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南通印象
对南通久存向往,主要是因为我的文师金振林是南通市刘桥镇人,经常从他嘴里听到有关南通的许多美丽的人和事。这次,也因了他这层关系,我受邀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南通春江笔会。
我于3月19日早晨,与著名作家峻青先生同乘飞艇,经过两个小时的海上飞行抵达南通。三天来,在笔会主持者的精心安排下,参观了南通的名胜古迹和工厂、学校、乡村,对南通这座美丽的海港城市有了更多更深更细更直接地了解。
南通市呈扇形,位于黄海之滨、长江三角洲地带。平原千里,水网密布,土地肥沃,气温不冷不热,全国重点棉花产区,盛产蚕豆、大豆、麻、薄荷、桑蚕、天下第一鲜蚊蛤。海蜇是主要出口产品。淡水养殖发展较快,是传统的养鱼基地。家禽饲养业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年出产的猪、鸡、鸭、兔,销往全国各地。现在本地自由市场的鸡蛋只有0.95元一斤。近年来养菌业得以迅速发展。南通三大名菜,刀鱼是其中之一。全国每年进口600多万立方米木材,南通港口就进口60多万立方米,占十分之一。过去是种好粮食,吃饱肚子,如今改变传统模式,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改变城市面貌。如今的南通市,是一座树的城,鸟的城,改革的城。向我们介绍情况的王副市长总结得十分到位:这一切皆因为政策好,人勤劳,天帮忙。
1983年3月1日,南通地改市,实行市管县,现辖六县、两区,8544平方公里,743万人口,市内人口24万,市区面积20平方公里。
这次来南通的前几天里,去得最多的当数工厂,在全国各地多数工厂摇摇欲坠的严酷形势下,这里的工厂却充满了勃勃生机,令我大开眼界,工业、尤其是纺织工业发展较早较快,且后劲十足。建国以后,该市的机械、化工、电子、建材、食品工业也迅猛发展起来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引起了我许多的思索。我不添加任何文学成分,如实地把这些记录下来,分享给广大读者,也希望给那些管理工厂的部门和管理者有些许的参考价值。
一工人永远是工厂的主人
力王公司于1982年开始建厂,班长都不超过25岁。全厂平均年龄27岁。年轻、朝气,永远是力王公司发展的动力。
进入新时期,市领导看准国家建设势必出现前所未有的新腾飞前景,大力发展建筑业,全市拥有20万建筑工人。建设西藏,江苏省有八项支援任务,相关部门交了五项给南通。人们熟知的拉萨宾馆就是南通市修建的,受到各方好评,挖下去80米,山下就是水,全是指头大的细石子,这是令指挥者和工人们没想到的。职工们的苦干精神,受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的表扬,他说:你们的建筑队伍不仅震动了全国,而且也震动了世界。全国各地,包括世界各地,都有南通市的建筑队伍。
因地制宜,建立专业村,比如绣花村,从农民中培养绣花工人,家庭作业,家家户户组成一个大厂房,节约成本,提高效益。村里组织专业营销团队,到全国各地售卖绣花枕头,短时间内便成为知名品牌。海门和南通交接处,有一个人称小湘江的地方,专门交易绣花针、绣花枕头,汽车在这个市场内行驶需要半小时,可见规模之大。其开始并不是政府建设的,而是从左的年代开始人们在这里悄悄地干,到改革开放年代大张旗鼓地干,逐渐形成的。当初各级政府不准自由买卖,工商干部驾车突袭清查,这些新一代的绣花工组织起来,派人放哨,与工商管理干部打起了游击战,发现汽车进村,一个暗号,售购双方的人们就跑得无影无踪了。经过这些年的反复,市场规律战胜了左的干扰,绣花村日渐繁荣发展,建成为一座无与伦比的绣花厂,10万农民即10万工人,不离土不离乡不离家,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务工,亦农亦工的新型产业大军。他们创造了新的产业,创造了新的工厂,他们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永远是工厂的主人。
还有被当地人昵称为“黑鼻子村”的弹簧村,家家户户都是制作弹簧的车间,人人都是制作弹簧的工人,制作弹簧凭双手,不沾油渍是不可能的,不触摸鼻子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弹簧工的鼻子都是油黑油黑的。无形中有了“黑鼻子”村的昵称。有弹簧村,就有沙发村,家家户户制作沙发,美观大方、经久耐用、价格适中、售后周到,因而远销全国各地。全村统一规划、设计、布局,家家户户建起了楼房,生活远胜出城里人。据王副市长介绍,南通人对上海很崇拜,每家每户建新房,都要在房楣嵌上“上海”二字。如今南通人建房,不知从何时开始,房楣上的“上海”二字前增加了一个“超”字,成为了三个字:“超上海”。从中可窥南通人的胸襟和气魄。
南通工人阶级队伍的概念,已彻底突破传统,完全刷新出时代的内涵。像葡萄大王的出现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南通县的一个农民为首,集资办起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的葡萄厂。1976年人均收入166元,到1984年人均收入达到了399元。
南通扎染厂落成于1981年,扎染产品是1976年搞起来的。中日关系和缓,日本从韩国转到中国来,1976年试制,1978年正式投产。那时全厂职工283个,至今仍保持这个数量不变,而产值1983年与1978年相比翻了300倍,利润翻了140倍,达到了3500万元。
他们在基本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为什么会创造出如此惊人的业绩,得益于他们改变思路,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将扎染生产的前道工序:裁剪、断料、设样,转移到5个县,130多个点,两万多农民手中。像以40公分宽的波兰缎子为原料,经过八道扎染加工出的儿童腰带、以丝织品为原料加工出的和服,在日本大受欢迎,很有名气,价值不菲。按传统的方法,一件和服扎一个多月,最长扎一年。一个姑娘扎一天,只能收入一两元。广东的扎染厂已经没人干了,只得倒闭。南通扎染厂将扎和刺绣结合起来,扎和抽、拉、雕结合起来,品种比较多,单一的市场,只出口给日本。面临着这一趋势,和服大件少生产,复制品、小件多生产。扎染领带、皮包、连衣裙。例如一个小扎染包投放市场,价值10多元。而且是利用报废的和服制作的。如果专门制作这样的小包就化不来了。扎工就要七八个,上海金山县也有一个扎染厂,办不下去了,那里经济活跃,就没人干了。
扎染模特儿的服装:一是包头,橘黄色,黑蝴蝶扣,套黑丝绸长裙。二是披头,西装,兰短裙。三是阳帽,白底衬大红条的连衣裙。四是波浪头,花边领,水蓝色连衣裙。
放开小企业,40万元以内的就是小企业。按工农业总产值相比,在全国十四个首批开放城市中排第六位。仅次于上海、天津、北京、广州、深圳。是全国30个商品生产基地的第一位。
抓住了改革机遇,从农村抓起。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1983年比1976年递增百分之三点六,1984年递增百分之十六。1976年农业值百分之四十,1984年农业值百分之二十九。农业发展快,比重在下降,证明工业生产发展快。海门县,是受中央重视的农业县,因为综合科学利用,猪粪用来作许多用,农村没有废物了。中央和省里领导讲要系统总结海门县的经验,推广。
海门县每平方公里一千多人口,劳动力剩余,流向哪里,所以,要拔掉萝卜地皮宽。现有三分之一的农民离土离乡,出外从事其他工作,专业户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一。一家有一半人出外。工业是当班工,农业是早中晚,副业是挤时间。过去,如果在田里看不到人,就要开电话会。如今,在地头很少看到三五成群的人。干部上门,群众笑脸相迎。为什么?因为只要干部上哪家的门,哪户人家就有人被安排进工厂当工人,赚大钱。给群众带来福音的干部,怎么会不受群众的欢迎呢?
政策不放宽,传统的农业生产不改变,农村是无法富裕的,工业是无法发展的。回观历史,工人都是由农民走来。有了高素质的农民,就有了高素质的工人。可以展望,农民工必将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由农民转换而来的工人永远是工厂的主人。
二工人永远是创新的主力军
3月23日下午,我们参观了南通电容器厂,该厂建于1970年,前身是鞭炮、木业等几个手工业社,后生产收音机配件。从1980年开始,狠抓技术改造,设备改进。现有职工509人,其中技术员102人,建厂初期没有大学生,现在四个正副厂长当中有三个工程师、一个助工。被列入全国50个重点项目之一。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艰苦奋斗,穷干苦干,搞技术革新发展起来的。创业的那些日子里,工人顶着星星来,披着月光归。到了星期天,等着厂里通知,有空就休息,忙就上班。自己创新的同时,引进了日本的新产品,两相结合,推出更高端的产品。创新产品受到全国各地电视生产厂家的欢迎。北京牡丹牌、上海金星牌电视机,都是安装的该厂生产的电容器。全国彩电评比,该厂获得一等奖。去年是全市改革的十个单位之一。1984年,全厂利润300万,增长百分之五十七。今年力争再翻一番,达到600万元,如果通过二次技术改造,明年可达1200万元。
在南通搞化学工业,有三大困难,无钢材、煤炭、原料。从1958年以来,南通人走自己的化工道路,造就了一支两万人的化工队伍,其中技术人才一千多人。南沈公司就代表了这支队伍的整体形象。该公司所属23个单位,本部仅设三个部:联络部、经营部、开发部,30个编制,现在实际只有20个人。十多年来与外地科研院所建立联系机制,像沈阳化工学院有科研成果、科研课题100多项,但不能及时投入生产。南沈公司与其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双方获益。如果单靠自己的力量,不借助沈阳化工学院的科研势力,是办不成大事,创不出效益的。
1985年3月23日上午,我们走进南通无线电仪器厂,入眼而来的是假山、金鱼池。步入会议室,只见长条会议桌上,放着一缸水仙花,二茎、三叶、一花、呈喇叭形。会议室四角,放着针松,状如雄鹰展翅,棕青、山茶,杏白的花,开得正乐。
接待我们的是厂长兼党支部书记姜素芬女士,高个子,长方脸、体微胖、齐耳披发,身着北京式尼料黑色上衣,言谈举止显示出十足的迫力。她介绍:该厂生产双卡收录机,年产20万台。按全厂的能力,只能生产4万台,但和县、镇厂子协作,便大幅提高了生产能力。
姜素芬作了简要的介绍后,打开电视机,请我们观看南通电视台为该厂拍制的录像片。该厂的主要特点就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守株待兔,敢于创新,勇于开拓。
三工人永远是国有资产的受惠者
1985年3月22日上午,我们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参观通棉一厂,该厂是1895年筹建,到今年是建厂90周年,正准备厂庆。国家批准恢复南通纺织大学。原名大生纱厂,是晚清实业家张謇筹建的。当时只有两万纱锭。建国以后忙于改造,因设备比较陈旧。大门(就是钟楼),门洞太窄,刮台风禁止通行。厂里要撤掉,市委不同意,要作为文物保护。张謇的办公室还是保存着,上面有一副对联,是他的老师翁同和写的。张謇铜像被文革毁掉了,今年准备恢复起来,两座碉堡是日本人侵华的历史见证,保存。
现在共有11万纱锭,1200台布机。每年生产纱两万吨,布是3200万米,年产值一亿五千六百万元。7000在职职工,退休职工4000人。在职的五分之三是青年工人,平均工资52元,全厂退休工一年的工资是300万元,每年上缴利润近4000万元。解放以来,该厂上交国家的利润,可以建三个我们这样的工厂。1978年被评为全省先进企业。
该厂百分之三十产品出口。向高档产品发展。1979年引进德国的设备,后调给了另一家色印厂,与其他先进设备配套。
目前他们的奋斗目标是争取让每个职工的月工资平均收入100元,这就要在利润上保证完成。去年实现利润一千五百三十万元,上缴利润达到一千二百万元。减少人员,组织剩余人员扩大第三产业,自办的第三产业可安排两百个职工。1984年,职工实际每月收入平均达到80元。今年有望达到100元。
接下来参观南通三元实业有限公司:“三元”精神:奋发创新。“三元”宗旨:用户放心。“三元”目标:国际水平。该厂现有职工1009人,1969年起步,1979年10月正式建厂,固定资产截止到1983年9月突破1500万元。从1969年到1979年止,才生产了两万台电视机。1979年分出一个车间,专门生产电视机,如今民用电视机年产20万台,将于下个星期开始大批量生产彩电。今年实现一亿产值,一千万元利润。工人受到最大益处。
1985年3月22日下午王副市长介绍完南通情况后,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感慨:
工厂一定要倒闭吗?倒闭才是唯一出路吗?工人一定要下岗吗?下岗才是唯一出路吗?工厂一定要拍卖吗?拍卖才是唯一选择吗?南通作出了最好的回答。我听了激动得用力鼓掌。是的!南通人能做到的,其他地方应该能做到,全国各地应该能做到。只要你不是贪官,只要你不是庸人,只要你不是卖国贼子,就能像南通人那样把自己的工厂办好。甚至比南通人办得更好。
1985年3月23日于南通南公园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