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看人,大处着眼

第二节 看人,大处着眼

看人,是从大处着眼,还是从小处吹毛求疵,这是关系到能否知人、用人的大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句成语对于只从小处看人者,是个很好的讽喻。是人总有缺点,如果用人者眼睛只盯着人才的缺点,即使踏破铁鞋也无处寻觅到人才了。

对事对人都要辩证看,有高山必有低谷,具有大才的人其某方面的缺点也就很突出,有一位很聪明的科学家却不能区别公母鸡,这并非笑话,而是事实。因为他全部精力都放在他的专业上,对其他一切就不放在心上了,如因此而认为他笨就错了。

因此,看人要从大处看,看其本质,看其大节,看其长处。在用人上,用其大节而不计其小节,用其长处而合其短处。如能对每人都用其所长,让他干他所胜任的工作,则天下人人尽其才,社会必将繁荣,国家必将强盛。

当然,德与才并非一回事,有德的未必有才,有才的未必有德,用德才兼备的人是理想的人,但也应“唯才是举”,赦小过以举贤才。只要有好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即监察、考核、赏罚制度,就可促进人才队伍不断茁壮成长扩大。看大要看其本质。本质,就是说原来的本质,本质与素质的意义一样。素质包括德才两方面。德的素质有忠厚、老实、公正,这是好的品质;奸恶、虚伪、自私,这是坏的素质。人的素质也有高低之分,高的素质如精明、能干、敏捷,低的素质如愚笨、庸劣、迟钝。看人,主要是要弄清其人的本质、素质,这对于了解其人是很重要的,也可以说是知人、用人的关键环节。

《列子·说符》记载了伯乐推荐九方皋相马的故事:

秦穆公对伯乐说:“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答道:“良马,可以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绝尘弭彻,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以共担缠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在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使召见并派他去求千里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报告说:“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说“牝(母马)而黄”。穆公派人去取马回来,却是一匹黑色的牡(公)马。穆公很不高兴,派人叫伯乐来对他说:“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牝壮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说:“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而造其所不视。若皋之相,乃有贵乎马者也。”穆公叫人去把马牵来,伯乐一看果然是一匹千里马。

秦穆公认为九方皋连马的颜色和是公是母也分不清,哪能懂得相马呢?而伯乐却说九方皋相马的本领比他强千万倍,因为九方皋相马是看它的本质,是否具有千里马的特征,至于什么颜色,是公是母,他没有必要注意。从九方皋相马中给人们一些什么启示呢?

相马要把握它的本质特征,相人也应如此。善于知人用人者,都是从人才的本质特征中去考察,而不为其表面一些现象所迷惑。凡在知人用人上的失误,都是只注意人才的一些表面现象,如貌好、会说、顺眼、合意等等,对于其人的德才却没有深加考察。人才的内涵,主要是德才二者,而德是人才的灵魂。一个大有作为的人才,其才必须是建立在良好的德行的基础上;如果德行败坏,就不能更好发挥作用,甚至可能走上邪道,害国害民害己。

据《史记·郦食其传》记载:郦食其,陈留高阳(今河南省杞县南)人。他好读书,家庭贫穷,无以为活,只好在里中当看门人。因其人性情与一般人有异,人们都称他“狂生”。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响应,各国将领为略地经过高阳的有数十人之多,郦生与之接触,觉得他们眼光短小,只顾眼前利益而没有远志;讲究繁琐礼节,自以为高人一等,跟他们谈深谋奇策也听不入耳。因此,郦生深自藏匿。他听人说沛公刘邦,其人虽傲慢,却平易近人,能采纳计谋。他认为刘邦正是他愿意追随的人,恨无人代他介绍。沛公刘邦略地到陈留,其麾下有与郦生同乡的一个骑士归来,郦生便拜托他转告沛公:“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说:“沛公不好儒,请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拉屎)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这位骑士归去,把郦生托他说的话转告给刘邦。

刘邦到高阳驿站寓所,派人召郦生,郦生人见,这时,刘邦正坐在床上让两个美女为他洗脚。郦生仅作揖,而不跪拜,说:“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刘邦发火骂道:“贱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宜?”郦生说:“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刘邦立即停止洗脚,起来穿戴好衣帽,请郦生上坐,向他道歉。郦生就跟刘邦讲六国合纵抗秦的故事,刘邦听了很高兴,问:“计将安出?”那生说:“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刘邦采纳其计,立即派他去说陈留县令,率兵随其后。陈留县令果听郦生而归附刘邦。刘邦封郦生为“广野君”。郦生是个很有才智的儒士。在逐鹿中原的乱世,不只主择臣,臣也择主,郦生观察起义众将,察其言行,都不能成气候,没有一个值得为之效力,于是深自藏匿。他后来主动要求人传话使能投在刘邦的麾下,主要是因刘邦平易近人、能采纳计谋。因平易近人,则能团结人,可以与之相处;能采纳计谋,自己的才智才能发挥,辅佐他以成大事。郦生并没有知错人,择错主,尽管一见面,刘邦傲态毕露,又破口骂他是贱儒,可是当他批评其错误后,刘邦能知错改错,向他道歉,以礼相待,虚心请教。郦生一献取陈留之计,刘邦立即采纳执行。后来刘邦能图天下,也正因他有这两个超人的优点,即能团结和用****的各种各样的人,尤其是有众才智之士为之出谋献策,而他能采纳;能“解衣衣人”,慷慨分土封官使众多的猛将为之奋战沙场,终于打败项羽而创建西汉王朝。郦生在刘邦初起时便赏识其人,不计较他傲慢骂人,能从大处看人,可说善于知主。。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做一个出色的领导者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做一个出色的领导者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节 看人,大处着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