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诗星陨落

123、诗星陨落

(一)一个小说人物的原型

我在我的好几部小说作品中,都写到了一个人物——韦东凌。只不过,在我写的这几部不同的作品中,他的形象有所区别,身世命运有所变化。

在《思念知音》中,韦东凌是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经过艰苦的努力,最后成长为一个医生。

在《伏渊潜龙》中,韦东凌是一个桀骜不逊的知识分子,因为一些文学作品触怒了村民,遭遇了一些不可思议的官司,备受冤枉和屈辱,最终被残酷无情的敌对势力所吞噬。

在《出泥不染》中,我又把韦东凌描写成了一个生活贫困坎坷的农民诗人,经过不懈的努力,得到了诗坛的认可,最后却因一场意外车祸而不幸离世。

……………………

实际上,这个小说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是有一个原型的。这个人物的姓名和“韦东凌”三字谐音。出于保护与他有关的人物的隐私等原因,我在这里仍然称呼这个人物原型叫“韦东凌”吧!

韦东凌在三次高考落榜之后,不屈不挠地进行文学创作,成为一个在我们无州很知名的农村诗人。

可惜正当他要在文坛上大展宏图的时候,却因为家庭的矛盾,突然服毒身亡。这位陨落的诗星,就这样昙花一现,很快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

韦东凌生于1957年,死于1982年。他和后来的著名诗人海子(1964—1989),几乎是同样的命运,都是自尽身亡,享年仅25岁。可惜他一直默默无闻,没有得到海子那样的身后哀荣。

再过半个月就是2022年了。明年就是韦东凌逝世40周年。人们早已彻底遗忘了他。无州文坛上曾经有那么多人认识他,了解他,可是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近年来没有一个人再提起韦东凌。

所以我很想给韦东凌写一篇纪念文章。但实际上,跟我在那些小说章节中写到的情节不同,在真实生活中,我跟他从来就没有过任何交集,因此纪念文章也是无从写起的。

……………………

实际上,这个人的形象一直活在我的心里,一直生活在我构思的长篇小说里。可惜这部完全以他的真实生活为线索的小说,我迄今还没有写出来,一直还只是一个长长的提纲。

前几年,我倒是看见了一篇博客文章,是一位当年与他有过交往的文友,写的纪念文章,相当真切感人。可惜我当时也没太在意,没有及时把文章下载保存起来。

现在当我为了写作本文,再去搜索那篇文章的时候,那位作者的博客,却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把那篇纪念文章加密了,我也就无法引用那篇文章了。唉,真是一桩憾事。

……………………

(二)一本文艺小册子

不过,很幸运的是,当年我在无州二中上学的时候,在口镇北街的地摊上,得到了一本绝版的小书。

这本书叫作《无州文艺作品选》,是1984年10月为了庆祝建国35周年编辑的无州乡土文学集子。

本书的前言如下:

……………………

无州,东接沂蒙,西邻泰山,地肥水美,物产丰饶,慷慨地让上百万儿女在她的怀抱里休养生息……

无州,汶水倒流,矿山呈瑞,风物隽永,地灵人杰,古老的大汶口文化与多彩的现代文明交相辉映,陶冶着上百万儿女的纯洁的灵性……

这里养育过威震敌胆的民兵英雄,无私无畏的劳动模范,也养育过吴伯箫、任孚先、景风那样蜚声文坛的作家,张章、李雪、魏汶那样颇有影响的诗人、作者。

新时期以来,无州又展新姿:山萌水动,莺飞草绿,乌金滚滚,钢花灼灼,更有一大批文学新人应时而生,似雨后春笋。

肥美的土地、醇厚的风情、悠久的历史、光辉的历程、伟大的变革、沸腾的生活,凝成感情的洪流,冲激着作者的心弦。

于是泥土的芳香和着作者的汗水,时代的脉搏和着作者的心声,颤颤地开出一朵朵无名的小花。

无名小花,却寄托着作者强烈的爱憎与不懈的追求。它们是我市作者点灯熬油苦心经营的一笔小小的财富,辛勤笔耕呕心沥血的结晶。

为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我们把三十五年来无州籍作者在本市工作期间,发表于省内及全国各地正式报刊的文艺作品择优编印成册,掬手奉献给哺育我市作者成长的祖国,以及可爱的无州,可敬的乡亲。

对于在外地工作的作者或作家的作品,因条件所限均未选录,谨表歉意。由于所选作品历时较久,少数作品难免带有不同时期的烙印。且编者水平有限,故本书定有许多不足之处,欢迎作者及读者批评指导。

无州市文化馆

一九八四年十月

……………………

这本书虽然印刷质量很粗糙,排版非常密集古旧,错别字也不少,却保存了很多无州的文学史料。

当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里面大多数作品的文学性并不强,有很多只是应景的口号式作品,连称其为文学都有些勉强。

不过让我兴奋的是,在这本作品选里,有韦东凌的两篇诗歌。内容如下:

……………………

欢乐曲

哥又推着一车新粮回家,

我在前边用力地拉;

这哪只是一车粮食,

这是农家幸福的佳话!

车轮直喊压力太大,

车身只嫌家门窄狭;

粮袋撞得门框嘎嘎响,

像在说:“保险盛不下!”

喜笑的母亲迎出来,

“哟,瓮满冒尖啦,再放哪?”

花公鸡飞上墙头高声唱,

缕缕阳光直往小院里洒……

(原载《农村大众》1982年8月5日)

……………………

雨,落在绿野上

这次,雷没有空空地高喊,

天空,也没有怒剑般的闪电,

风儿,没有到处胡撞乱碰,

只是轻轻晃动得绿叶翩翩。

雨,就是这样地落下来了,

唰唰唰,唰唰唰,晶珠儿一片。

是银珠?是金豆?是谷米万千?

使我心中萌动着丰收的诗篇。

土层里,受压抑的生命都出世了,

拔节的声音响在田野的四方八面。

雨,洗去了灰尘和不现实的梦,

黄澄澄的秋藏在绿野的胸怀间。

(原载《河东文学》1982年第7期)

……………………

呵呵,说实在的,这两首诗写得有些幼稚,甚至近于儿歌的水平,但是却属于非常主旋律和正能量的作品,在当时受到人们欢迎也属正常。

在那个时代,考虑到大多少作者的水平也并不高,韦东凌的文学水准也就算不错的了。

在两篇诗歌后面,编辑有个简短的作者介绍:

韦东凌,男,无州市口镇办事处冶庄人,是我市较优秀的诗作者,以青年人特有的顽强精神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被省作协列入重点培养作者。1982年不幸夭折,年仅25岁。

……………………

(三)一篇纪念文章

更重要的是,这本《无州文艺作品选》里有篇文章《红杏何不出墙来》,作者是我们无州的两位乡土作家李志清和高鲁。两位作家合作写了这篇介绍韦东凌事迹的纪念文章。

这篇文章曾经发表在河东文学理论刊物《创作与学习》上。当时这个刊物加了个编者注,内容如下:

韦东凌,男,25岁,无州县青年农民业余作者,省第二期文学青年读书会学员。多年来,他积极从事业余创作,刻苦勤奋,不断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正当他要迈入文学大门的时候,却在今年五月份不幸去世。

韦东凌的学习挚友与老师——无州县文化馆创作组的李志清、高鲁二位同志,写了这篇介绍他生前的学习、创作和生活情况的文章,本刊予以发表。

韦东凌的死应该成为一个深刻的教训;而他刻苦学习,努力创作,不断探索,奋发上进的精神是很感人的,广大业余作者应从中受到一些启示。

……………………

这篇纪念文章,可以说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当年我在中学时代就热爱文学,但是激励我开始从事创作的就是韦东凌。

文章之所以让我那么刻骨铭心,首先是因为韦东凌事迹的感人,还有一个原因:他是我的口镇老乡。

而最早让我知道韦东凌的事迹的,就是这篇文章。下面我把保存了三十年的这本小册子里的这篇文章,全文附录如下,希望书友们看后,也能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

下面就是这篇文章的全文,我只是修改了一些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重新划分了一下段落。

……………………

(四)红杏何不出墙来

——记文学挚友韦东凌

他,韦东凌,我们的文学挚友、无州的诗歌新手,以独特的步伐跃入诗坛才仅仅一年,他就在《河东文学》《农村大众》《农村文艺》《齐州日报》等数家报刊上发表了《春燕》《客是谁》《大阪体育馆》等十余首诗作,引起了文学界及广大读者的注目。

芸芸诗坛,千姿百态,有绚丽的花丛,有玲珑的盆景。韦东凌的诗,却像是一枝出脱在农家庭院里的含苞的红杏。

红杏,正如他的诗,他的人格。苦涩的叶脉标志着他艰辛的阅历;颤颤欲放的花苞是他跳动的心。

他、他的诗,不畏春寒,向往温暖,装点春色。文坛宿将关注他,青年诗友敬重他,热心的读者喜爱他。希望他的诗像红杏一样探出墙头,开出绚丽的花,结出甜美的果。

……………………

可是,谁也不会想到,这位崭露头角、颇有希望并且已经闪耀出诗才火花的青年作者,竟会从我们身旁突然离去,象镁光灯那样一闪即逝。

五月三十日中午,我们出乎意料地得到了他离世的噩耗,这消息来得那么突然,那么沉重,那么令人不能接受!

当我们匆匆赶去看他的时候,小小的骨灰盒击碎了我们的一线希望,他真的死了!

无情的风刀霜剑摧残了他的生命之树!热血之躯化作一撮死灰,埋进他赖以学步和辛勤劳作的黄土!

我们谁也不相信他会死去,更不相信他已经死去!因为这一切都不应该发生!

他是我们县一个出类拔萃的青年作者,更是我们的文学挚友,难得的知音,亲密的小兄弟。

他那清瘦的身影、诚恳的眼神、特有的音容笑貌、孜孜追求勇于探索与刻苦奋进的精神,在我们心头永驻。

……………………

浅浅的笑

他是我们的常客,隔不了十天半月,便带着厚厚的一叠诗稿来找我们。岁月流逝,我们已记不清,是哪一天或者怎样第一次结识韦东凌的了。

但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浅浅的笑——却随着会面次数的增加日渐显然。

那是一种怎样的笑呢?有点难以捉摸清楚。苦涩?甜蜜?自信?谦恭?含蓄?真诚?像,又不像。

韦东凌是内向的,从不高谈阔论,开怀大笑。即使胸中翻卷着暴怒、屈辱、兴奋、激越的波澜,表现在脸上的,也只是那样一种浅浅的笑。

他在一首题为《浅浅的笑》的诗中这样写道:

“你总在笑,浅浅的,

带着少女的羞怯与温柔的真诚,

带着苦涩的甜蜜与谦恭的探寻……”

……………………

这是他的诗句,也是他的自喻。他的确像个羞怯的少女,甚至比一个农村姑娘更腼腆。

每次到我们这里来,他总是低低地、细声细气地说:

“老师忙着啦?”

“我又写了几首……”

然后就把诗稿递给我们,再无其他言语,脸上浮出那浅浅的笑,等待我们把诗稿看完。

当我们一次次赞许他“创作勤奋”、“又有进步”的时侯;

当他一次次捧着新发表的诗作,向我们报喜的时候;

当他带着省作协邀他参加读书会的通知,赶来与我们辞行的时候;

他脸上总是带着那种浅浅的笑,笑里透着甜蜜。

当我们看过他的几首朦胧诗,建议他不要抛弃自己的风格,希望他多写身边的人和事,做个庄稼诗人的时候;

或者指出他诗中的某一弱点的时侯;

他总是笑着,默默点头,笑里透出谦诚……

……………………

我们有时谈起人情世事,他也断不了说上三言两语。

有一次,他骑自行车来无州城送诗稿。半路上被一个车技低劣的人撞倒,摔得一身泥土,两手滴血。

我们责怪他不该把那个人轻易放走。他没好意思反驳我们,只是浅浅地一笑。

笑里含着多少宽容!当时使我们好不惭愧。

……………………

我们在一起很少谈及家务,因为这个话题往往引起他伤心。

韦东凌三岁丧父,七岁丧母,三个哥哥,四个姐姐,兄弟姊妹众多,家境相当贫寒。

当幸运的儿童正在撒娇的时候,他却不得不伸出瘦弱的小手向人乞讨。

当与他同龄的少年人仍被父母视为孩童的时侯,他却被心怀妒狭的嫂子们分出了家。

狠心的三嫂为了自己盖房,甚至要拆掉韦东凌赖以栖身的唯一的茅棚。

当他略表异意时,那位嫂子竟大耍刁蛮,又打又骂,甚至把他的脸全部抓破!

严冷的家境,过早过多地在他的心灵上投下阴影。

那次讲着自己坎坷的童年和饱受的虐待,他破例地哭了,伤心、悲恸地流了好多泪。

但泪迹未干,他便又浮出了那浅浅的笑。含泪的笑,内中饱含多少苦涩!今日想来,愈加悲酸。

……………………

我们熟悉韦东凌的笑。浅浅的笑里包含着他的生平,流露着他的品格。

但我们并不完全理解他的笑。我们忽略了他的笑里那种莫名其妙的含义。

直到我们参加了他的吊唁,这个含义才突然明朗起来。可是,晚了,它造成的恶果已无法挽回了。

作为文学挚友,没能及早地理解他这一点,这将是我们一生锥心刺骨的憾事。

……………………

苦苦的追求

韦东凌的命运是很苦的,但他没有轻易屈服。

他要强,懂得进取与探索。他一生都在苦苦地追求。少小追求温饱,长大追求成才。

他的大哥早有妻室,过早地遗弃了他。二哥、三哥和姐姐们可怜他、支持他,决心在困苦的条件下供他读书,望他成材。

他居然读完了高中。他还要进取,继续攀登。1977年大学升学恢复考试制度以后,他感到有了希望,决心踏进大学的门槛。

但十年混乱给他造成的“先天不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弥补的。在升学的道路上,他竟屡遭失败,三次高考落榜。

这在他心扉上留下了深刻而伤疼的烙印。他多次把这事写进诗里,并且写了一篇题为《三次落榜者》的小说。

他认真总结了三次落榜的教训。这救训不是偃旗息鼓,鸣金收兵,而是总结过去,以利再战,振作起来,另辟新路。

……………………

韦东凌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

“三次落榜之后,我没有摔倒。理想中铺金散银的路,代替不了现实中坎坷的路。

我怀着一颗要强的心,拿起农具,向田野走去,去参加这集体的劳动。劳动的节奏使我的脚步划着一个又一个的圆圈。这一个又一个的圆圈在衔接着,形成了链条。

在一些人的白眼下,在一些人的冷嘲热讽里,在一些人的污蔑中,经过一小段沉默之后,有一天,我正在田里欢快地劳动着,当站下来擦汗的时侯,看着大伙在弓着背劳动,我心中突然产生这样一个念头:

我们这是在干什么?在向大地请罪吗?哦,不!是在向养育我们的大地鞠躬敬礼。人民,多么美好的心灵;祖国,多么善良的母亲!

我要为您唱一曲心中的歌——于是,我爱上了文学,立志自学,搞业余创作。接着我便写起诗来了。

于是,不论在田间劳动休息时,在农田基本建设的工棚里,还是在修水库的工地上,在家中土灶旁做饭的时候,我都尽量连抢加挤地夺些时间……”

……………………

勤奋,是韦东凌学习创作的突出特点。

他的业余时间是比任何人都少得可怜的。

在生产队里,他是个年青力壮的社员,每天要完成最大负荷的劳动。回到家里,他又是家庭的“主妇”,推磨、推碾、打水,做饭、涮洗、缝补。

吃饭的时侯是他看书学习最宽裕的时侯。他常常一手提着窝窝头,一边看书或写作。有时看到入神处或写到动情处,手中的窝窝头不知不觉被捻碎了。

队长来喊上工,他便灌上一瓢凉水,窝窝头往兜里一塞,休息时再一边看书一边啃嚼。

他的生活就是这样清淡而又富有。他常常连一块咸菜也吃不到,却为能挣得时间而欣慰。

……………………

为了避开那位无情的嫂子,那个把他视为奴婢的家,他毅然搬进了旷野里大队里的场园屋。

那小屋无异于一间冷清幽暗的古坟。但为了寻求时间,他不惜忍受被遗弃的寂寞,支付着限度最低的灯油。

他曾这样描述他的孤独生活:

“……繁重的劳动之后,还要自己做饭,夏夜挨着蚊虫的叮咬,冬天在那七漏风八漏气的小屋里,把脚包在被里还冻得发麻……

为了什么?为了得到更多的时间,这是我心灵上最大的满足……”

韦东凌就是这样一个勤奋到对于时间不能更加吝啬的人。

……………………

好学,是韦东凌创作生涯中的又一特点。

他以人为师,经常把自己的诗读给伙伴们听,甚至读给不懂诗的人听。

他拜其他作者为师,我们县几十个重点作者的家,无论离他远近,都留下过他求知的脚印。

我们这里更是他常来求教的地方,虽然我们的诗歌素养远不及他。

有一次,他听说省文联苗*雨同志到了无州,便带着他的诗稿,徒步三十余里,一早赶到县招待所,悉心听取苗*雨同志的指教。

他不仅善于向朋友学习,向老师求教,虚心地取人所长,而且爱书成癖,拼命地从书本中吸取营养。

……………………

为了省下每一个小钱购买书籍,他在生活上对自己过于苛刻。自己种菜舍不得吃,油盐酱醋舍不得买,衣着几乎夏不遮体、冬不御寒。一件破旧的小袄穿了十几冬。

那次到省城参加省作协第二期中青年作者读书会,他犹豫再三,还是未能把那件小袄换下,只好向别人借了个褂子罩在外面。

甚至在那次急于上县城投拜苗*雨老师的心情下,他都舍不得花上三角钱买张车票,而是在三十里长道上一溜小跑。

他把从牙缝里挤出的钱,把在历次学习班、读书会上领到的补助费,把从淄州那个条件低出、环境险恶的队办小煤窑里挣来的钱,全部买了书。

他的小屋应该说是最贫穷的,但也是最富有的,他贫穷的是物质,富有的是精神。

他的小屋里到处放满了书,十几个破纸箱里盛满了书籍,破旧的书桌上堆满了书稿。他的书有诗集,有小说,有当代文集,也有古典名著。手抄本、影印本、线装本等各种版本的书籍,不下千余册。

这些书若在图书馆或对藏书家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一个如此贫寒的青年社员来说,却是他全部心血的积累,不能不令人惊叹!

……………………

坚韧的毅力,这在韦东凌的创作道路上表现得很突出。

冷嘲热讽的舆论压力,繁重的体力劳动,拮据的物质生活,都没有动摇他的意志。

他自从创作开了头,就从未辍过笔,几乎天天往外寄稿,又天天收到退稿,只是近一年才发表了十余首小诗。

他没有因成功太迟而灰心,凭着一股坚韧不拔的毅力,五年如一日,他那挤满蝇头小字的稿纸竟重达十几斤!

……………………

苦苦的追求,这是韦东凌在创作道路上得以不断前进的动力。

他在诗歌创作上不抄捷径,不简单地模仿他人,他的每一首诗都包含着新的探索与追求,追求着新的意境,探索着新的形式。

正如前面所说,他精心培植的是一枝与众不同的红杏,土色土香而超脱飘逸,发于苦涩而终于甜蜜。

韦东凌是迸发出了诗才火花的,但这不是因为天赋,他的才气来自勤奋好学、坚韧的毅力和苦苦的追求。

……………………

磕磕绊绊的路

在我们这个可爱的世界上,韦东凌仅仅活了二十五个春秋。随着他艰辛的人生,他的创作道路也充满坎坷。

由于他在负责大队团支*部工作和会计工作时提了一些建议,抵制一位大队负责干部违反财经制度开支,于是与部分干部结下了不解之冤。

他被借口“延误了制订予分方案的时间”而交出了账簿。之后,他遇到的就是些令他不能理解的事。他这样写道:

“村里要添补民办教师,不要我这个傻书呆子加没料子;

要找个对象,人家不愿和我这个落榜者结合,怕丢人;

大队要培训拖拉机手,人家不提及我这不值一桌酒席的穷光蛋;

要找电工……

唉,难,难啊!

谁能看得起我?只有我自己我强打起精神来,挺着胸脯,强装着笑容,走向那广阔的田野,去参加劳动,去发现我的诗。”

……………………

他写诗,最先写出一大本顺口溜,自己很满意,兴致勃勃地捧去给书*记看。结果怎么样呢?他自己有另一段记录:

“他们突然对我疏远了,伙件们也不理我了。我十分苦闷。我哀求一个知己的伙伴,问他这是为什么?他不情愿地对我说:

‘人家说你动作不正常,神经错乱,得了神经病。’

平地一声炸雷,啊!生活啊,你为什么这样捉弄我?为什么……”

……………………

接着他又写道:

“不能绝望,不能死,要挺住!”

而这正说明他心灵深处,曾产生过那个可怕的念头。

至今在他的日记里,还藏着1981年8日11日抄录的《农村大众》关于寿光县高中毕业生李守法因未考取大学而自杀的消息。这些不祥之兆,他隐藏得太密太深了。

……………………

“四人*帮”被粉碎之后,韦东凌曾一度振奋起来,他呼吸到了新鲜空气,看到了光明。他迫不及待地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请看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

我们的大地多么广阔!

让我们的脚步向着遥远的未来,

更要拥抱、亲吻今天的新生活!”

……………………

他发起了强力的冲刺,创作有了大的进展,他发表了几首诗,引起了注目。

他广泛结识了我们省文学界的知名人士,结交了当今的诗坛新秀。苗*雨同志对韦东凌非常重视,热情地向《河东文学》《河东画报》等刊物推荐他的作品,多次给他复信,鼓励他“坚持下去”,希望他“不断进步”。

作协河东分会牟*光、王*山等同志经常写信鼓励他,赞许他“创作很勤奋、上进心很强,稿件也有一定水平”,希望他“再接再厉,努力登攀”。

诗人牛*通也常与他联系,支持他:

“继续努力,争取多读点、多看点、多写点。待水平提高了时再打出去。”

作家吕*生也多次给他回信,希望他:

“继续努力,多写,写好,引起人们的重视,改变现有条件。”

《河东文学》诗歌组长张*鹏每次给他退稿都有附信,肯定他“很努力,下了很大工夫,很好”,鼓励他:

“多读,多分析,找出方法,多观察生活,多学习优秀名作。成功在于劳动,你定会成动!”

他的分布在全省各地的青年诗友程*娟、李*柱、刘*军、高*生等,更是与他有着频繁的书信交往,多放给予他热情的鼓励。

……………………

无数双热情有力的手在指引他、搀扶他。他走“红”了,神秘的诗坛大门向他敞开了。

韦东凌的乡亲们好像一下子发现了他的价值,对他加倍地敬重起来。口镇公社决定让他担任公社文化站工作。(注:韦东凌活着的时候,口镇还是公社,后来才称为乡镇。)

县社有关部门更加看中这个人才。无州县宣传文化系统决定让他每年上县帮助几个月工作。(注:无州县在1983年才成为县级市,1992年成为地级市,2019年成为齐州下辖的无州区。)

同时,韦东凌终于找到了一个一心爱他的、漂亮的未婚妻,并且盖起了两间崭新的瓦房作为婚房。

总之,他的努力争得了同情,赢得了支持,取得了初步成功。

……………………

在创作与生活的道路上,祥云瑞气一下子云集在了韦东凌的上空。

十年辛苦必有成,红杏即将出墙来。那时节,他浅浅的笑里,更多的是自信和甜蜜。他高兴,我们更加高兴。

但是,意想不到的事偏偏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毕竟发生了!

韦东凌突然死了!而且是死在那“柳暗花明又一村”里。

他一生的奋斗追求付诸东流,所有人对他的希望一下子变成了泡影!

……………………

他为什么要死?只有死路一条了吗?

不,他的死并不是因为什么不可抗拒的压力,而只是因为他那个凶悍刁蛮不具人性的大嫂!

是她,当初要挟韦东凌的大哥遗弃弱小的弟弟;

是她,视韦东凌不如猪狗,百般虐待;

是她,诬蔑韦东凌挑拨是非,进而要逼他死,连五分钟的时间都不宽容!

韦东凌在她的威逼下,一时冲动服毒身亡了,应验了恶毒的大嫂那“在他的新屋里安灵堂”的诅咒!

……………………

韦东凌就这样死了。

回首一想,他那浅浅的笑里,早就蕴含着这个幽灵。他感情过于丰富而又过于内向,小小的恩赐就能催他泪下,小小的委屈就可以使他颤栗。

而这一切又都集聚在他的心里,脆弱的感情来自心中的那道暗影。他经受得住经济上超负荷的压力,却承受不了精神上的挫伤。

在他的嫂子逼着他去死的时候,心中的暗影突然扩散,脆弱的感情嘎然崩断,他就这么死了……

……………………

事已至此,我们还说什么好呢?只能说他死得不该,死得可怜,死得可惜。

东凌啊,我们的文学挚友,假若你真的相信,文学家应该成为另一世界的伟人的话,那么你去得也未免太急、太早了!

我们为你不平,为你哀痛,为你惋惜,百感交集汇成一句话:

红杏何不出墙来?!

1982年6月29日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出泥不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出泥不染
上一章下一章

123、诗星陨落

%