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战场迷雾

第73章 战场迷雾

古代的大型战争其实并不像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充满了奇谋妙计,恰恰相反,古代的中原各个政权之间的战争往往以极其呆板的对阵方式展开。

这不是因为古人的脑洞不够大,想不出这些精妙的计策,而是因为在战场上一切军事部署都是受到主将所能接受的情报限制,像诸葛亮那样掐指一算就能准确料到敌军动向根本就是不可能地传说。

这无疑将情报工作对大军决策的意义拔高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上。

我们从战史上看到的那些经典的运动战战例,往往都是情报工作做得比较到位的一方取得了胜利。而在没有电报的古代,想要准确获取敌军动向就几乎只有通过斥候这一条途径。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古代,稍微正规一些的部队都会格外重视斥候的建设原因。

在明代也是如此,边镇之中能充当斥候的将士可以说是全军之中最为勇武善战的存在。

通常,在两支军队正式交战之前,敌我双方的斥候之间就会开始频繁地接触搏杀。

双方的斥候一方面试图摸清对方军队的人数,动向,另一方面则要负责遮蔽己方军队的动向,并且尽可能地争取将敌方斥候驱逐出战场。

倘若一方的斥候被完全驱逐出了战场,那这一方的军队就成了聋子瞎子,下场自然也就不言自明。

朱慈烺在前世读史的时候,就发现中原正规军到了王朝中后期的时候面对北方游牧民族往往只能选择打阵地战,对于野战则是能避就避,到了实在避不开了,不得不野战决胜的时候(譬如刚刚结束没多久的松锦会战),往往也是胜多败少。

在穿越之后,朱慈烺才明白过来,这里面的原因至少有一大半出在斥候不力身上。

要知道,中原军队以步兵为主,少数的精锐骑兵用来集中起来遮护粮道还来不及,又能有多少当做斥候呢?

与之相反,少数民族政权则是根本不用担心斥候的来源问题。

这些放牧为生的游牧民族在小时候就已经学会骑马打猎,到了上战场的年纪个个都已是弓马娴熟,随便挑出来一小队骑兵就可以跟当做斥候使用。

这么一对比着看,一边的斥候像金子一样宝贵,一边的斥候则像廉价货一样用之不竭。等到了真的争夺起来战场上的视野权的时候,哪一方更有情报优势几乎是不言自明的。

想象一下,数万大军行走在旷野之上,自己一方的斥候束手束脚,只能在自己军队附近数里之内活动,更有甚者,甚至连数里之内的战场控制权都无法保证,而对面的斥候则像天上的兀鹫一般,随时在自己大军附近徘徊窥伺,时刻准备着扑下来咬下自己一块肉。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是诸葛武侯在世也只能学司马老贼,老老实实地停下行军的脚步,结硬寨,打呆仗。

倘若遇到统御力不足的将帅和训练不足的军队,面对这种高压就此解体的情况也绝非少见。

之前打李自成的时候,因为李自成脑子发热,非要跟背营而战的明军打阵地战,放弃了己方骑兵众多,机动灵活的优势,这才给了朱慈烺机会,让朱慈烺可以从容地用近代步兵火力方阵击溃闯军。

现在朱慈烺对上了以骑兵起家的蒙古兵,战场上的压力顿时陡增。

东宫军还在阳和的时候,大同的军报就已经发到了朱慈烺的手上。

收到军报之后,朱慈烺不敢耽搁,立刻催促全军加速行军向大同方向奔去。

在大军行进到距离大同城下还有近十里左右路途的时候,负责为东宫军提供斥候服务的虎大威所部就已经发现前方出现了负责遮蔽战场的蒙古游骑。

由于之前卫景瑗对蒙古军的实力所知不详,现在战场又被蒙古斥候遮蔽,这就导致了朱慈烺无法准确地判断满蒙联军具体人数,并且偏向于将满蒙联军人数往高了估计,这让初次对战游牧骑兵的朱慈烺心中暗自紧张不已。

虽然东宫军所部现在其实是有骑兵编制的,但是朱慈烺当初在建军的时候经验不足,思想出了问题,满脑子想的都是拿破仑时代的近代胸甲骑兵而忽视了轻骑兵建设。

这就导致了东宫军骑兵训练的时候走的是单纯的墙式冲锋重骑兵的路子。

这种来自后世的打法在两军野战对决的时候无疑是有极大优势的。也许这个时代的人还没有认识到墙式冲锋的威力,但对朱慈烺来说,他有十成的把握用两千墙式胸甲骑兵打穿五千的蒙古轻骑兵。

但正如前文所说,此种战法强调的是整齐划一的阵型和协调一致的冲锋节奏。

对应的,这种骑兵在训练的时候也要格外强调纪律和熟练度,对骑手的骑术还有马上交战的训练则受限于教官数量的不足,几乎可以说是毫无训练。

这样的骑兵要是派出去跟弓马娴熟的蒙古斥候打斥候战,无疑是给对面送人头的犯罪行为。

好在这次出征的时候朱慈烺带上了虎大威所部的陕北骑兵。这些边塞出身的守边健儿们论起弓马来并不比塞外的鞑子们差,要是比起杀人的功夫,虎大威手下的骑兵怕是还在蒙古鞑子之上。

不过虎大威手下能打的陕北精骑满打满算也就八千人,这些都是跟着他南征北战多年的子弟兵,死一个就少一个,真要是在斥候战上死的多了,虎大威也折损不起。

这样两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就是东宫军的战场视野权被压缩到了一个还可以接受的区间,也就是三四里的距离。

在距离大军主力三四里的距离上,则有一条不断动态弹动的交战线。

当蒙古骑兵试图越过这条线侦查东宫军动向的时候,就会被附近的虎大威所部骑兵驱逐格杀。同理,虎大威的骑兵也很难越过这条线去侦查满蒙联军的本阵。

此时双方军队的实力对于双方的统帅来说都被一层看不到的战场迷雾遮蔽住了。

让朱慈烺想不到的是,苏合泰竟然仅仅凭借这一点就对面前的这支军队产生了戒心。

当苏合泰接到蒙古斥候反馈回来的情报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这支军队竟然能把斥候放的这么远?

明军的夜不收(明军边塞斥候的称呼)战斗力什么时候这么强了?

更让苏合泰吃惊的是,明军并不是斥候作战能力变强(不是虎大威所部作战能力不强,而是折损不起,不敢硬打硬拼,不像蒙古人,死多少都不值钱),而是对方竟然舍得派出数千名骑兵来做战场遮蔽工作。

要知道,明军最宝贝的就是骑兵,能打的骑兵都会被主将收在身边作为压阵的家丁队,就算不得已要派出夜不收遮蔽战场,人数也不会超过千人。

现在对面的明军肯放出来大量的斥候和己方争夺战场视野的控制权,就说明对方要么根本不重视骑兵,要么就是对面的骑兵数量极多!

苏合泰显然倾向于后者,在他的视角看来,能放出来几千斥候的明军,其骑兵数量至少要有上万人!

“塔世浑,你说我们要不要先撤出关外?”

一想到对面的明军很可能有上万骑兵的实力,苏合泰脑子仁都疼得直抽抽,下意识地就想着先撤回关外,择机再战。

塔世浑和苏合泰不同,他可是跟着太宗皇帝一路打了不少硬仗的,为此还折了一条胳膊。

他这样的猛人,怎么会允许苏合泰动撤军的念头?

因此塔世浑立刻严声说道:“将军,我大清自立国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打宁远没打下来的事儿被塔世浑选择性地遗忘了),所谓的百战军威,靠的就是这一场场地血战打出来的!要是今天咱们不战而退,将来这天下谁还畏惧我大清天威?”

塔世浑这番话点出了大清的立国基础,那就是军功立国。

像满清这样以暴力和杀戮凝结成的军事集团,其生命力完全依靠着一场又一场的胜利才能维持。一旦满清野战不败的神话被打破,其内外矛盾都会迸发出来,看上去坚不可摧的满清皇朝就会瞬间土崩瓦解。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浑河血战的时候,老奴努尔哈赤不计一切代价也要拼光白杆兵和浙兵的缘故——满清绝不能允许一只能够在野战抵抗自己的军队存在。

这个道理作为满清高层的苏合泰当然不会不懂,但是比起不战而退,苏合泰更怕自己以寡击众,被明军野战击败!

苏合泰担心被旁边的蒙古人还有李大海等汉人叛徒听见,小声地对苏合泰说道:

“塔世浑,这股明军能放出这么多斥候出来,说明他们的骑兵数量绝不在少数!要是正面硬打,搞不好我们要吃大亏!”

塔世浑一听,先是冷哼一声,然后满不在乎地说道:

“将军,老奴我还在老汗健在的时候就已经上阵杀敌了。从袁崇焕到洪承畴,明军这些强镇哪个我没见过?这些能打强镇还不是全都交代在我们大清手里了?现在这会儿唯一可能抽出上万骑兵的,也就是山海关的关宁骑罢了,可山海关到大同距离近千里,怎么可能这么快赶过来?更何况,关宁骑全都调来大同,山海关还要不要了?”

塔世浑这番话像连珠炮一样的砸了过来,让苏合泰渐渐打消了退军的念头,苏合泰脸上的表情也从愁眉苦脸恢复了之前的飞扬跋扈。

“好,传我将令,全军立刻集结,逼近来犯明军之本阵,伺机发动进攻!”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晚明太子朱慈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晚明太子朱慈烺
上一章下一章

第73章 战场迷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