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抵达战场

第71章 抵达战场

“哥,那些鞑子怎么恁不经打,才死了这么点人就怂了,我还没杀够呢!”

辛小山自加入明军以来就没打过这么酣畅淋漓的仗,年纪轻轻的圆脸因过度兴奋而变得发红。

在他的印象中,以往满蒙入侵的时候并不会在他们这种地形险要的小型堡垒面前多做停留,而是会选择绕道而行。像苏合泰现在这样为了给自己出口气就拼命让蒙古仆从军上来送死的情况他还从没遇到过。

因此辛小山之前都是跟辛宁一起枯守着没人来攻的辛家堡,根本没有机会像今天这样放肆地射杀北虏。

辛宁却没有自己这个堂弟这么乐观,望着山下点着火把,犹如一条火龙一般的清军大寨,身着甲胄的他用手摩挲着下巴上粗硬的胡茬儿,疑惑地说道:

“驹子,现在可是七月,草原上正是忙着放牧的时节,鞑子怎么会在这个时候风风火火的入口?”

辛小山愣了愣,一想自己堂哥说的有道理啊,鞑子这个时候入寇,草原上的牲畜不用放牧了?

“哥,那你说鞑子是憋着什么坏水来的?”

辛宁摇了摇头,说道:“我也只是猜测,联想着前几日抚台大人的行文,说姜镶总兵当了叛逆,叛逃到了榆林。只怕这些北虏是得了风声,要奔着南边的大同去了。”

当初姜镶叛逃的时候,卫景瑗为了防止边关守将人心浮动,刻意地隐瞒了姜镶出逃的始末,给边关的行文中只是说姜镶叛乱,并没有说姜镶勾连外寇的事儿。因此辛宁等人并不知道满蒙鞑子是为了窥探大同,而不仅仅是为了来抢劫的。不过辛宁这么一猜,倒是把实情给猜出了个八九分来。

“哥,你也别太操心了,南边的大同城城墙比咱们辛家堡还高不知道多少呢,又有抚台大人守着,不会有差池的。你也别在这耗着了,回去休息一下吧,我来替你守夜。”

辛宁也知道大同的安危不是他这个小小的守备可以左右的,自己多想这些也无用,叹了口气,交代辛小山注意防范满清摸黑攻城之后就下去休息了。

第二天五更时分,天色还没大亮,清军就开始埋锅造饭,偌大的营地充斥着吵嚷声还有器物碰撞的声音。

此时的清军还没有正式的后勤管理制度,仍旧遵循着以往草原部族南征的习惯,所有士兵都是自带肉干,馍馍当作临时军粮。

反正对他们而言,从边墙到大同也不过是几日的路程,带太多粮食也没必要,更何况只要入了关,就可以从汉人那里抢东西吃了。

“费古利,一会儿我们大军拔营走后,你带着一个牛录的镶白旗勇士还有一千个土默特人留在这给大军守住后路,听明白没有?”苏合泰叫来费古利,严肃地交代道。

费古利是镶白旗下面的一个牛录额真,此人五短身材,方脑壳,宽下巴,一脸凶相。

当初在归化城驻扎的时候,费古利就经常带队征剿草原上的马匪,为自己打出了赫赫凶名。

苏合泰留他守后路,也是考虑到这层关系,认为费古利凶名在外,能更好的镇住这些土默特鞑子。

费古利听了苏合泰的命令,嘴上答应,心里面却颇不以为然。

在他看来,苏合泰这人不过就是仗着祖上功勋来军中混资历的二世祖。现在手底下带着这么多人马,却连一个小小的辛家堡都打不下来,这要是传扬出去,我大清的脸面往哪里放?

因此费古利已经暗自打定主意,等大军一走远,他就带着自己牛录的两百来号甲士打下这汉人的堡垒(清军一个牛录是三百人,但到了清末的时候各牛录人数因连年征战有缺额现象很正常),给苏合泰看看什么才叫镶白旗的勇士!

咱们暂且不说清军在河谷里面继续行军,且说朱慈烺这边一行人的情况。

自姜镶变乱之后,为了防范九边各镇可能出现的防务危机,同时也是为了震慑晋商案之后边镇浮动的军心,朱慈烺这边用短短的数天时间就完成了新兵的分拣整编,然后几乎是紧接着,在东宫军还没有完成整合的情况下就草草出征。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合乎兵法正道。

要知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大军出征所涉及到的军需,情报,等方方面面工作都要准备充分才能出征,不然土木堡就是反面下场。

不过好在朱慈烺已经将军需等工作分包给了军需供应商苏世双和朱百谷两家。此二人本来就是京城的土著商家,在边镇也是有生意渠道的。加上这次整顿晋商逆产,筹备明代物流公司顺宁店,苏世双和朱百谷二人已经借着机会把商栈网点开到了北京到大同和宣府的沿线各堡。

这也就意味着,朱慈烺这次行军不用像同时代的军队那样为后勤投入过多的精力,所有士兵只要携带三日份儿的干粮和弹药就可以出城行军。

至于行军路线,一路上的饮食供给,营寨搭建,在抵达战区之前这些都不需要明军关心。

整个行军过程以大明官道为路线,以沿途各堡为节点。每到一处节点,节点中的商栈就会将早已备好的军需物资供应军前。

不仅如此,如果抵达节点的时候天色以晚,节点还会提前布置好简易的营寨,解决好水源问题。抵达后的东宫军只要进入其中放好帐篷就可以入睡,第二天一早吃完饭就可以走人继续行军。

相比较同时代的封建军队而言,朱慈烺的东宫军可以说是美帝少爷兵的水平了。

当然,这样打仗的成本也是高的惊人。苏世双再怎么忠心报国,作为一个商人他也是要考虑利润的,不可能做亏本买卖。

边镇军粮历来转运困难,想要保证供给,就不得不额外投入相当的人力财力。这些投入进去的成本最后都会转化成账单上一长串让朱慈烺肉疼的数字。

看着这串数字越来越长,朱慈烺不禁暗自庆幸,还好自己连着抄了勋贵晋商的家,又从李自成那打了不少秋风,不然这么烧钱的打法自己可撑不下去。

如此这般的投入,收获自然也是惊人的。

东宫军作为一只刚刚完成整编的军队,竟然在这个时代做到了连续每天七十里的行军速度,而且全员没有一人掉队。仅凭这一项,朱慈烺就可以算是这个时代的良将了。

北京到大同的距离有近七百里,跟归化城到大同的距离差不多。东宫军和苏合泰也几乎是同时完成了军队的集结开始奔赴大同。

然而苏合泰占着一个骑兵机动的优势。草原上最不缺的就是马匹,满清士兵都是一人三马轮着骑,在草原上的行军速度往往可以日行百里。

这就导致苏合泰注定要比朱慈烺早几天到达大同。就算大同在卫景瑗的镇抚下能够做到上下一心,完全摒除姜镶叛乱和晋商案大清洗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大同镇城不失。这些如潮而入的满清骑兵也会把大同附近的财物人民劫掠干净,给大明带来难以计数的损失。

然而说来也是天佑大明,因为苏合泰在辛家堡堡下耽搁了半日的功夫,满蒙大军没能及时走出桑干河谷底。

结果第二天行军走了大半天,眼瞅着还有五六里路就能走出谷口了,没想到旱了许久的大同竟然突降暴雨,河谷中的河水暴涨,狭长的谷底瞬间变得泥泞难行。

苏合泰一行人担心暴雨中行军会造成人员减员(比如脚滑摔伤,甚至跌落河谷,国民党当年在陕北山沟沟里就没少吃这个亏),不得已在距离距离谷口不到五里的位置临时扎营,等候天气放晴。

这么一折腾,军中的士气自然更加跌落。土默特人在埋怨苏合泰为什么非要在七月份出兵,镶白旗的自家旗丁也在埋怨为什么要在辛家堡这么个没什么油水的边堡浪费如此多的时间。

苏合泰作为带队的将军,本来被雨水阻碍路途就十分心烦,加上军中的议论声传到耳朵里更让他心中又急又气。

在这种情况下,当初鼓吹自己能招降辛宁的李大海就成了苏合泰的出气筒,被苏合泰重重地赏了一顿鞭子不说,他手下带过来的李家堡明军士兵也被安排去做最脏最累的活儿,成了大营中谁都能踢上两脚的可悲存在。

好在大同一带的暴雨来得猛,去的也快,下了没多久就云收雨歇。

苏合泰又等着谷中的积水泄尽了,河面的水位下降到一个比较安全的位置,才继续率军前进。

就这么一耽误,苏合泰在路程上的领先优势就被抹平了,给了后续朱慈烺及时加入大同战场和苏合泰决战的机会。

不过此时的苏合泰并不认为浪费这几天的时间会对战事最后的结果有什么影响,更不会认为自己的军队会有覆灭的危险。

根据以往的经验,明军上下并没有可以跟清军野战的实力。早年的关宁骑还有卢象升的天雄军或许可以跟清军掰掰手腕,但这些军队或者已经腐朽堕落,或者被崇祯皇帝自己玩儿死,已经不再对满清构成威胁了。

所以苏合泰并不担心明军会对自己的入侵做出及时的反应,自己这支部队就算打不下大同城,在大同周边抢掠一番也不会有明军敢出面阻拦自己。

在七月十号这天,苏合泰的满蒙联军终于抵达了大同雄城。

然而他意想之中的混乱并没有在大同城头出现,见到的只有紧闭的城门,还有站在城头上井然有序的守城士兵。

“塔世浑,看来明军已经控制住了局势,咱们恐怕拿不下大同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晚明太子朱慈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晚明太子朱慈烺
上一章下一章

第71章 抵达战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