“铁道游击队”政委的。建国后,杨广立任过二十二军的副政委,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铁道游击队”在**时代的唯一将军。杨广立从南京军区副政委任上离职,也是军中不可多得的大官了。

有两任政委在建国后都是大军区级的首长,但“官运”不是人人都有的,尤其是当“大官”。“铁道游击队”的第四任政委名叫赵若华,抗战后也去了八师,起初是在政治部当保卫干事,以后在政治部当总务科长,后来就是二十二军政治部的总务科长。建国后转来转去,最后在宁波军分区任后勤处长(不是后勤部,当时有的军分区叫后勤处,可能与所辖部队多少有关,职务级别估计差不多),五八年转业,落户杭州,最后的职务是杭州下城区人大副主作。当年鲁南铁道大队前后十个大队干部只剩他一个了。老爷子九十了,负过八次伤,身子骨还挺硬朗,前些年还东跑西颠不辞劳苦给青少年上革命传统教育课,真是最美不过夕阳红啊!

“铁道游击队”不仅出将军,在二十二军也有战斗英雄来自这支小分队,二十三团一营副教导员张建中就是原独立支队二大队三中队的队长,张建中在泰蒙战役中光荣牺牲,是八师的战斗英雄之一。

微山湖畔,“铁道游击队”丰碑高高矗立,碑文是原国家副主席王震所题,据说是王震将军的最后一次题词。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带有三支中国**领导的抗日武装,另两支是湖西大队和运河支队,要论战绩当推运河支队,人多枪多,还有自己的根据地。抗日战争中运河支队牺牲400余人,“铁道游击队”牺牲30余人。据说建纪念碑之初,曾打算将三支抗日队伍合在一起,但最终又认为,还是铁道游击队影响巨大,要突出“重点”,“铁道游击队”又套上了一道光环。

我曾有个领导,转业干部,黑龙江人,老同志了,说话办事都很诚恳。我问他是四野哪个部队,他说三十八军。有一次填表,我瞄了一眼,呵,原来是四十九军。四十九军即十二纵,是四野大军的小弟弟,成军最晚了,现在有个陆战旅就是这个军的原一四五师。而三十八军是老大,东野一纵。他说是三十八军,这也没什么,无非觉得三十八军叫得响,说四十九军谁知道啊。如果现在有人说他是铁道游击队的,无非也是觉得光彩。但我思想,两者还是有所不同,三十八军即使彭老总不喊“万岁”,也是四野老牌主力。“铁道游击队”若没有《铁道游击队》还有今天的名声吗?

今天,铁道游击队大名鼎鼎,我想这多少是有些“与时俱进”的因素在里面。从建制上与二十二军挂钩,我也觉得牵强。借用“威名”,不过外行人所为。但说回来,二十四团与“铁道游击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毕竟有许多官兵来自独立支队,虽然许多人不见得一定有过“扒飞车,炸桥梁”经历。

二十四团的战斗经历来看,有一路直追两位“大哥”的气势,尤其是一营营长郭继胜更是八师乃至三纵的一面的旗帜。华野三纵整编为二十二军的时候,二十四团终于也能“自立门户”了,成为新组建的六十四师主力团——一九○团,义不容辞的担起了“大哥”的重任。

如果我能站在微山湖畔铁道游击队的纪念碑前,我一定非常自豪,这是历史的坐标,镌刻着中国人民的苦难、不屈、抗争直到胜利的历史,是战士的光荣和无名英雄的伟大。是传奇与历史的雄浑交响。

正如迟浩田将军的题词:可歌可泣,亦传亦奇。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遥想沙场之二十二军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遥想沙场之二十二军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章 亦传亦奇(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