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村落

第2章 村落

齐鲁大地东南部有一片村落。村落西北处5公里有一座山,名曰“浮来山”。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一片是汪洋大海,一天,东海龙王扩建龙宫,嫌旁边的一块巨石碍事,便打发一老龟驮起大山,漂浮到了此地。此后老龙王将此处的海水吸走移到别处,便露出茫茫一片平川,由此便有一座孤山耸立在这片土地上。再后来三太子玩银杏果时将一粒种子丢在此山上,慢慢长成了参天大树,年年硕果累累,十分壮观。几千年过去,如今依然是枝叶繁茂,冠如华盖。因为它的树龄之长盖世无双,人称“天下银杏第一树”,很多善男信女都来树下参拜。

村落以东有条河自北向南蜿蜒曲折的与官庄村擦肩而过,那是养育沿岸村子的母亲河,是村里人灌溉田地的取水处。流水哗哗作响,河水清凉幽蓝,清澈明亮的石子伴随流水晃动在阳光下明晃晃的闪耀着。河水浅处可见底,长流不息的河水往南一去不回头。河面大部分地方有十多米宽,两边是碧绿的大树和一眼望不到边的田地。

小村里都是草房,村民需要盖房,划好地基,备好木料,找人打夯,请风水先生看个黄道吉日,央来村民帮忙,就开始动工了。地基上面不到二尺用砖头砌起来,墙是用土垒的,房顶是起脊,上面苫着稻草。墙是用泥巴加上“稻草”堆成。而这里的墙却是用嵇块砌成的。嵇块是啥呢?泥土混合着稻草一类的杂料,打坯成方块,晒干。用这种土块砌成的墙结实而又保温。上梁,再挂上檩条,钉上椽子,然后铺上一层高粱杆,再在上面糊一层泥,铺上一层麦茬,土屋就建成了,一家几口人就挤在“土坷垃儿”里。

房顶是用麦茬扇成的。麦茬就是麦秸秆儿,麦杆为空心,光滑淋水又耐沤。草屋有三怕:怕风、怕雨、怕火。风大了,容易把屋顶掀起来;雨大了,弄不好就漏水;气候干燥时,又怕着火。

房的窗户和房门别具一格,很有地域特色。窗子分上下两扇,上扇开启时是向里撑开,用一根木棍支撑上。窗上是用纸糊的,为增加窗纸的韧性和防水功能,买来窗纸后要用灯油浸一下,然后再粘在有着美丽的中国结图案型格子的窗上。窗子的下扇是可以摘下来的,但一般不会摘它。

屋门是对开的双扇门,每扇门上下都有一个和门是一体的圆柱形门轴,下面的门轴搁在门墩里,上面的门轴穿在门框上,中间有一个门搭鼻儿。锁是一种铜锁,钥匙长长的,末端弯上去,中间有个缺口,开锁比较方便,其实在那个时候,锁不锁门都不会丢东西,一是家家户户都穷,没什么可偷,二是那个年代社会治安好,几乎没有小偷小摸的人。假如谁家借东西,主家不在家,会告诉钥匙在什么地方放着,任自己去取。村里人藏钥匙一般两个地方,一是门头顶,二是窗台上的鞋里。

房子的大门都是两扇木门,但并不直接到地面,下面还留着空间,有10多公分高横着的一个门槛,嵌在两边门墩儿的槽中。讲究的,那槽子得是青石所制。其作用是用来防止爬虫进入、雨天时雨水倒灌,同时也是分别内外的标志。

小朋友是不喜欢门嵌子的,因为人小腿短,迈着费劲,还容易绊倒,淘气的就扶着门框踩着过去。不过家乡有句俗话:“站门嵌子,不长辫子”。不光指的女生,男生也是,估计是清朝传下来的吧,那时男性也有辫子。其用意就是提醒小朋友不能踩门槛,尤其是串门走亲戚,那更是礼节家教的表现。

如果有人说某某家“门嵌子”高,是说那一家人自视甚高,通常不跟一般人家交往的,求他办点事往往不会答应。相应地,大家知道他家“门嵌子”高,一般来说也不上他家的门。

再后来,慢慢地有了砖瓦房。砖是由土坯烧制而成,草屋顶逐渐被瓦屋顶代替。。。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韶光易逝莫负芳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韶光易逝莫负芳华
上一章下一章

第2章 村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