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亲政大典

第一章 亲政大典

江山基业,恢弘画卷。自古以来男儿有志,霸气冲天,志在必取,王者必胜。然而自进入清史以来,却演绎了历朝历代从未有过的历史。那就是从大清皇帝正式在中国开始坐江山的那一天起,清初清末诞生的都是小皇帝。而扶植皇帝的也都是名留青史的太后,一个是孝庄太后,一个是慈禧太后。孝庄和慈禧,一个是三百年前,一个是三百年后,然而其辅政方式与辅政结果,却孑然相反。一个繁荣了后代,一个结束了统治。这一前一后,演绎了多少故事!时空如流,弹指间越过,历史上的赞誉相来都是送给明主圣君,而对于祸国殃民者,后人鞭苔之!

这一天风和日丽。明媚的春天从脚下默然蓄发,北风吹拂下的荒草地里早已生出绿芽并掩映在其中。虽然寒意依旧,人们的脸上却挂着欣慰的笑容。京师的仪仗队在紫禁城中一字儿排开,洪亮的乐声吹奏起雄浑的壮歌!这是一个奇迹即将诞生的日子,这是一个即将走向希望的日子。这一天,光绪皇帝为他的亲政等了十三年!十三年,往日的道路历历在目。当时他还是一个的4岁儿童,在一个漆黑的深夜里,正在被窝里熟睡着,还做着甜甜的美梦,他仿佛依偎在奶娘的怀抱里正拥抱着一片美丽的温柔。俄然却被陌生的声音叫醒。睁开眼睛,便是他命运急剧转身的开始。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绝对是一次华丽的转身;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绝对是一次不幸;而对于那个时代来说,这真是一场空前的悲剧。因为这一天,他不再是为自己而活着,而是注定了要成为这个**政权的傀儡。

十三年后,他终于在苦难中走过来了!岁月里的风雨风雨,虽然将他打击得象一根柔弱的细草,但他是还是坚强地从艰难岁月里生长起来了!他象一个没娘的苦命孩子,虽然父母近在眼前,却无缘相见。在那个贵族家庭里,他有一个懦弱的阿玛——醇亲王亲奕譞(宣),还有一个倔强的额娘,脾气很执拗。他是在奶娘的怀抱里长大的,四岁了,还吸吮着奶娘的奶水——过去的孩子断奶晚,吃到七、八岁的都有。而他,就在还没学会吃饭的时候,便与一群太监一起进餐……矮小的他,吃不到摆满饭桌的美味佳肴,却只好将就着吃眼前的。然而那些摆到桌面上凑数的菜肴,大多是厨师偷懒将没动过的饭菜悄悄地热了热,又重新摆到桌上装装样样罢了——因为太后不会吃它们。他吃不到新鲜的饭菜,只能将这些馊了、臭了的饭菜填到嘴里……坐在首席的两宫皇太后,还以为他享受了多么大的福佑呢!当有人提出来给小皇帝专门做点饭菜时,慈禧太后却不高兴地说:“小孩子家,不要惯坏了他!要让他从小学会勤政俭德……”

在他还不懂事的时候,他要老老实实地坐在那个皇帝的宝座上,装模作样地听大臣向两宫皇太后上奏折,他不知道他们说的是些什么,但必须乖乖地坐着,一动不动地坐着。甚至他们大吵大嚷,吓得他浑身哆嗦,也不敢哭出来一声。他象一根稚弱的小草,夹杂在宫廷斗争的缝隙里,被狂风暴雨摧来摧去。究其实,他只是那个时代统治阶级的一件装潢和道具。在一个法制不健全的国家里,不仅老百姓的人权没有保障,连一个国家皇帝的命运也被狠狠掌控在当权者的手中!不知这掩耳盗铃的黑幕之下,国何为国,帝何为帝?这自古以来的封建帝制法典,其实都是害人的东西!从他的身上落下的屈辱,与清末的历史一样沉重……为了这段屈辱的历史,他失去了自己本该幸福、欢乐的童年。他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这个家里有权有势,他可以长成一名风流倜傥的读书人,也可以成为一位位风约绰著的纨绔公子。他有兄弟姐妹,虽然他同父同母的兄妹后来都相继去世……但他却被锁寄进深宫里。好男儿有志在四方,本该策马扬鬃驰聘天下。然而,“马背上的民族”却用政权的手腕紧紧攫住了他的命运,使他总是被玩弄于权力的股掌之中。

这一天,终于渐渐赶走了世上的阴霾,尽管阴霾还在他的身后张牙舞爪,但他毕竟熬过了漫长的冬季。伴着那个古老的年代和摇摇欲坠的统治机构,新的一天,将从他的脚下起步。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年轻人的生机每一刻都是旺盛的!这一天,最高兴的人莫过于他的老师翁同龢。他是他的得意门生,也是他悉心教育和疼爱出来的孩子。他望着这棵稚嫩的小草,在风霜雪雨中渐渐长成一棵小树,心里有几多感慨啊!是的,他还有些瘦,瘦得肩胛骨明显得露在外面,以至于太监们送给他一个美称,叫做“肩担日月”。许是从小受的委屈太多了,他个头也不高,比一般的孩子要矮很多。从他的外表上看,的确有些缺少了天子的威仪,但谁又有什么办法呢!面对目光利如闪电的慈禧太后,哪个敢多说半点主张?

因为偶然一次违反了宫规,老太后严厉的目光剑一般得地盯住他!响亮而又刺耳的声音在宫殿中回旋。有时候还伸出来手来狠狠地打他!他还因此被罚整整饿上两天不许吃饭!本来就吃不到象样的饭菜,结果再饿上两整天。试想,不要说是孩子,就是大人也受不了!有一回,光绪皇帝——小载湉实在饿急了,竟然跑到太监的房里,偷了一个馒头塞在嘴里!没想到还是被慈禧看到了,太监们赶忙去追,可那馒头还是咬掉了半个……想到这儿,翁同龢的眼中泛着泪花。是的,这个学生,本来很乖巧,很听话,求知欲也很强。如果从皇帝的人选上看,他缺少威严,缺少良好的自信,缺少人际关系中的洞察力和机敏的判断力,更缺少长远的深谋远虑。当然还缺少一颗雄心壮志和一身的霸气,以及远大的抱负和智慧的胸怀。然而,毕竟他聪明伶俐,乖巧敦厚。在他的循循善诱中,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独到的看法。在亲政大典的来临以后,他将驰聘在帝国的政治生涯中,而自己则是这他把握方向的人。

翁同龢沉浸在回忆中,轿子已经到了天坛。翁同龢赶紧下轿,皇上在太监的搀扶下,正在一步步地向天坛登去。祭祀已经开始了,皇家的仪仗队威严地吹起号角!祭桌上香烟缭绕,祭品摆得满满当当。光绪皇帝郑重地伏下身去,对着祭品顶礼膜拜!翁同龢与所有的大臣一齐跪了下去。

“吾皇万岁,万万岁!”大臣们的头一齐磕到地上。

祭完天地,然后回去拜太后。此时的两宫太后,已经只剩下慈禧一人了!慈安早在光绪十来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关于她的死,在宫中一直是个秘密。但很多人都相信她是死于疾病,有人推测是现在所说的脑溢血。翁同龢在日记里曾经记载她在三十岁以后,断断续续曾经有过三次昏厥,前几次都逃过来了,唯有最后一次没有躲过鬼门关!既然翁先生证明,世人也只有相信了!然而这一去,便撇下慈禧一人独揽大权了!此时此刻,她会舍得把这个象征皇权的东西通通交给不是自己亲生儿子的皇帝吗?当然不会啊!她亲儿子还恼她干涉自己的权力呢!而这个皇帝也有自己的亲生父母,倘若让他执掌了大权,那她自己的命运该如何安排呢?宫廷斗争远比人们的想象要残酷得多!虽然醇亲王唯唯诺诺,但慈禧对她的妹妹却十分了解。这个敢跟自己顶撞的亲姊妹,因为惹她发了怒,她便挑了一个天姿国色的美女给醇亲王送了去了。她想让醇亲王沉浸在女色中,从此冷落她的妹妹,用以作为惩罚……

醇亲王一家领略了慈禧的手段,当然也不会轻易饶她,尤其是她的妹妹。还有眼前的小皇帝,她的确也疼过爱过,但她毕竟整天忙于政务,顾不上操心他的事情。而一旦他在朝廷里不守规矩,也只有严厉惩罚,因为在孩子看来只是小错,但对于皇家来说,实在是太伤体面了。而她支配别人也已经习惯了,以后怎么忍受别人去支配她呢?于是她便抓住了醇亲王的软弱,故意捱到了光绪十七岁才让他亲政。而在亲政之前,她又假惺惺地重复了好几遍一定要撤帘归政的话。醇亲王当然明白她的言外之意了!所以便三拜九叩,率领大臣千央求万阻拦,说皇帝还需要再读几年书……她才假意答应了改“垂帘听政”为“临屏训政”。这真是心机暗用,上当者都不知自己怎么死的!所以慈禧太后认为自己既精通朝廷内部斗争,又长了一双千里眼,能够“治大国如烹小鲜”。事实上在她的威严震摄下的官员,那些奴颜婢膝只会论功请赏的人,便学会了阿腴奉承,报喜不报忧。山东、河北等地发生旱灾,官员上报五俗丰登。连朝中年龄最大、资格最老的李鸿章,也学会了阴阳两面。明明直隶发生一场瘟疫死了数万人,而他却上奏说:直隶平安无事……

慈禧太后沾沾自喜在她辉煌的“政绩”中,甚至见到外国使节,还要问:“外人国怎么评价我的?”当然若是遇上后人,大概也要问一声:“你们后代人怎么看我?”唐朝武则天治理国家,没有给后代留下弊政,她是那个年代的女中圣人,曾经是个才人。而孝庄太后大玉儿,本身就是一位大家闺秀,熟知兵法,深明大义,襟怀天下。而她慈禧却是秀女出身,不擅用兵,但却极其擅长宫庭斗争,不然她怎么熬到这一步的呢!论贡献她的确有,支持洋务运动,但她不懂科技,所以后来又阻碍了洋务运动的发展。论打仗她派曾国藩去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可一开始就被打得落花流水……论对外,这些年割地赔款,总是屈辱让步……可她偏偏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偏偏要坚持做一辈子“巾帼女英雄”,出一出“谁说女子不如男”的风头?可她这一逞能,大清朝却完了。

醇亲王实在是一个平庸无能的人。为了儿子安然地继承大统,便借口筹集海军军费为慈禧太后修改颐和园。修建颐和园是为了光绪着想啊!只要慈禧太后住进了颐和园,就不会留在紫禁宫里挟制儿子了,这样就能保证父子无忧了!周幽王为讨好褒姒,不顾大臣劝阻擅自点燃了烽火台,目的是为了求得美人一笑。而醇亲王动用军资为太后做寿,这是犯了多么大的错误啊!也许在醇亲王心里会这样想:反正皇帝亲政了,国家早晚都是自家的,动用自家的钱物讨好一下太后,不过是为了巩固皇上的地位,就是多花点银子又有何妨呢?同治亲政时,就打算修建颐和园给慈禧太后居住,结果遭到大臣反对。所以未了的心愿,现在终于实现了!颐和园开始修建,光绪亲政大典正在进行。

慈禧接受了光绪的叩拜,命侍女撤去半透明的帘子,又换上半透明的纱屏,然后光绪皇帝率领大臣们集体叩拜:“圣母皇太后万岁,万万岁!”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重生为护国大将军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重生为护国大将军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亲政大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